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少数民族文学 >舍勒“转回自我”小论

舍勒“转回自我”小论

收藏本文 2024-04-20 点赞:7832 浏览:3217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转回自我”是舍勒在《论害羞与羞感》中提到的一个现象,他认为害羞是对我们自己的感觉的一种形式,是属于自我感觉的范围,而在任何羞感里都有一个这样的事件发生。本文将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及电影《布拉格之恋》为例,通过对“转回自我”现象的分析,依此更好的理解舍勒笔下的害羞与羞感现象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舍勒害羞与羞感“转会自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害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情感表露形式,表现在一个人面部特征上就是脸红。在舍勒的《论害羞与羞感》一文中,舍勒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害羞与羞感,而是从人害羞这个社会现象出发,把害羞与羞感上升到道德的高度进行阐述,反映现代意识的品质问题,并进一步说明,羞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舍勒认为,正是因为“人在世界生物的宏伟的梯形建构中的独特地位和位置,即他在上帝与动物之间的位置”,决定了人必须具有羞感。因为如果说“害羞的上帝”,那将是荒谬的;而动物虽然有许多感觉和人类相同,但它们却不会害羞也没有羞感。舍勒认为,人必须害羞,是因为他处于一种持续运动之中的过渡本身。这种运动即是:人在深处感到并知道自己是介于两种存在秩序和本质秩序之间的一道“桥梁”,一种“过渡”,他同样牢固的植根与这两种秩序之中,片刻也不能放弃它们,否则他就不再成其为“人”。因此,舍勒认为,“归根结底,羞感产生于较高的意识等级与较低的本能知觉的碰撞”[3]。
在《害羞与相近感觉》一节中,舍勒提出了一个“转回自我”的问题。他认为害羞是对我们自己的感觉的一种形式,是属于自我感觉的范围,而在任何羞感里都有一个事件发生,就是“转回自我”[4]。什么是“转回自我”,进一步来说就是,一种指向外部的强烈兴趣先前排除了对自己的自我意识和感觉,随后羞感油然而生。也就是说,在某一情境下,你的思维或意识暂时被他事所暂居,暂时忘了自我的存在,在那一刻中,你不再有对自我的感知与察觉,就如大脑被麻痹一般,而当你的意识又突然回到自身之后,你就会对之前的行为或你当时所处的状态感到害羞,这样羞感就会产生。
在文中,舍勒举例来进一步阐释什么是“转回自我”。首先他举了一个大火中就孩子的母亲的例子,为了从大火中救出自己的孩子,母亲不会先穿衣裙,而是穿着内衣或光着身子冲出房屋,一旦脱离危险,注意力转回自我,就会产生羞感。还有一个很怕羞的女人对某一人的爱情此时如此强烈,他的感觉和目光完全沉醉在他身上,尽管她的处境完全有理由使她感到害羞,但只要这种情意绵绵的沉醉少有松懈,她就会萌发对自己和自己的身体的意识,羞感就会随之产生。舍勒认为上述两个例子是典型的“转回”,通过两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上述的两种“害羞”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道德或教育加注人身上的,就如那个母亲,因为意识到自己没穿衣服或没穿戴整齐,在众目睽睽之下,不由的而产生羞感;后者那个少女,她之所以会感到害羞,是因为她认为自己失态了,在外人面前尤其在异性面前,太轻易的表露自己的感情了,女性特有的矜持与腼腆也让她不由自主的会感到害羞。
但舍勒还说,“知道被人注视”本身还不一定引起羞感。就如把一个很怕羞的女人,把她作为模特儿放在画家眼前,或作为病人在医生眼前,甚至入浴时出现在仆人面前,她都不会感到害羞。舍勒认为她之所以不感到害羞,是因为她觉得自己不是作为“个体”被给出,就如她作为模特儿出现在画家眼前,她认为自己是“作为审美现象的场景和具有艺术价值的景物的”[5],而不是一个个体的“人”,所以,她不会感到害羞;作为病人,作为女主人也同理。但是,在此,舍勒提到一个现象,如果让画家、医生和仆人的精神意向暂时转移到个体身上时,“画面”、“病人”、“女主人”这些身份也会瞬间消失,在她完成“转回”的时候,就会有强烈的羞感反应。也就是说,当我们以特定的身份出现在某些特定身份的人面前,当我们之间身份是对等的情况下,就会暂时把自我忘记,或者就不会去考虑个体,自我之类的问题,这样也就不会有羞感的反应产生;但是,当有一方身份不对等的情况下,另一方就会很敏锐的察觉到这种不对等,进而自我意识,对自我的关注等就会暂居脑海,这样,羞感也就产生了。
在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描写特丽莎经常做的一个梦,她赤身与一大群女人绕着游泳池行定,悬挂在圆形屋顶上篮子里的托马斯,冲着她们吼叫,要她们唱歌、下跪。只要一个人跪得不好,他便朝她开。作者说这个梦境在特丽莎那里有着恐怖的典型异象:因为在家里的时候,母亲就不让她锁浴室门。她的母亲认为,特丽莎的身体与别人的没什么两样,所以她没有权利羞怯,没有理由把那雷同千万人的东西藏起来。在她母亲眼中,所有的躯体并无二致,一个双一个地排队行进在这个世界上面而已。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与体验,使特丽莎从孩提时代起,就把裸身看成集中营规范化的象征,耻辱的象征。[6]
