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识字教学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提升工科人文素质经典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提升工科人文素质经典

收藏本文 2024-01-11 点赞:4834 浏览:1274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之一。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人文素质亟待提高。以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角度着手研究提高人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开设人际交往理论与技巧训练课程,以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口语交流类课程为主体,构建人际交往课程体系,积极创造工科大学生交往能力的培育条件。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人文素质
1671-0568(2012)23-0176-03

一、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现状

1. 目前极少数工科院校中开设人际交往相关课程

人文氛围不足是目前工科院校的普遍现象。大多数高校因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存在着“重智商、轻情商”的现象,即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轻视其情绪、道德、情感、意志等品质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属于考查情商高低的主要指标。目前,很少有工科院校开设引导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专门人文课程,也没有开设相关的素质技能课程。卡耐基讲过:“成功来自于85%的人脉关系,15%的专业知识。”缔结人脉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开展人际交往,但工科院校的教师很少用时间和精力去教导学生为人处世,学生平时得到的也大多属于逻辑推理训练,对如何培养良好的交往品德、如何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少于顾及,在人际交往方面没有机会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就在无形中阻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得不少工科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较低。他们不懂或不善与人交往,往往不知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顺畅沟通和深入交流,无法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严重地甚至会形成人际交往障碍,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2. 已开设的人际交往课程存在诸多问题

长期以来,许多工科院校在课程体系上安排不太合理,仍体现出重工轻文的倾向。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课时数较少且随意性过大。与专业课程相比,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只不过是一个点缀,甚至在某些工科院校,还战战兢兢地属于被裁减之列。无论是学时数量还是时间安排,专业课程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为满足专业课程的课时数要求,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课时数可以被随意削减,甚至不断被挤占和挪用。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都认为专业课程才是一盘“主菜”,值得好好消化吸收;而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属于“餐后甜点”,可有可无,对其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是已开设的人际交往类型课程目标过于功利化。例如,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是众所周知的,但大多数工科院校将《演讲与口才》这门人际交往课程仅仅定位于“演讲学”或者“口才学”,更有甚者将其简化为“普通话”,其教学目标就是为学生的普通话过级做训练。还有不少院校所开的此类课程,目标停留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的程度,立足于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与提升,而没有站在学生的健康品性、心智培养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思考,只突出强调其工具性、实用性和功效性等表面文章,而忽视其深刻的文化性、思想性和审美性等内涵。

3. 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教学资源缺乏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由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投入效果很难立竿见影,工科院校往往更愿意把经费用在专业建设上,而对人文社科类学科的课程建设、多媒体资源的配置、图书馆人文资料的购置、第二课堂的开展、学生社团的建设、人文教师队伍构建等方面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甚至短缺,也给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教学科研带来诸多不便。[3]当前,工科院校从总体上来说,专业的人文教师仍大量缺乏,人际交往类型课程的授课教师,许多是由在工科院校里没有主体专业的教辅人员担任,并不具备足够的教授条件与资历;同时,教学手段也相对单一滞后,多为传统的理论讲解,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还没有真正进入课堂。

二、提高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对策

1. 开设有关人际交往能力的理论与技巧训练课程

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把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中。要较好地提高工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必修课程,如《演讲与口才》、《大学生社交礼仪》以及《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口语交流》等。通过对社会人际交际、生活中的个人礼仪、社会公共文明礼仪,以及大学生社会交往中的口语表达、言语交流等相关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知识,熟悉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技巧,正确认识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继而,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技巧训练,例如如何针对不同的社交场景和交往对象,恰如其分地作自我介绍;在现实生活中,机动灵活地与他人进行赞扬、寒暄、道歉和拒绝等口语活动练习;等等。不断训练学生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和对其交往对象心理状态的洞察力,从而改进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 以大学生人际交往类课程为主体,构建人际交往课程体系

要培养工科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仅仅依靠几位人文课教师上上课、再加上实践操练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体教师统一认识,齐心合力,共同努力,随时注重对工科大学生的正确的教育引导,才能有更明显的效果。学校可以以大学生人际交往类课程为主体,对人文素质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及其教学规律进行深入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人际交往教学课程体系。高校可尝试开设从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中分化或延伸出来的专业文化课,引导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育中主动承载起人际交往教育的责任。通过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懂得在技术怎么写作中也要体现对人的关怀。[4]当然,高校要注意合理安排大学生人际交往课的教学时间,确保教学的主渠道畅通。

3. 积极创造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育的条件

培育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学校要发挥引导、协

源于:科技论文www.udooo.com

调、鼓励和环境营造等方面的作用,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开放的氛围,尽可能提供工科大学生进行良好人际交往的有利条件,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可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改善。(1)组织以尊重、、启发、参与为原则的主体性教育。高校要组织以尊重、

源于:论文集www.udooo.com

、启发、参与为原则的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在努力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同时,同样注意营造自由探讨、平等讨论的和谐氛围,注重创设有利于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的情境,这也正是21世纪教育创新与变革的重要内容。[5]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看待分析问题时独特的观点、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保护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实施人际交往等素质教育,真诚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在这种平等、轻松、和谐的关系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其职责是注重更多地激励学生更有效、更主动、更积极地进行科学思维,引导他们相互间提出并探讨新问题,鞭策他们合作开辟知识新领域。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已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了示范训练,而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探讨交流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
(2)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完善实践教学的条件。工科院校开设的人际交往系列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教材+教案+粉笔"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使课程实施方式实现多样化。在该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出有针对性、多层次、目标明确的教学内容,实现基础与延伸、稳定与灵活的有效构建;在教学实施上要尽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掌握几种常用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点,针对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弊端进行综合利用,优化组合,保证教学组织整体的有效性。以《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口语交流》一课为例,可以使用情景模拟法、分组探讨法、案例分析法和视频观摩法,等等,根据不同内容灵活取舍,以达到教学效果的真正优化。
三、结语
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否缔结和谐圆通的人际关系,能否顺利达到交往目的,取决于自身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与人交往和相处的问题并不是工科大学生所独有的,但这一问题在工科大学生中具有特殊性。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工科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不仅是要学好专业知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将来工作事业发展的重要准备。工科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人际交往理论与技巧训练课程,以《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口语交流》类课程为主体,构建人际交往课程体系,并积极创造工科大学生交往能力培育的条件,达到更有效、更全面地提高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培养出拥有较强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葛晨虹.人际交往能力与现代人才素质[J].中国人才,2004,(8).
郭晓俊.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3]解梅.工科类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0,(6).
[4]贾庆成.谈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5,(09).
[5]陈大柔.教育创新:主体性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建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6]董德福.论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0,(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