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三生教育 >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对课程系统革新要求

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对课程系统革新要求

收藏本文 2024-01-17 点赞:14264 浏览:5870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要求课程体系突破传统学科专业界限,为大学生建立合理全面的知识结构;将方法论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使大学生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提升创新技能;改革课程内容体系,体现启发式、探究式、动态式的创新教学理念;同时要提升科学实践环节,激发和锻炼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知识结构;方法论
1674-9324(2013)36-0162-03
Study on Demands for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from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Guo RuiFeng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 Shaanxi 710055 )
Abstract:Cultivating objectives decides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s and training pattern. The training objective of creative talents is the topical subject for present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requirements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subject line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y in course system,in order to establish reasonable comprehensiv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methodology disciplines brought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enable students to set up scientific innovative thinking methods,to improve technical innovative ability.Reform of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reflects heuristic,inquiry -based,dynamic teaching innovation idea. In the meantime,Promoting scientific practice stimulates and exercises student's creative capability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www.udooo.com

and pioneering spirit.
Key words:Creative talents,Cultivating objectives,Curriculum systems,Structure of knowledge,Methodology disciplines

一、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的构建

大学课程体系是指教学中诸多课程互相联系而构成的整体。从层次上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的课程体系是指一所大学,根据本校制定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课程整体;中观课程体系是指一个系的课程体系;微观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或一门课程的结构体系。
20世纪50年代初发生的那场高等教育改革“以前苏联的大学制度模式为蓝本,在大学体制、结构、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对旧的大学制度进行了根本的改造,由此建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大学制度”。其核心是构建以单科大学为主、培养适应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以相对应的专业为单位,有计划地构建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实施教学活动。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所学课程以专业为界线,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这一逻辑顺序组成一个课程体系。因此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了课程设置的基本顺序。这一“三层楼”式的课程体系虽然符合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对于满足当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导致了专业越分越细,专业课过多,学生形成的是专业知识结构,只具备单一领域学科知识,知识面窄。这些不良后果一直延续至今。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大学课程体系从性质上来讲,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延续[3]。199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改变了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过死的管理体制,大学在办学实践中的权力空间逐步得到扩大。2007年2月《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大学教育也奠定了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方针。各大学的课程体系所包括的学科、知识趋于丰富和多样,朝着拓宽基础、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方向发展;选修课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使大学生的学习有了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课程体系中扩大了通识课程比例,呈现出“金字塔”状。例如,北京大学以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为蓝本,实施了“元培计划”[3],面向大学生开设了包括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五个基本领域的通识课程。这是一种宏观层次的课程体系,其实质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利,可跨学科、跨专业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但是这种“核心课程”或“通识课程”的组织模式只是在小范围内试行,即使在北京大学,除元培学院之外,目前大部分学院的教学组织模式仍为传统模式[4],其他如复旦大学[5]、浙江大学等也正在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大多数高等学校仍然是把“专业”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按专业划分和组织本科教学。通观其课程体系中课程门类的构成,以及课程内容,仍然制约着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是以高度的责任心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前沿,积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怎么写作[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要的主线之一。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就必须在大学中实施创新型教育。其中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其关键与核心。高等学校要站在宏观层面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或开发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的平台,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技能,把创新能力融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之中,唤起学生向未知领域挑战的意欲,在实践中让大学生发现和发挥其潜在的创新能力。这里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培养创新人才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

二、创新人才培养要求课程体系知识面结构完善

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是综合素质。大学教育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学生是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的统一体。所谓的创新能力,是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能力、实践能力是有本质区别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创新理论或创新成果。不仅需要创新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有相关学科的知识,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其他文化素质的支持[6]。
通识教育能使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课程体系的合理规划,是建立完整知识结构,或称为合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但是在课程体系中各课程对知识如何进行分割与传授仍然是问题之所在。
詹姆斯·杜德斯达博士对知识分割过细这一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

