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三生教育 >新背景下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探究

新背景下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探究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13468 浏览:5726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逐渐以现代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注重启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初中科学学科实践性较强,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为切入点,实施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实践中充实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着重探讨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新背景下;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
初中科学不同于其他的语文、数学学科,它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后懂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由此可见,初中学科教学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背景来构建教学环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感受科学的实用性。让学生真正明白“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这句话的含义。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此,笔者谈一下自己工作中的实践经验。

一、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喜欢自己琢磨东西,却对科学学习没有兴趣。经过观察以及与个别学生谈心,得知,学生感觉科学课堂枯燥无味,都是书本上的一些知识,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甚至一听科学课就觉得犯困。鉴于此,笔者改变教学方

源于:毕业生论文www.udooo.com

式,顺应新课改的发展,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为背景来搭建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印象,鼓励学生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活化学生对科学的掌握,凸现科学学科的实效性。
如:在学习“身体的防卫”这一课时,笔者将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解释、说明等让学生感到抽象的内容替换成曾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即:运用曾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甲型H1N1流感”的实际案例来分析说明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添加。
1.笔者出示背景材料:2009年11月,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爆发,后来波及中国,温岭也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部分青少年学生也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来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宣传预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有关知识,积极采取措施,最终成功地控制住疫情。运用实际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提出问题,引入“身体的防卫”相关知识,诱发学生自主探究。即:

(1)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怎样的病毒?
(2)我们能抵御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进攻吗?我们人体有哪几道防线可以抵御?
(3)有些青少年学生为什么不能抵御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进攻,请同学们来说明。
(4)有没有更加有效的特殊的防病措施?
(5)我校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时期,每天都对教室和公共场所进行消毒,那么,该怎样配置一定浓度的消毒液呢?
学生纷纷讲述了自己的观点。通过本教学案例可以看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物也好、事件也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但是在此,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性,不要急于追求结果,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学习科学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自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运用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构建新知识结构

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新知识结构,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建构主义理论中,他们将“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教学的“灵魂”。作为教师应运用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来运用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推动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体系。即: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将科学问题有意识地渗透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通过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来实施创新探究,丰富自我的生活经验,这样一来,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如:在学习“摩擦力”一课时,笔者以自行车为教学磨具,让学生以自行车为中心,提出几个与摩擦相关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讲述。学生纷纷议论起来,教师趁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派出一名小组成员作为代表来提出问题并解释。整个课堂洋溢着活跃的气息,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最后,每个组的成员都表达了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可以总结为这几方面:(1)轮胎、脚踏板、车把套和刹车块处都有花纹,并且使用摩擦大的材料,可增大摩擦力;(2)车轴处都有滚珠,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车轴处经常上一些润滑油,以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从而减小摩擦力;(3)刹车时,用力捏紧车闸,以增大刹车块与车圈之间的压力,从而增大摩擦力……这样,运用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来让学生自主分析、探究,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构建新知结构。

三、教学内容回归生活,延伸、拓展科学知识范畴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科学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许多初中生感兴趣的板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亲近自然、回归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掌握科学知识和内容,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乐趣,而且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材、课堂的局限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让课堂变的生活化,进而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且运用生活,实现教学内容的回归生活。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小课堂,大生活”的教育理念,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渐向四周扩散,将科学知识有意识地渗透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化道路的探究,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大科学知识”的环境中强化知识能力,锻炼其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感情,增强他们对学科、对生活的认知和了解,深化科学教学。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有些学生不了解为什么构成植物体的材料是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而不是从土壤中吸收得来的。对于此问题,笔者并不急于回答学生,而是开展了一些探究活动,即: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组,探究:如何证明构成植物体的物质不是来自土壤。活动提出之后,学生纷纷对土壤开始进行干烘、称量、记录土壤的质量,然后将土壤倒进花盆,开始播种,将玉米粒种进去,移近特定的位置,之后,开始每天细心照料、观察,待玉米长成并逐渐枯黄后,学生小心地从花盆中拔出玉米秆,抖落根上黏着的全部泥土,然后再将这些土壤干燥后称量,记下土壤的质量,接着学生又称量干燥后玉米秆的质量,这时会发现,玉米秆的质量要远远大于土壤减轻的质量。由此得出结论,教师趁势引导学生猜想,思考问题:检测设将玉米秆焚烧之后,剩下的灰烬代表什么呢?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又代表什么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拓展了科学知识的范畴。
再如:在学习完“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内容后,笔者首先让学生对这个城市的空气、水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之后,选择一个工厂或者单位作为社会调查对象,并对其进行考察记录,以当地的实际生活为基准,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马上通过网络、报纸等对当地有关污染方面的案例进行调查,亲身了解环境污染的情况,有的学生还拍摄了照片,并将资料整合起来,写成了调查报告,课下,他们聚集在一起,以口头讲解、文字表述、图文结合演示等多种方式介绍了调查的过程和收获。
科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是锻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最佳途径。学生通过身边的生活分析科学知识、探究科学原理,不仅仅是拉近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更是强化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促使学生由课本向生活实践的有效转化,这样一来,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最大限度地实现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清时.科学(7-9年级)[M].杭州:浙江教育出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udooo.com

版社,2003.
[2]项红专.初中科学探究活动设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励兰英.新课标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实例[M].1版.杭州:宁波出版社,2004-07.
[5]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M].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诸暨市店口一中)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