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赏识教育 >谢弗勒“潜能理论”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谢弗勒“潜能理论”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3-11 点赞:34338 浏览:15718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要看到人的巨大的发展潜能。“潜能是一个核心概念,因为它不仅在教师、父母以及规划人员的思想中占有绝对突出的位置,而且在教育决策以及过去与现实、事实与价值的批判性关联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发展的第一要素就是人的潜能,这是一个先天与后天的关系问题。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就是对大脑无限潜能的认识。那么什么是潜能呢?潜能是指某种潜在的能力或某种内在的可能性。例如:人类已经能用无土栽培法,让一棵普通西红柿的种子,经过科学培育结出13000个果实,至少是普通西红柿所结果实的100倍以上。还有,肉眼看不见的原子核能释放出威力无比的原子能。从实质上讲,这些本来就都是事物本身所具备的能力。现在只不过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其能量充分发挥出来而已。
那么我们人类呢?人类的大脑潜能则更是巨大,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只使用了3%,也有人认为使用了5%,还有人认为使用了9%,但有一点已达成共识,人类大脑90%以上都是处于休眠状态。到目前为止,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聪明绝顶的人。爱因斯坦死了以后,科学家对他的大脑进行了解剖,发现他的大脑是目前世界使用最多的人。但也只使用了1/3,剩下的2/3仍处于休眠状态。由此可见,潜能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一个领域。美国哲学家、教育哲学家伊斯雷尔?谢弗勒(I.Scheffler,1923— )在1985年出版的《人类的潜能》一书中就颠覆了以往人们对潜能的理解,重新定义了潜能的概念,为潜能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在此书中,谢弗勒(Scheffler,I.)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人类潜能的概念进行了专门的批判性分析。潜能这个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作为教育的关键词,对它的理解直接影响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谢弗勒敏锐地指出,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有关潜能概念的三种“神话”。一是“稳定性神话”,即宣称潜能是人类本身所固有的,并且是永远不变的;二是“和谐性神话”,即断言不同的潜能之间是没有冲突的,是可以共同实现的;三是“价值性神话”,即坚信所有潜能都有价值,所有潜能的实现都会产生好的结果。但同时谢弗勒也指出,“这些神话已经在社会和教育实践中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危害”,因为“这三个神话的存在自然排除了教育者在选择需要开发的儿童潜能时进行价值判断的责任。如果教育者信奉这些神话的话,就会对自己的责任产生错误的认识。他会觉得自己的任务仅是发现儿童的潜能并实现它们。他会忽视潜能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性;忽视不同潜能之间

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udooo.com

的冲突;忽视不同潜能的不同道德趋向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有的潜能趋向于善,有的趋向于恶,有的潜能既不趋向于善,也不趋向于恶。”谢弗勒的透彻分析有力地说明,我们要肯定学生的潜能并帮助他们发展潜能但不能盲目地尊重学生的所有潜能,教育者必须形成与肩负起在开发学生潜能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与责任,即选择与决定对哪些潜能加以培养、对哪些潜能加以忽视以及对哪些潜能加以抑制与排斥。他还应用哲学分析的方法提出了三种替代性的概念,即“作为可能性的潜能,作为可能性的潜能是自主的,不受有关外部环境状况的影响”、“作为倾向性的潜能,是作为可能性的潜能的进一步发展”、“作为能动性的潜能,意味着技能、能力,是根据意愿获得某种特征的能力”。
依据谢弗勒的理论,英语教师该如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运用他的理论来进行对学生具体价值性的潜能开发呢?

一、正确对待学生并挖掘所有可能性的潜能,不放弃任何一个

每个学生都拥有潜能,它是人体内蕴藏着的亿万年生命演化而形成的肉体和精神力量,存在于每一个生理正常、健康的机体之中,不是外力所赋予的,而是与生俱来的但尚未显露出来,我们可以称之为尚未发展阶段。那么想要这些潜能发展,我们就需要发现并给予正确的态度、适宜的环境、恰当的方法,使之发展成为可能。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更要确立“人人有才,教育成才”的观念,对任何学生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为之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不要以片面的判断来打击学生,磨灭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从而设置他们学习上的障碍。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地正面地认识他们、鼓励他们,并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发现、挖掘自己的潜能,尤其是那些经常被称做差生的学生,教师更要关注他们,在我的课堂我对待学生从来不使用这一称呼,我宁愿称他们为学习暂时有一些困难的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在心里接受这部分学生,承认他们同其他学生一样,具有很大的潜能,让他们了解到他们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努力克服的。要知道,他们同样有着成功的渴望和需要,他们也是英语教学中有潜力可挖的“潜能生”,而英语教师的任务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相信anything is possible,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采取一些必要的语言暗示和手段来激励学生相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成功。在高二上学期曾经做过一篇完形填空题,是说一个实验,一些科学家到幼儿园测试智力,测完之后将结果只公布给老师,一些他们认为智力超群或是有天赋的学生尤其标注在名单上,若干年后他们再次返校,对这批学生进行后续调查,结果发现果然这部分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获得的成功比其他学生要显著得多,这时科学家们才向老师公布真相,这些标注聪明的学生只是他们随机选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正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关键在于他本人以及老师怎么看待,平时肯定的言语,信任的微笑,诚挚的关心都是让可能性潜能爆发的催化剂。

