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双语教学 >简述德育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简述德育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收藏本文 2024-04-19 点赞:33785 浏览:15708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语文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思想的深刻性,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德育渗透
德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教育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而各科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语文课是高中一门较为重要的基础课,不言而喻,它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高中语文如何在传授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认为应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逐步渗透、潜移默化的进行,达到润无声的效果。以下几方面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现德育渗透的体会。
1、首先,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udooo.com

应吃透文本,把握结合点
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点是语文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也就是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训练应在不脱离德育内容的条件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二者必须统一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可见,在语文课中语文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
但是,语文课不等于政治课,在语文教学中德育也只能有效地渗透于语文基本训练中,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把文本吃透,全面了解文本的知识性和思想性上有哪些结合点,明确一篇课文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时有哪些是可以进行德育渗透的窗口,从而得以巧妙切入。如果教师对文章的结合点心中无数,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单凭热情去进行德育渗透,就会导致德育渗透的失败。因此,上课前教师对深入文本分析,全面理解,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如教《苏武传》前,教师就须明确要在对这篇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时就要进行多方面的德育,如爱国主义情操、民族气节的教育,还可启发学生学习苏武在困厄中坚守信念,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不被荣华富贵所引诱,无论境况多么艰难,也不曾改变自己的人生追求。学习《囚绿记》让学生体会到在逆境中追求光明坚持理想,《小狗包弟》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包容,敢于讲真话;《赤壁赋》启示学生在困难挫折面前要乐观豁达,不管顺境逆境应宠辱不惊随缘自适。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帮助学生正确地领悟理解文本,发扬文本中蕴含的人物精神、人格、气节、情操,以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树立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进取,奋力拼搏的远大理想与宏伟抱负。
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还应注意避免只教知识,不重德育,或者离开课本,只作空洞说教的毛病,而让学生在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2、其次,应讲究方法的灵活多变

教无定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也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期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自居易《琵琶行》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的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人自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
学习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可以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了解鲁迅先生在黑暗旧中国的求学经历,以及当时中国民众愚昧麻木的现状等, 就能真正明白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良苦用意,从而敬佩他的爱国之举。
作文教学也是一条重要门径。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从历史与现实中的比较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对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例如《离骚》的教学,要通过有感情的、反复的诵读,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为人民的疾苦“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操。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面对困难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3、应把握好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

语文课的德育渗透的收效怎样,除注意方法外,还与教师是否善于抓“火候”,也就是把握最佳时机有很大关系。就如一颗桃子未成熟便摘下,吃起来必然是涩涩的,而当它内外俱熟,汁甜味美时仍不去摘,它就会掉到地上,失去品尝的价值,所以,德育渗透要把握时机做到恰到好处。
从学生方面看,如果讲课内容涉及到一个时期的热门话题或谈论焦点,学生的反响会很强烈,这是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时机。如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世界已成了一个地球村,外国各种各样的思潮的涌入,更需要学生练就一双慧眼,鉴别好坏,不致迷失。那么,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仍不失是一剂良药,可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现实,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从教师方面看,要善于观察,抓住学生情绪活跃,内心与课文内容共鸣的时机,巧妙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涉江采芙蓉》一诗,我又补充了几首思乡题材的诗词一起学习,学生对所写的“思乡”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尤其是一年级住校班新生。许多新生初次远离家乡和父母,对家人怀着深深地思念,当学生沉浸于这种感受时,教师可及时指出:热爱家乡眷恋亲人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远离家乡外出求学正是为了学有所成更好地报答父母,报效国家,这样就把思乡爱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教育不必等到诗歌讲完后再进行,在学生情感最强烈时进行启发,收效也最好。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不是一朝一夕和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我们一定要从语文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强加、更不能生搬硬套。既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又要春风细雨、潜移默化。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袁如俊,高国金.高中语文教学之德育探究[J].学习月刊,2012年08期.
李岩.高中语文德育影响研究浅析[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年11期.
[3]吴亚红.高中语文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初探[J].语文学刊,2012年第06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