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世界文学史 >谈谈维多利亚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文学学批评流程

谈谈维多利亚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文学学批评流程

收藏本文 2024-03-02 点赞:5972 浏览:1489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英国女性小说家的涌现推动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学史的进展,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学现象。众多女性小说家跻身于一向被认为是由男性主宰的英国文学领域,其中涌现出诸如勃朗特姐妹(The Bront s)、乔治·爱略特(George Epot)和盖斯凯尔夫人(Mrs. Gaskell)等享誉世界文坛的杰出女性小说家,她们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女性文学领域中的代表作家。由于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重视道德的时代,由此,对于道德不足的关注成为这一时期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小说家们关注社会进展中面对的不足,在作品中针砭时弊,惩恶扬善。女性小说家也不例外。基于这一特点,以文学学的批评方式对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进行诠释,也就意味着对这一时期女性小说的本质不足进行探讨。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小说因其能相对迅速而又全面地反映一个迅猛进展的社会的全部特点而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文学体现形式,并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其进展的黄金时代。维多利亚女性小说伴随着女性运动的进展而更加繁荣。男性与女性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在维多利亚前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进展到了顶峰。以19世纪下半叶,即维多利亚中期开始,女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力做出了巨大努力,文学适时地成为她们表达自身观点的方式。勃朗特姐妹、爱略特和盖斯凯尔夫人等最为杰出的女性小说家的文学创作高峰及其取得的成就也正处于这一时期。以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讲,美国女权主义文论家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曾在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以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British Women Novepsts fromBronte to Lessing,1977)一书中,将英国女性文学的进展分为“女性”(feminine)、“女权”(feminist)和“女人”(female)三个阶段,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小说家正处于其中的“女性”阶段。这一阶段的女性小说家虽在创作中对女性的生活和价值观做出了探讨,但她们的创作中依然有着着内化社会主流观点,模仿主流文学方式,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达到男性文化标准的特点。这种特点不仅反映在她们笔下作品的内容中,同时也反映在她们在作品中选用的叙事策略中。文学作品的批评在西方由来已久。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强调过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诲作用。西方近现代批评的代表人物、美国批评家韦恩·布斯(Wayne C. Booth)也曾在他的《小说修辞学》(The Rhetoric ofFiction,1961)一书中,以为主线,阐述了欧洲小说进展演变的历史,并主张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应以道德立场出发来选择修辞。最早将“叙事”的概念运用于文学领域的是美国学者亚当·桑查瑞·纽顿(Adam Zachary Newton)。他提出了这一概念,并以其探讨作品的叙事及其虚构人物的后果。但在西方文学探讨领域内尚无完整和系统的批评论述系统的情况下,文学的批评只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并没有作为策略论以传统的纯粹学中走进文学批评的视域,因而使文学的批评常常遭受非议。在我国,将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的批评范式,是由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首次提出的。此后,国内学者纷纷撰文,论述了文学学的起源、策略、内涵、思想基础、适用范围、实用价值和现实作用;印证了文学学批评与其他批评方式相结合的可能性;辨明了文学学批评与传统的道德批评之间的差别;将文学学批评称之为一种敞开式的对话批评;并预测了文学学批评在今后走向的可能性。刘小枫是我国首先利用“叙事”一词的学者,他将学划分为理性的学和叙事的学。伍茂国则以学理角度对“叙事”进行了界定:文学探讨视域内的叙事包括故事和叙述两个方面。故事一方面是对理性内容,例如与不同时代相对应的主题的叙事呈现,另一方面是对于现实生活中并不有着的可能性的探究,即乌托邦建构。“叙述指叙事历程、叙事技艺、叙事形式如何展现意蕴以及小说叙事中意识与叙事呈现之间、作者与读者、作者与叙事人之间的意识在小说中的互动联系。”