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21633 浏览:956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基础,探讨如何建设符合当前需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建设
课 题:济宁学院2012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SZZX03。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正向的积极的角度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理由,这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取向。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仅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拓展了思路,还为打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提供了理论依据。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大、效果显著的特点,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将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2011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要求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为必修课。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基础来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体素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针对传统消极心理学提出的。它研究的侧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正向力量,而不是只关注理由。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点明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主张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策略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理由,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它摒弃了传统心理学忽视人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取向的研究模式,力图研究和探讨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存活与发展。
马丁·赛里格曼博士指出:“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推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

1.主观层面——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马丁·赛里格曼在《真实的幸福》(2002)中将积极情绪划分为三大类:与过去有关的积极情绪,包括满意、满足、尽职、骄傲和安详;与现在有关的积极情绪,包括即时的快感和长久的欣慰两类;与将来有关的积极情绪,包括乐观、希望、自信、信仰和信任。B·L·Fredrick(1998)认为积极情绪有拓延人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而消极情绪减少了这一资源,并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热点。

2.个体层面——积极的人格特质

马丁·赛里格曼和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对个体的积极品质进行了研究,提出积极品质的6个维度及相应的24种品质,分别是:智慧,包括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开放性、洞察力;勇气,包括真诚、勇敢、坚持,热情;仁爱,包括善良、爱、社交智力;公正,包括公正、领导力、团队精神;节制,包括宽容、自我制约和自我调节、谦虚、审慎、自制;超越,包括审美、感恩、希望、幽默、精神信念。研究表明,人类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存活与发展的核心要素。

3.群体层面——积极的社会环境

基于群体层面的积极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这是影响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以及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培养、发挥等的社会环境因素。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将人的乐观、幸福感、好奇心、智慧和创造的勇气等作为实证基础来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这一理论的提出转变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倾向消极价值取向的状况,倡导积极的导向,主张关注人们的自身潜能和优秀品质,致力于使人类更加幸福地生活与发展。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这容易让人产生“没有心理理由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解决心理理由”等等这样的误解。现实是很多人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理由的,这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受“抵制”,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和实效。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启迪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怎么写作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宗旨,定位于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为目标。通过创设切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活动,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对活动事件做出积极解释,增进学生积极体验,发展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 不断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

1.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最终目的应服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目标,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和推动个性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大部分课程基本上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预防和调节心理理由的策略和技能,课堂教学重点放在“理由”上,基本上以消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取向为主,这不利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帮助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就是为其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应是关注学生生命,培养积极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学生心理层面的理由,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和开发其积极的心理潜质,以积极的心态解读生活现象。有关研究表明,人的许多积极心理潜质是可以通过学习、生活实践而得以开发和培养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由优秀论文网站{#GetFullDomain}提供,助您写好论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