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书法 >翻译文章学视野下林译结论

翻译文章学视野下林译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1-17 点赞:5125 浏览:1756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诗学论述,事实上也是中国传统译论之枢机,我国翻译史上的数次翻译讨论,基本上均以“文章作法”为核心。这一文章学翻译传统在晚清进展到了巅峰,严复提出的“文章正轨”之说成为其最后的总结性陈述,而实践最成功、论述体现最完整的则是“林译”——林纾及其合作者独具特点的文言译著,值得专题探讨。本论文认为林译的灵魂在于以文章学的论述和策略,有机整合“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重识度、讲义法、有词采,译著独得一境。本探讨的目的和作用在于以文章学入手还林译之本真,构建林纾“三译合一”的文章学翻译系统并确立其译学地位,深化中国古典译学探讨、近代翻译史探讨和翻译批评探讨。所运用的论述主要包括文章学论述、文人画论述、中国古典译学、翻译类型学、翻译模因论、翻译等。立论视角革新,立足古典译学思想一脉相传的文章学论述,在严格的翻译学范围内专论林纾及其合作者之“译”。本探讨分为七章。第一章论证林译的译学本真、林译的时代译学背景和林译的文章学系统,确立本探讨采取的论述视角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主体部分包括以翻译类型学对林译“三译合一”之本质的重新认识、文章学翻译的内涵和策略、晚清以严译和林译为代表的文章学翻译论述与实践、林译的文章学特点。核心在于发明识度、义法、词采在林纾的文章学翻译系统当中的内涵和功能及其对严复“文章正轨”之说的继承和进展。为深化中国古典译学探讨、沟通中西译学论述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术语和比较合理的论述系统。林译探讨纵横谈以文章学翻译思想为线索,综述中外有关林译探讨的文献。重点揭示文章学翻译思想以晚清的鼎盛时期逐渐被西方译学论述取代的历程,及这一译学进展背景下林译探讨的成果和不足。用事实论证本论文设定的探讨目标、探讨对象和探讨策略的原由及其必要性,有助于反思五四以来我国的译学建设,依托林译探讨延续文章学翻译论述系统的译学地位。林译之识度重点阐述“识度”作为文章学翻译立意造境之根本保证的两方面,即守正和立言,并通过文本细读诠释其具体内涵。文章首先依据林纾和魏易的译论阐述“守正”的具体体现,肯定林、魏的翻译,并提出林译独有的翻译热情。在此基础上浅析林译籍译著“立言”的文章学翻译策略,及其瀹启民智的翻译对策。林纾的“识度论”对译者才学以及热情的关注足资为西方译学偏重理性浅析之补充。林译之义法一方面通过文本细读再现林纾依据语篇翻译程式对魏易的视译产品的结构性加工,并以林译比照魏易的独立译著,发掘林译文本中合作者的痕迹。阐明林译对文法规范的自觉接受以及合作者对译本语篇、语句层面的贡献,展示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在文章学翻译系统中的协作方式。另一方面,文章以林译迭更司的配图小说为据,揭示林译参考插图的现象,并例证林译运用符际翻译的主要方式。以上完成“三译合一”及其在文章学翻译系统中运作方式的论证。林译在“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两方面打开了翻译类型学在全球译学中的困境,值得另题专门探讨。林译之词采剖析林译标志性风格主要的三方面“师法”来源。首先通过整理林译利用的史传文学、古典散文笔法,实例探究“师古”这一文章学翻译规定的风格规范在林译中的系统体现。继而通过比较林译与林纾的古文创作,阐明林译沿袭林纾本人文章风格的具体方式,并证之原文说明林译风格运用之恰当。文章最后通过考察魏易以其西学功力和翻译技术为林译带来的风格特点,论证文章学翻译兼收并蓄的风格生成方式。“师法”提供了建立相对独立的译学风格论述的深思方向,值得专业译者借鉴。通过以上探讨,本论文认为林译的成功之根本在于译者精湛的文章学翻译素养,以纯粹的文章之学反观林译可启迪当代译学建设、丰富世界译学论述系统。林纾的文论与译论相互发明,其论“理解”、“文气”、“神味”可据为当代进一步进展文章学翻译论述、丰富现代翻译诗学的重要思想资源。本探讨的不足之处在于“符际翻译”的材料有待继续搜集整理,文章学翻译的传统未能充分向前拓展,立足林纾“意境论”构建的文章学翻译系统需进一步丰富。关键词:林纾论文魏易论文文章学论文文章学翻译学论文符际翻详论文语内翻译论文识度论文义法论文词采论文