①正是在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文学学批评的基本框架得到建构,文学学批评成为学术界被认可、接受和运用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批评家若要在文学批评中正确运用文学学的批评方式,不仅要对文学学的进展历程有清楚的了解,而且在批评实践中对相关概念首先要有明确的界定。对传统的道德批评与文学学批评之间的差别做出正确的区分是及其重要的。在传统的道德批评中,批评家往往立足于批评者本人所处时代的道德观念,而文学学批评更加侧重于将作品置于作家创作时所处时代的环境。对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的文学学批评遵循了这样的一个方式:首先对影响了代表性作家创作的环境进行探讨,然后再对相关作品内容中反映出的特点进行诠释,最终浅析环境对作家叙事方式产生的影响。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是具有前瞻性思想的女性小说家。在她生活与创作的19世纪,有关生态的不足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艾米莉生命中的创伤经历赋予了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她所受到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也加深了她对自然的理解。由此,在小说《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1847)中,艾米莉表达了她对生态不足的深思。在艾米莉的小说中,人与自然的联系不是主宰与附属、奴役与被奴役的联系,大自然作为强有力的母亲形象出现,成为弱者汲取力量,反抗强者的源泉。由此,在她的笔下,自然与文明经历了冲突与磨合之后重归和谐,在文明社会中迷失本性的人也实现了对自然本性的复归。也就是说,艾米莉的潜生态意识中包含了对探讨人与自然联系的自然生态、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社会生态以及人与自我联系的精神生态三个层面的关注。她在小说中运用将男性人物作为第一层面叙述人的框架叙事,该叙事策略既帮助她实现了叙事的真实,利用小说形式上的“神秘莫测”凸显了她意在体现的生态主题,也使她的作品叙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男性的叙事权威。作为生活在英国19世纪的女性,乔治·爱略特有惊世骇俗的经历。她的家庭生活、情感经历、职业生涯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对她的观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评论界一般将她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两个时期的创作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反映在诉求和叙事上,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前期创作中,爱略特体现出对于即将消逝的田园时代的眷恋,在强调了作为人们归属感来源的乡村“共同体”的同时,也赞美了家庭成员间真挚的情感世界。在后期创作中,爱略特侧重表达了她对工业社会的深思。在社会范畴内,她强调个人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在家庭范畴内,她将家庭作为女性发挥影响力的领域,倡导女性在实现个人道德改善之后,通过家庭将自己的影响力传递给社会。在创作后期,爱略特隐藏于男性笔名之后的真实女性身份被公开,这使她运用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方式以前期不加掩饰的作者介入转变为后期作者采取互文等更为隐蔽的方式干涉叙事,而这些叙事形式也以不同方式怎么写作于爱略特的诉求。正像作者以女性身份直面读者所体现出来的那样,这一时期的女性小说家盖斯凯尔夫人本人也是一个最具女性特点的小说家。她拥有顺利的成长经历、良好的教育背景、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幸福的婚姻生活,这些都促使她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女性身份。她所创作的小说可以分为社会不足小说、小镇生活小说和历史小说三类,在这三类小说中,盖斯凯尔夫人体现出共同的诉求,即希望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摆脱各自的阶级立场带来的影响,以利他主义为准则,使整个社会实现以奉行阶级过渡到遵循全民的转变,进而建构和谐社会。以社会不足小说《玛丽·巴顿》(Mary Barton,1848)中工人约翰·巴顿和资本家老卡逊以小卡逊被杀为转折点,实现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和解,到反映小镇生活的《克兰福镇》(Cranford,1853)中以玛蒂为代表的贵族阶级的越位,再到历史小说《西尔维亚的两个恋人》(Sylvia’s Lovers,1863)中以爱与宽容的美德校正人性中普遍有着的弱点,在盖斯凯尔夫人笔下,爱与宽容的美德具有了全民的普遍作用。这三类小说的代表作在创作时间上的顺序恰好反映了她所持观的日趋成熟与改善。盖斯凯尔夫人创作中体现的叙事也具有充分的女性特点,小说《克兰福镇》采取了女性乌托邦叙事的方式,在一个被视为乌有之乡的女性世界中表达了自己真实的诉求,将女性美德作为社会不足的解决方式,呼吁建构男女之间联系和谐的社会,希望以此获得男权社会的最大限度的认同。通过对维多利亚女性代表小说家在文学学视域下各自不同特点的梳理,可以得出这一时期女性小说家在文学学视域下创作的共同点:在创作内容上,在为处在进展与变化中的社会面对的不足提供解决案例的同时,也包含了对女性边缘化处境的关注。但是,她们的作品并未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等超越当时社会现实的权利,也未曾将男性和女性置于对立的两极,而是力求建构男女之间的和谐。在创作技艺上,在面对男性中心文化对女性的压制时,她们通过叙事方式的选择,力求使她们作品中的诉求最大限度得到男权社会的接受和认同。关键词:维多利亚女性小说家论文文学学批评论文叙事论文

