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哲学 >> 人生哲学 >阐述儒家新民:儒家政治哲学主题

阐述儒家新民:儒家政治哲学主题

收藏本文 2024-02-09 点赞:33900 浏览:15759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民”概念原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这一“亲民”,朱熹与王阳明却有不同的解释;对于修身的途径,二人也有不同的观点。正是朱王两位大儒的这些争论,让我对儒家的新民政治哲学产生了兴趣,深思他们二人对于“新民(亲民)”和修身的观点能否达到一个融通?“新民”观念在近代还为梁启超所提倡,他的新民说也是取《大学》“新民”之义,并赋予了时代作用。本论文立足于当代社会,既继承了《大学》中传统“新民”的内涵,又汲取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新民这一儒家政治哲学的主题加以诠释,笔者所谓的“新民”指不断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素质,体现为个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先秦儒家的新民思想观念最早可追溯到尧舜禹时期,三代之治世局面的产生皆以其德治;殷人崇拜上帝、祭祀祖先,只是一种自然的宇宙信仰,为西周的敬德保民和礼乐文化奠定了基础;西周继承了殷商的天命观念和祭祀文化并有所进展,产生了敬德保民的政治观念和礼乐文化。儒家新民政治思想正是与其一脉相承而形成。新民政治的目标是对人的精神生命的拯救,但人的第一需求是存活,孔子、孟子、荀子均提出了“富而后教”的主张,即实现新民的现实基础。“新民”根源于人的内在生命,是“知行合一”,具有人性的映照,本论文以先秦几位大儒的人性观点着手,讨论新民政治的人性观照:孔子以“仁”论性;子思将人性与天命联结起来;孟子引心入性,以心善言性善;荀子提出以心知解蔽性恶。儒家的新民政治是执政者治理社会的一种政治实践,首先执政者实行仁政,为百姓的社会生活确立素质提升的导向;再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诗、礼、乐的教化,塑造其人格特点;显然这是外因,重要的是将引导和塑造内在化,培养反求诸己以自新的功夫。然而当代社会,个人信仰不足、社会道德不足、社会责任不足等等,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也试图回到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找寻解决这些不足的智慧。关键词:新民论文政治论文儒家论文

    摘要4-5

    Abstract5-6

    目录6-7

    引言7-11

    (一) 不足缘起----朱熹与王阳明关于“新民”的争论7-8

    (二) “新民”观念的提出与内涵8-11

    一、 儒家新民政治的思想渊源11-16

    (一) 三代之治及殷商文化中的重德传统11-13

    (二) 西周礼乐文明与敬德保民思想13-16

    二、 儒家新民政治的现实基础16-21

    (一) 经济方面17-19

    (二) 社会方面19-21

    三、 儒家新民政治的人性观照21-31

    (一) 仁与性21-24

    (二) 天命与性24-25

    (三) 以心善言性善25-29

    (四) 心知解蔽性恶29-31

    四、 儒家新民政治的实现方式31-38

    (一) 为政以德31-33

    (二) 诗、礼、乐之教33-35

    (三) 反求诸己以自新35-38

    五、 儒家新民政治的当代意蕴38-41

    结语41-4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