    摘要6-8

    ABSTRACT8-14

    第一章 “林译”的再认识14-56

    第一节 林译的译学本真14-30

    1.1.1 林译的形式:合作翻译15-21

    1.1.2 林译的本质:三译合一21-26

    1.1.3 林译的灵魂:文章学翻译26-30

    第二节 晚清文章学翻译论述与实践的巅峰30-42

    1.2.1 文章学论述与我国的古典译学30-35

    1.2.2 “文章正轨”:严复的文章学翻译标准35-39

    1.2.3 “畏庐实业”:林纾开民智的新文章39-42

    第三节 林纾的文章学翻译系统42-56

    1.3.1 “意境,文之母也”43-48

    1.3.2 识度:林译之“信”48-51

    1.3.3 义法:林译之“达”51-54

    1.3.4 词采:林译之“雅”54-56

    第二章 林译探讨纵横谈56-78

    第一节 国内对林译的探讨56-68

    2.1.1 文章末世的林译评点57-60

    2.1.2 “主义”超越“文章”的林译批评60-63

    2.1.3 文章学缺席的林译探讨63-66

    2.1.4 “不如归”的当代林译探讨66-68

    第二节 海外文化视野中的林译68-74

    2.2.1 国外汉学家的探讨68-72

    2.2.2 海外华人的探讨72-74

    第三节 本探讨的目标、策略及对象74-78

    第三章 林译之识度78-129

    第一节 “守正”:译有诚信79-94

    3.1.1 译者,易也79-84

    3.1.2 如其所言,不参己见84-87

    3.1.3 “血性为文”87-94

    第二节 “立言”:译有志趣94-109

    3.2.1 “性情之正”:文化批评96-100

    3.2.2 “彰瘅之严”:国民性批评100-103

    3.2.3 “小说一道,尚足感人”:瀹启民智103-109

    第三节 林译参与者的“识度”:以魏易为例109-128

    3.3.1 魏易生平及其翻译动机109-115

    3.3.2 魏易与“林译小说”的基本风貌115-123

    3.3.3 魏易与林译“识度”的张力123-128

    第四节 本章总结128-129

    第四章 林译之义法129-200

    第一节 遵以文法129-158

    4.1.1 “文类”:确立译文体裁的准则130-138

    4.1.2 “熔裁”:增补、删改原著语篇138-146

    4.1.3 “神会”:适应、调整语篇结构146-154

    4.1.4 “想象”:绘画技艺的语篇翻译运用154-158

    第二节 参考插图158-180

    4.2.1 “三译合一”的文章学策略159-164

    4.2.2 插图的炼意裁辞依据164-172

    4.2.3 插图的语篇组织线索172-177

    4.2.4 插图对跨文化想象的提示177-180

    第三节 林译中魏易视译的语篇特点180-198

    4.3.1 林译中魏易的视译程式182-188

    4.3.2 林译中魏易的语篇组织188-194

    4.3.3 林译中魏易的语义梳理194-198

    第四节 本章总结198-200

    第五章 林译之词采200-249

    第一节 师法古文的艺术风格200-217

    5.1.1 取径史传文学201-211

    5.1.2 师法庄周韩柳211-217

    第二节 沿袭林纾的文章风格217-233

    5.2.1 之一:哀感顽艳218-222

    5.2.2 之二:抑遏掩蔽222-226

    5.2.3 之三:诙诡闲淡226-233

    第三节 林译中魏易引介的西文风貌233-248

    5.3.1 林译中魏易的西学功力233-239

    5.3.2 林译中魏易的双语功力239-243

    5.3.3 “误译”与林、魏合作翻译的终结243-248

    第四节 本章总结248-249

    第六章 余论:译道精深是文章249-267

    第一节 林译“理解”之“透”250-255

    第二节 林译“文气”之“通”255-261

    第三节 林译“神味”之“正”261-267

    第七章 结语267-271

    中文参考文献(不含译本)271-275

    外文参考文献(不含译本原著)275-280

    后记280-28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