二、设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激励学生,促进其倾向性潜能发展

由潜能的倾向性概念可知,“检测如某人实际具备了某些条件,那么其某一特征就会得到发展。”根据这个观点,在检测设不存在阻碍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具备了某些条件,那么就可以使某些可能的发展得以实现。鉴于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设立一个目标。既然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关注和鼓励、提供支持和帮助,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以促进其潜能的发展。首先,教师在每一课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备课时要注意教学活动是否能针对学生个体展开不同层次的活动,不管是大班还是小班,都不可能像工厂的生产线一样,说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成绩都是一样的。他们是有差异的个体,有的思维敏捷,学习过程专注,接受知识快,成绩优异;有的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那我们

摘自:毕业论文选题www.udooo.com

在设置课堂问题和教学目标上,就要考虑学生的状况,对于成绩好的、接受快的学生可设置一些深入的、具有创造性的目标,而基础差的、接受知识慢的可设置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能够运用基础方法来掌握好基础知识。这样便于学生更容易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而融入课堂,从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将更加融洽,教与学更加协调。
其次,一名有经验的高中英语教师应善于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进入英语世界,体会英语学习的魅力,进而发挥他们自身的潜在能力,主动自觉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在学生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智力不错,基础也还好,但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的随意性很大,这个学科感兴趣,那我就多学点;这一部分老师讲得有趣,那我就多听点。这时教师就要注意教学的艺术了,要做的首先就是要能吸引到他,把他的兴趣这个潜能先调动起来。每一节课开始的welcome部分,英语教师可通过听或者唱英文歌曲、观看英文短片或图片、学生上台讲一个joke或做一个简短的daily report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感兴趣并喜欢的,我试行了部分,结果很好,学生反响热烈,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另外,事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做一个设想,但注意这并不是一种控制性的介入。譬如指导学生制订一些阶段性计划,小的可以是一学期的学习发展计划,大的可以是高中三年的个人学习发展计划。因为谢弗勒说过,“对于人类行动来说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我们达到预期成果时,往往会伴随着一些非预期的成果,这些成果又会影响下一步的决策,所以,我们最后到达的可能不同于或超越于我们原先设想的终点站,而通向一片出人意料的开阔之地。”我们就是需要给学生营造这样一种效果来一步步激发他们已经产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只是在这一步骤,本人感觉教师的介入一定要有度,在本班实施时我没有限制学生们的计划,大的小的都行,只是说第一次设立好要先交给我过目,然后对以下几种计划进行了调整。第一,目标太大太美好的。一名英语中等生订的目标是这个学期的期末进入班级前5名,将来要考北京外国语大学。我找他谈心,首先对于他的热情和理想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我指出他计划中的潜在问题,告诉他计划不是制订给父母或老师看的,是给自己的,所以不能太高,一旦计划超出了自己的实际能力,计划没有实现,自己就会受到打击进而失去信心。首先我相信你有这个潜能去冲刺北京外国语大学,但目前我们只把它作为终极梦想,放在一边,先解决小的目标,一步一步朝梦想前进。他接受了,回去调整了计划,改成这个学期末争取英语成绩前进5名,并在后面附上了一些具体细节。第二,太简单的和太详细的。先说第一种,有的学生交上来,上面只有时间,意思就是我每天花这么多时间在英语上就行,目标也是简短的一句:争取更大的进步。这样的计划形同虚设,没有具体的计划,就没有具体的行动,也更谈不上自己对自己的计划进行检查和完善。计划没有任务就谈不上完成情况,那效果从何而来,潜力怎么爆发得出来。第二种计划从早读开始到上课到晚自修,然后睡觉,可以说排得满满的,乍看多么详细多么充实。但是我们都知道弹簧如果拉得太紧就没有弹性了。每天的学习时间除了在校的常规学习时间,还有属于自己可支配的自由学习时间,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计划要留有余地,给自己一些时间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检查和反思。就像跑步一样,前面要留点劲,后面才有力气爆发去冲刺。
最后,教师一定要记得给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潜能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为“人类最渴望得到的就是外界的认可和尊重”,譬如在课堂提问环节,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被给予了机会应答,不代表就行了,教师要在他们回答完毕后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尤其是那些后进生对于成功的渴望更是强烈,那么英语教师还可以在默写和小测验时给予这些学生更大的关注,对于他们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适度的赞美和鼓励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感觉,心理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他们便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潜能,投身到下一轮更持久的学习中。