而在电影《布拉格之春》中,特丽莎和萨宾纳相互拍裸照的情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舍勒所说的“转回自我”的问题。当她们彼此最初面对照相机镜头时,萨宾娜是很不自在的,同样还有刚开始特丽莎面对镜头时的逃避,原因就在于此刻她们关注的更多的还是她们自身,是自我的意识和感觉,她们是作为一个个体被呈现在对方面前的,传统的道德意识也影响着她们面对着别人时不由自主的会产生的害羞感。
而对于她们两个人来说,摆脱了刚开始的羞怯之后,萨宾娜在地板上微笑着面对特丽莎的镜头,以及特丽莎侧坐着天真的面对着萨宾娜的镜头时,开始的那种拘谨与不自在已经完全找不到踪影了,那种因裸身面对别人而产生的羞感也已经不存在了。从浅层次上来说,此时的她们都相互的进入了那种情境中了,是作为对方的模特儿存在的,这种特定的“身份”让她们过少的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身体,暂时遗忘了自我的存在,所以她们不再害羞;从深层次上来说,此时她们也认识到她们只是托马斯众多女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人中的一个,“take off your clothers”是托马斯对每一个女人都会说的话。就如特丽莎,她来到托马斯这里,就是为了脱离母亲的世界,那个所有躯体毫无差别的世界,是为了使自己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不可取代的躯体。但是托马斯还是把她和其她人等量齐观:吻她们一个样,抚摸她们一个样,对待特丽莎以及她们的身体绝对无所区分。而片中有两个地方又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再给对方拍照的过程中,不论是特丽莎还是萨宾娜有一个片刻情绪是特别激动的,特丽莎更是激动的哭了。我想,此时的她们,作为情人的萨宾娜和作为妻子的特丽莎,她们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她们对各自的命运有了一种共通的理解,而正是这样的思想过程,也让她们暂时忽略了对自身的关注。此刻,她们对等的心理状态与身份认同让她们忽略了作为个体的存在,所以,羞感也就无从产生。
而让她们的关注点又转回到自我的关键点是弗兰克的突然出现。开门进入的弗兰克打破了躺在地板上哈哈大笑的萨宾娜和特丽莎的二人世界,弗兰克的介入破坏了之前萨宾娜和特丽莎营造的平等和谐的气氛,让不再关注自我、忽略自我存在的两个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又收回到个人身上,影片中特丽莎的反应更是明显,惊慌失措,羞怯紧张。这就是一种“转回自我”的表现,不管之前的两个人多么的忘我,但此刻不可不关注自我,尤其是特丽莎。在她和萨宾娜两人中,两人的关系是对等的,互为对方的摄影师和模特;但在弗兰克面对,这种关系就打破了,她着身子和萨宾娜一块躺在地板上哈哈大笑,弗兰克做不到萨宾娜式的理解,他只会对眼前的所见产生想法,所以,萨宾娜的思想一下子集中到了自我这个个体身上,她慌忙的逃避,因为羞感在她心中已经产生。
在舍勒笔下,“羞感”是和“怨恨”相对的一对概念,作为肯定性的价值感。在《论害羞与羞感》一文中,通过系统的阐述了羞感的起源及本质,羞感的表现形式以及性羞感的主要功能,让我们对身体羞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无法更清晰的了解舍勒还没来得及论述的灵魂羞感,但我们从对身体羞感的了解中可以进一步得知,灵魂羞感对个体的影响会更大,对舍勒想探寻的现代意识的品质问题一定也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②③④⑤《价值的颠覆》(德)舍勒著;刘小枫编;罗悌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64页 168页 175页 179-180页 180页
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捷克)昆德拉著;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51-52页
参考文献:
张任之:舍勒的羞感现象学[J],南京大学出版社(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3)
倪梁康:关于“羞恶之心”的现象学思考[J],南京大学出版社(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3)
[3] 胡传言:羞感之于内心[J],小说评论,2010(4)
作者简介:杨冉(1988.7-),女,河南驻马店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东方文学与文论。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