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udooo.com

决思路,詹姆斯认为,最直接的战略方法是在大学建立一种非学科性的“学术机构”。该“学术机构”从中观课程体系的层面上对所有学科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对传统的“学科结构”形成挑战,它能促进学科之间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该战略方法要求教师重新建立和谐的本科课程体系,不是简单地把课程分割成片段后分配给每一位老师,而是组建“课程小组”,课程小组中的每位教师都必须掌握提供给本科生的所有课程的内容。同时教师之间也能够利用“课程小组”这一组织形式进行相互交流、学习与提升。
依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大学宏观层面成立非学科性质的“学术机构”,在学科内成立非专业性质的“课程小组”,研究制定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使知识之间、学科之间、课程之间实现真正的交叉与融合。课程体系结构的综合化,除了指在课程体系中提高跨学科、非专业课程比例之外,还表现为主题课程、综合课程。在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的人才成为大学之目标的今天,虽然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仍然是必要的,综合性、多学科知识交叉、围绕某一领域或问题而展开的主题课程、综合课程也将成为必需[3]。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中包含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

人类通过思维认识世界。创新需要思维,思维需要方法。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指出,在近现代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本身就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创新。俄罗斯教育专家萨维科夫和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都认为:“创新人才在思维能力方面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点主要是有比较高的有效思维发展的水平”[7]。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基本的和主要的素质是培养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提供“黄金”(知识),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思维能力);不仅要授之以“鱼”(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思维方法)[8]。西方近代哲学创始人勒内·笛卡尔也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刘道玉先生认为方法论本身就是知识整合的结果,它们既是从各门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同时又指导各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他首推把方法论纳入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提出以方法论为主线的“四板块”的课程体系,包括有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专业课和方法论。其中方法论是一个总的名称,是一系列关于哲学、思维科学理论、方法论和技法的总称,如《唯特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辩证逻辑方法》、《思维科学》、《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创造思维方法》、《创造技法》、《学习方法概论》和《大脑与学习的革命》等。这些课程涉及到哲学、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种类繁多的创新技法和发明理论。这些方法论的课程将作为“引信”去“引爆”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中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创新思维的主要障碍是思维定势和思维枷锁。人们在筛选信息、分析问题、做出决策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所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暂时封闭了其他的思考方向,而不是另辟新路。
目前大多数课程内容是过分强调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过多地呈现了经过归纳和总结后的理论结果或科学结论,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结果的推演过程,或科学结论的演化历程,甚至丝毫没有涉及到相关科学理论问题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分歧与争辩。致使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中所有的结论就是唯一正确的,是毫无怀疑的,从而无形中套上了思维枷锁,形成了思维定势。这是“注入式”的教学思想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教学内容的编排要更多地体现“启发式”和“探究性”的教学思想。在阐述科学结论的同时,应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多地介绍该结论的来拢去脉,才能使大学生更多地从其推演过程及历史演化过程中了解、思考、探究、甚至质疑其结论的正确性、其条件的完整性、其推演的严密性,从中发现问题,大胆探索,从而提出新的科学见解、提出新的科学争论、甚至改变条件推演出新的科学结论。科学的进步就在于继承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又能怀疑、否定前人,不断提出自己的新的观点,完善前人的成果,这就是创新。

五、培养创新人才要求在课程体系中提升创新实践环节

科研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个性释放。个性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新精神。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能够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学习形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一旦形成,便能够对大学生的创造活动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与补偿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从而推动其创造能力的发展”[6]。
参考文献:
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
[3]胡建华.中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6-81.
[4]谈小媊,漆丽萍,卢晓东.专业自主选择与跨学科专业建构的实践——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1):76-81.
[5]朱庆之.通识教育的元培模式[J].复旦通识教育,2008,(2).
[6]徐金梧.大学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7]李春生.美国和俄罗斯关于创新教育的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2(11).
[8]林璜,丛修杰,姜运田,等.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J].前沿,2004(6).
基金项目:机械类大专业课程体系大平台的规划与编制的研究(JG100114)
作者简介:郭瑞峰(1968-),男,山西晋城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CAD、机械疲劳可靠性、机械教学等研究工作。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