    中文摘要4-8

    Abstract8-15

    绪论15-32

    第一节 维多利亚女性小说探讨近况综述16-27

    1. 国外探讨近况16-22

    2. 国内探讨近况22-27

    第二节 选题的主要探讨内容和探讨价值27-32

    第一章 文学学批评的进展历程及本选题的视角32-47

    第一节 文学学批评的进展历程32-41

    1. 批评在西方文学领域的运用32-34

    2. 文学学批评在我国的进展34-37

    3. 基本概念的界定37-41

    第二节 本选题的探讨视角41-47

    第二章 维多利亚女性小说的特点及原因47-55

    第一节 维多利亚女性小说的特点47-50

    第二节 维多利亚女性小说特点的原因50-55

    1. 女性在维多利亚社会中的地位50-52

    2. 维多利亚女性小说的进展历程52-55

    第三章 艾米莉·勃朗特:前瞻性的潜生态意识55-89

    第一节 潜生态意识的萌芽环境56-65

    1. 工业社会生态意识的缺乏57-60

    2. 思想背景对艾米莉生态意识的启蒙60-63

    3. 个人的创伤经历63-65

    第二节 艾米莉潜生态意识的三分法65-76

    1. 自然生态:自然作为母亲的隐喻66-69

    2. 社会生态:以对峙到和谐的自然与文明69-72

    3. 精神生态:以异化到复归的本性72-76

    第三节 框架叙事中潜生态意识的凸显76-89

    1. 作者引退的功能77-81

    2. “神秘莫测”面纱下的欲扬先抑81-89

    第四章 乔治·爱略特:前后期创作中特点的变迁89-135

    第一节 “道德大师”的形成90-96

    1. 进退维谷的家庭联系90-92

    2. 男性领域的工作经历92-94

    3. 先进思潮的接受94-96

    第二节 前期作品——即将消失的田园时代传统96-108

    1. 乡村共同体——归属感的来源97-100

    2.“我的家就是我的堡垒”100-108

    第三节 后期作品——工业社会中的深思108-119

    1.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109-113

    2. 女性道德的自我改善113-119

    第四节 全知叙述变迁的功能119-135

    1. 《亚当·贝德》——不加掩饰的作者介入120-126

    2. 《米德尔马契》——互文搭建的框架126-135

    第五章 盖斯凯尔夫人:宗教信仰与女性美德的作用135-165

    第一节 影响盖斯凯尔夫人观的因素136-142

    1. 唯一神教的影响136-137

    2. 个人性格特点137-140

    3. 盖斯凯尔夫人所处的环境140-142

    第二节 以阶级到全民142-155

    1.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和解143-148

    2. 贵族阶级的越位148-152

    3. 以爱与宽容为核心的全民152-155

    第三节 《克兰福镇》中的女性乌托邦叙事155-165

    1.《克兰福镇》叙事结构的内涵156-158

    2. 女性声音的作用158-161

    3. 女性乌托邦的诉求161-165

    结论165-16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