三、赋予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潜能的倾向性告诉我们潜能的实现需要持续的过程,由一系列的“检测如……那么……”关联而成。“检测如”是由行动者自己作出的选择,只有先有了“我想要做什么”,才可能去考虑“我如何能做到”。当行动者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阶段时,就要开始考虑“我目前已经做到什么了,有什么样的条件”,又要考虑“下一步该做什么了”。也就是说,当前的选择与前一阶段已达到的发展水平是结合在一起的。谢弗勒指出,“在这个时候,比起环境因素来,行动者自己的意愿和能动性显得更为重要。”可见,教育教学中首要的是要培养一个人的能动性,我们常常跟学生说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和父母的监督是有限的,况且即使你监督,孩子仍可以阳奉阴违,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请家教、上辅导班补习的不少但并不见得有成效,甚至适得其反,你越让我背单词,我就越不背。就是因为这会使学生丧失主观能动性,被动地学习。提高学生潜能的方法恰恰是要学会放手,把他未来的学习交给他自己来控制,让学生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从一种不自觉的学习状态过渡到自觉的学习状态,形成较高的学习主动性,成为一个有主见、有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潜能。因为当选择是学生自己作出时,他才能学会对他自己的行为和未来负责,他会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估,明确自己能够做什么,并去寻找可能的资源和帮助,一旦成功地达到了目标,就会增加他的自信心,这对他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一个孩子如果能成为优秀运动员、成功的商人、知名的音乐家和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等,很大程度上是他自愿去做的结果。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能动性和价值判断的一致性上的把握,也是文章一开始所提到的,谢弗勒认为教育者必须肩负起在开发学生潜能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与责任,通俗地说,就是“我想做的事”既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我们希望提高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一个优秀运动员,成功的商人,知名的音乐家的能动性,而不希望提高学生成为对社会没有责任的、自私自利的人的能动性。然而,各种能动性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比如医生在学习医药知识、治病救人的同时,也学到了各种药的副作用以及可以置人死地的药理知识。医生之所以不制作,不利用他的能力杀人,是因为他的价值观、良知、责任感以及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因此,这就提示我们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以学生宏观上的把握和指导,规范他们的学习行为,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
无论如何,潜能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潜能是与生俱来的

原创论文www.udooo.com

,它具有还未发展、尚待发展、必然要发展的内在可能性。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以此作为新时期英语教学工作的指导。英语教师也好,其他科目的老师亦或我们的教育,都要承认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潜能。“教育者努力通过增加未来潜能实现的可能性,来帮助学生克服现实潜能的匮乏状态。”同时,“教育者不仅要预见到那些现有的潜能并促进它们的实现,而且要帮助学生充分实现那些现在具有的但是会稍纵即逝的潜能;教育者既要对学生未来的潜能充满希望,又要对他们实现的却可能稍纵即逝的潜能表示欣赏。”人类天性中就有一种寻求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倾向,而所谓的发展就是越来越高的心理要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当学生的心理要求越得到教师的充分认可重视,他们在未来发展中就越能实现自我。而我们教师若能按照谢弗勒的潜能理论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开展教育,着力学生潜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社会能力的开发,那么就真的有可能在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学生终生学习能力以及社会能力方面有惊人的作为。
参考文献
[1]〔美〕谢弗勒.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石中英、涂元玲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美〕谢弗勒.教育的语言(林逢棋译)[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
[3]〔美〕H?A?奥图.人的潜能(刘君业译)[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8:74~86
[4]姜开英、江丽燕、曹敏仪.借鉴香港成功经验 推行启发潜能教育[J].教育导刊,2009(11)
〔责任编辑:陈晨〕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