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水利工程 >> 水利管理 >关于山居品谢灵运《山居赋》试述览魏晋园林文化

关于山居品谢灵运《山居赋》试述览魏晋园林文化

收藏本文 2024-02-23 点赞:6958 浏览:2146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东晋时期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山居赋》,不仅是一篇语言上独具价值的写实性赋文,更广涵着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信息,堪称魏晋时期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侧面,涉及农学、文学、美学、园林学、植物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本文基于园林与文学艺术具有时代共通性的特点以及泛艺论思想的基础,从传统山水概念的提升、大山水园林观审美意识的觉醒、切实可行的园林生态意识、杰出的造园手法等方面对魏晋园林文化认知进行解析;揭示《山居赋》在我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谢灵运;《山居赋》;文学;魏晋园林文化
1.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操于一体。园林作为古代文人将其情怀寄寓山水植物的艺术结晶,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与其他门类艺术具有渗透性和相通性,它们在同一时代的艺术追求上具有相似性。艺术泛化思想 似一条纽带连接各种文化现象,是各门类艺术间互通赏析的理论基础。基于艺术泛化思想和艺术追求的时代相似性特点,从相通门类的艺术入手来研究古典园林文化,不失为一种恰当的研究方法

1.1 笔者选择东晋时期谢灵运的《山居赋》作为领略魏晋园林文化的切入点,原因有:

(1)它是一篇极能体现魏晋时代特征且包涵当时社会丰富思潮的文学经典。
(2) 其字里行间透露出可供多学科(农学、植物学、地理学、民俗学、园林学等)研究探讨的丰富信息。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1.2 通过探究前人的研究成果后发现,尽管有学者曾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角度对此赋给予关注,但未联系魏晋思潮变化,深入剖析当时园林审美认知的变化提升。本文试图以《山居赋》的文辞品赏为研究的切入点,去解读魏晋园林文化,领略当时的审美精神:通过文字挖掘去复原文学作品创作的意境,品味魏晋园林文化的精髓。

2. 《山居赋》创作的背景

谢灵运(公元385~433年),东晋刘宋时人,出身于名门望族,承家望袭封康乐公,后步入仕途。但他天性狂傲纵恣,亦无杰出的为官处事能力,屡遭权贵排挤。于是,他低吟“弱质难恒,颓龄易老。抚鬓生悲,视颜自伤”(《山居赋》)之嗟叹,感伤岁月易逝,事过境迁。仕途的不得志加之其热衷于道法自然之理,为逃避当时政治混乱、社会苦痛的现实,同时在魏晋风流 思潮盛行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谢灵运最终脱离政治,寄情山水。继而,包括《山居赋》在内的大量山水诗赋就应运而生,成就了谢灵运中国山水诗鼻祖的地位,后世之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文学大家,都曾在山水诗词创作时效法于他。

3. 《山居赋》词文之赏折射出的魏晋园林文化认知解析

3.1 《山居赋》中体现出的传统山水概念之提升。

(1)我国传统山水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古代大量山水诗作中都深有体现:“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郭熙《林泉高致》),“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石涛《画语录》)。由上述自然胜景可见,我国传统山水文化中的山水是自然界中可见、可感景观的静态与动态、声音与色彩、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的综合形态,即大山水概念。此概念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眼中的山水不仅是单纯的山与水,还包括多种其它要素。大可及山峦河川之体态气势、云霞雾霭之舒卷变幻,小可至溪泉池涧、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同时更加入“渔钓”场景反映出人这一要素,体现出观景人自身在山水意境中的互动地位。
(2)然而,在谢灵运的《山居赋》中,却体现出较我国传统山水概念更为广阔的内涵。该赋中多处词文描绘将自然界中包括鸟兽虫鱼(不仅仅是人)等在内的动物生灵悉数纳入山水体系中,这从一定侧面反映出谢灵运对山水概念的理解已超越传统的山水认知,提升到风景概念的层次。因为风景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景物的概念中如是提到:景物是风景构成的客观因素,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的个体,包括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以及其他诸如雕塑碑刻、胜迹遗址等有效的风景素材。此概念中提及的山水景观中供人观赏玩耍的动物与《山居赋》中描绘的鸟兽虫鱼在游赏价值上的概念是相同的。
(3)除此之外,该赋中既有诸如纯写景之“播绿叶之郁茂,含红敷之缤翻”,亦有仅抒情之“伤美物之遂化,怨浮龄之如借”的诗句。笔者认为,此景情分离的写作手法似乎表现出魏晋时期不同的审美观。与传统的山水观中,强调人在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审美认知相比,魏晋时期的审美认知认为自然山水本身就具备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在赞同审美主体审美感受的同时也关注审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美学属性。以哲学辩证论的观点来看,此审美认知似乎更加客观而理性。

