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识字教学 >国情对初中地质国情教育反思

国情对初中地质国情教育反思

收藏本文 2023-12-23 点赞:5429 浏览:1884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只要你关注新闻,下列事件会不绝于耳:
某某矿井发生了透水事故,矿工被困井下;
某地发生了地震,许多鲜活的生命被埋在了废墟下;
某地发生了滑坡、泥石流,村庄被埋没了;
某地持续干旱,人畜饮水困难,人们为找水而奔波;
某某城市,道路、楼房出现地面沉降,危及行车和市民安全
……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因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60.1亿元,因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60亿元。触目惊心的数字,不能不让人们思考,地球怎么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怎么了?这些事情都可以归结于地质事件。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也会反思,这些与我们的地理教育没有关系吗?难道我们的地理教育就没有过失吗?

一、对课程标准的反思

以下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地质教育的相关要求:

1.对课标内容的反思

从课标的内容看,地质教育的内容过于浅易,知识涉及面狭窄。课标表述的内容以地形知识为主,而矿产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对我们国家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地质因素涉及很少。部分单元虽提及“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但并没有突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部分活动建议,或过难或过易,难以操作,例如板块构造理论,活动建议要求学生“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在此提出这样的学习要求既不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又达不到强化巩固的目的。再比如“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能做这种演示的学校全国有几家?

2.对培养目标的反思

从培养的目标看,课标中呈现的地质部分的培养目标仍然侧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对学生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要求几乎没有提及。通过地质国情教育,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区域地质基础,了解区域地质基础的利和弊,学会热爱自然,关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在自然面前人类是非常渺小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绝不能改变生活的地质基础,对待自然,我们都应心存敬畏。当然,心存敬畏并非无所作为。通过地理学习,我们要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为的,哪些是不可为的,哪些是需慎为的。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涵盖现实社会中所有的地理问题。但给师生一个明晰的追求目标或思维的触角,这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由于学生接触的地质知识面狭窄,会影响他们对我国地质国情的全面了解和正确地质国情观的培养。
综上所述,现有课标中的地质要求,还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对身边地质环境的关注,也不能很好地帮助他们解释身边发生的许多地质现象,更不能使他们科学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而接受完义务教育后近一半学生将进入职业高中学习或直接走上社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以后不再接受系统的地理教育。地质知识的贫乏,一定会对他们未来的行为产生潜在的深远影响。

二、对教材编写的反思

1.对教材地质知识编排的反思

教材对地质知识的编排处理上,仍然沿袭了传统方法,缺乏地质因素作为区域发展主导因素或限制性因素的典型案例。世界地理部分,课程所述“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的要求,在教材选择的六个国家中,除日本少许介绍地质基础外,其他都没有介绍。中国地理部分,课标中“表述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教材中几乎都很少提及地质基础。八年级下册的“区域差异”,对于“青藏地区”而言,地质应当是该区域环境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但教材在编写中没有能突出和挖掘这个因素,而是从“高”与“寒”这两个区域表象特征来描述的。“认识区域”部分选取的“黄土高原”,该区域环境特征的形成,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黄土土质对环境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也不是主导因素。

2.对教材地质国情知识介绍的反思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地质国情的介绍往往是讲“利”多而讲“弊”少。现将中国地质基础的相关知识网络整理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质基础对我们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既有有利的因素,亦有不利的影响。中国的地质基础复杂、脆弱,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不仅仅地质灾害频发,而且使我国的区域差异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并影响基础设施的投入,消耗了可贵的社会资源,减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这些内容在教材中鲜有介绍,这不能不说是教材内容安排上的一块短板。

三、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地质国情教育的薄弱,亦与我们的地理教学不无关系。

1.教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

由于许多地区初中地理末纳入中考科目,学科地位低,广大农村学校专职教师队伍严重不足,以及职业倦怠等因素影响,初中地理教学普遍不受重视,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
初中课改已有十多个年头,教师要把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地研究和挖掘课程资源,把学生身边的、生活中鲜活的地理素材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断改革教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地理课堂。如让学生尝试用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某地发生火山或地震的原因,让学生读图讨论我国所处的板块位置,以及这样的位置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讨论我国不同地区资源的优势与劣势,讨论矿产资源开发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讨论城市地面沉降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等等。

2.地理实践活动没有真正落实

地理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地理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地理素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习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目的的最好途径,但目前能真正落实的却廖廖无几,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广大地理教师要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例如,调查家乡地质基础对房屋建设投入的影响;走访当地地震局,收集地震资料,了解不同地震烈度区房屋建设的抗震要求;调查地质基础对道路、桥梁、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的影响;调查了解矿区的地质基础以及防止矿难发生的措施,了解当地水资源的状况,以及开采地下水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等等。
地质不仅给人类提供资源,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地质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地质国情教育刻不容缓。通过地理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模板www.udooo.com

课程的学习,我们虽然不能阻挡地震的发生,但知道在地震来临前能做些什么;我们虽然不能呼风唤雨,但知道在缺水时能到哪里去凿井取水;我们虽然不知道滑坡和泥石流究竟在何时会发生,但我们知道它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我们虽然不知道地下水及矿产的形成过程,但我们知道过量开采必然会受到惩罚。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这就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付一静)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