3.2 《山居赋》中体现出的大山水园林观之意识觉醒。

(1)《山居赋》是谢灵运在隐居时期对其居地庄园周围的山水胜景之美的极尽描写之作,详细记述了他在故乡始宁境内的曹娥江剡溪口营修别业、扩建庄园、长期隐居于此的生活情况。该赋字里行间中体现出谢灵运独到的山水园林观——以独有的大视野、广阔的视觉角度描绘了其居地周围的自然山水之美,构建了一个以其居地为中心的大山水园林环境。
(2)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所描写的地域范围远达始宁县以东的天台山、以南的缙云山(《山居赋》原注文中有“方石,直上万丈,下有长溪,亦为缙云之流云”)、以西会稽山西(笔者注:“远西”部分原文虽缺,但根据东晋时会稽山已为名山,故谢灵运《山居赋》原文中所描写的西部边界应已山以西)及以北的曹娥江入海口处。即便考虑到古今地名的变迁,但对于《山居赋》中所描绘地域的范围之广这一事实仍是不容质疑的。谢灵运在构建别业庄园时将其置于一个极其广阔的地理大环境中来考虑,这体现出一种见解独到的大山水园林观。将其与后世小山水化的造园手法相比,不难发现谢氏之大山水园林观在传统造园理念中堪称独树一帜。 3.3 《山居赋》中体现出的切实可行的园林生态意识。《山居赋》中详尽地记述了大自然丰富的生态资源,从中折射出深受道法自然思想影响的谢灵运对自然界中鸟兽虫鱼等动物生灵的敬畏。他认为动物都有追求生命、惧怕死亡的本能,与人求生不求死的本性相通,所以他强调积存好生、放生之德。然而,对于自然界中的植物资源,谢灵运却持另一种不同的态度:面对自然界中丰富的植物资源,他并不主张像对待动物一样完全毫无 “作为”且敬畏爱惜的态度,而应顺应自然法则,随着季节的变迁,万物更新的规律去合理开采,即“随节竞逐”,从而避免给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带来不可修复的破坏。赋中“兴节随宜,自然之数,非可敦戒也。”反映出的对自然界尊敬的态度,对当今生态环境由于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攫取豪夺而造成每况愈下的恶化现状来说,颇有警醒意义。
3.4 《山居赋》中体现出的杰出的造园手法。 《山居赋》中体现出的造园手法系统性很强,这主要表现在成熟的园林构筑技术和灵活的借景手法两个方面。

3.4.1 成熟的园林构筑技术。

(1)赋中所提到的建筑无论新旧,都能与自然山水地形保持高度的协调,体现出成熟的造园技术。谢灵运在其造园实践活动中通过“众流溉灌以环近,诸堤拥抑以接远”、“潺湲于东檐”、“阶基回互,撩棂乘隔”等方式取得人工修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
(2)此外,谢灵运在赋中还多次提及自己在其别业修筑亭阁、掘池、辟路的情形,如 “建招提与幽峰”、“西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立禅室,临浚流列僧房”、“葺骈梁于岩麓,栖孤栋于江源”、“导渠引流,脉散沟并”、“栈道倾亏,蹬阁连卷”等等。这都体现出他在营造别业时因水、岩、景设建筑物,选线开辟路径、经营山川的高度考究的园林构筑技术。由此可见其在扩建庄园时,对如何使庄园的规划布局与自然山水风景取得协调统一颇费心思。
(3)同时,对于园林四大要素之一的植物的配置,赋中也作出详细的描写。提到的植物种类异常丰富,高达20种有余,涵盖了花草树木等各种类型的植物,体现出魏晋园林

源于:大学生论文查重{#GetFullDomain}

营造中重视植物多样性,力求构造稳定的植物群落,打造形态、色彩、嗅觉等感官多样化的赏景效果的思想。

3.4.2 灵活的造景手法。

(1)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到的借景手法,赋中反映出的魏晋园林造景手法几乎均有提及,尤以借景和框景手法为甚:
“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
“敞南户以对远岭,辟东窗以瞩近田。”
“因丹霞以赪楣,附碧云以翠椽。”……
(2)其中,“因丹霞以赪楣,附碧云以翠椽”借景手法的运用尤其有过人之处,以自然界中绚丽的彩霞和飘逸的云朵与红色的门楣及翠绿的椽梁相映衬,展现出色彩、线条形态极其自然的图景,别有一番美学效果。从其具体运用中可以了解到,《山居赋》中体现的借景手法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空间场景的艺术处理,而是将其融入到园林总体规划中全局的“意境”构思中,从整体上把握园林的景致。
(3)参照《园冶》仔细研究发现,对于书中所提到的相地、理水、建筑、植物培植及借景手法等的运用,谢灵运都表现出了相当高的造诣。只不过由于当时条件尚不成熟,他尚不能对自己的造园理念从园林理论上作出归纳,而只能从文学的角度用优美的文辞进行诗意的描写。

4.. 结语

魏晋时期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和解放,促进了美学、文学等领域的开拓,并对之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造园活动自此开始从上层社会走向了民间阶层,园林的功能逐渐实现了从以耕作、狩猎为主向以满足作为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的转变,并开始升华到寓情于景、艺术创作的境界。《山居赋》中所营造的始宁别业就是这一转型时期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开始走向高度艺术化的一个标志,其中体现出的魏晋时期的审美认知和园林文化思想,对现代园林的发展甚至区域生态规划都具有重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3] 张家骥,园冶全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
[4] 陈水云,中国山水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