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素质教育 >简谈孔子孔子人本情怀

简谈孔子孔子人本情怀

收藏本文 2024-04-19 点赞:12915 浏览:5715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高度关注人,关注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他在创立以“仁”为核心范畴的儒家的同时,也奠定了儒家思想尊重人、提升人的人学人本品质。本文拟通过对“仁”这一概念的分析,对孔子哲学中蕴涵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解读,以期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人学;孔子;人本;礼;仁
中图分类号:B222.2
现代人学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对“人是什么”和“人应该是什么”两个问题的分析、反思、追问和把握。尤其是对“人应该是什么”的思索和追问,对人现存状况的超越性思考,构成了人学理论中最有华彩的篇章。因此,人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塑造。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站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源头,高度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关注人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对现实的超越性追求,关注人对自我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和重塑,具有浓厚的人学理论品质。
当代社会倡导发展的主旋律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以人为本,从哲学角度来讲,就是要从人性或人的本质出发理解世界。这恰恰和孔子的人本关怀相契合,孔子在创立以“仁”为核心范畴的儒家的同时,关注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儒学蕴涵的尊重人提升人的人本品质。本文拟通过对“仁”这一概念的分析,在人学视域下,对孔子哲学中蕴涵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解读,以期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资源。

一、仁之源起:从“礼坏乐崩”到“承礼启仁”

春秋时期,孟子描述当时的情况是“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这种天下混乱的状况,形成了“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的局面,在《论语》中被称作“礼坏乐崩”。
坦率的说,以现代社会中人的浮躁和功利很难理解礼乐对古人的重要性。在孔子时代,礼乐不仅代表动作、姿态、声色,更是一种制度,象征一种秩序。人们对礼乐的敬畏和尊重,就是对制度的认可和维护。古人用“礼”这种外在形式达到一种安定的秩序,用“乐”这种心灵的陶冶和情致的熏染来协调人际情感。若无礼乐,个人的道德就无从寄予和表现,社会的秩序也无法得到确认和尊重。正如孔子所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少了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礼乐不过是虚伪的文饰而已。在这样的时代,孔子想做的,他一生的努力,从某种角度可以概括为“承礼启仁”。孔子想借对周礼的复兴,达到社会的秩序化。所以,“礼”指向的是社会秩序。“仁”则是孔子在人内心找到的道德自觉,是能普遍被人们承认的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仁”安定的是人心秩序。它既承载着完成人自身和谐的使命,又担负着孔子对人类救济的理想。孔子的人学理想,就是通过“承礼启仁”对人自身的救赎,来拯救这个混乱的社会。试想,在那样遥远的古代社会,孔子觉悟到自己作为人的使命和责任,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为了仁者的尊严,坐在一辆破旧的木车上,在辽阔的原野大地上往复奔走。为思想而激动,为理想而不知疲倦,足以成为万世之楷模。

二、仁之正道:从“仁者爱人”到“克己复礼”

在《论语》中,谈到仁的58章,仁字出现109次。不同场合不同解释。但最基本的解释有四种。其一,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里,“仁”的意义在于尊重人,关爱人的人道主义情感。爱人作为孔子“仁”这一概念最基本最核心最稳定的内涵,奠定了儒家思想的人学人本品质。因为从人的观点理解世界高于从物的观点理解世界。孔子用爱人高扬了人的可贵,彰显了人的尊严。其二,仁之方法:忠恕之道。推己及人,这是儒家基本的思维方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儒家的人学情怀。其三,孝悌为仁之本。孔子是哲学家,但他却是一个作为哲学家的常人。他具有哲人的高尚又不失常人的本性。所以,血缘亲情的孝悌成为孔子仁这一思想的发端和根本。其四,仁之正道:克己复礼为仁。孔子用“礼”安定社会秩序,用“仁”高扬人内心的道德自觉。这样则“我欲仁,斯仁至矣”。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把对国家与生活的热爱,对政治与艺术的爱好,把好学求知与对普通人的教诲都作为自己的人生责任。作为当时社会最卓越的知识分子,孔子自觉地把这种责任转化为自己的使命并与他的人生融为一体。他是一个人性哲学本色的哲人。他的人本情怀融化在自己一生的现实生活中而不是超然于尘世外。

三、仁之尊严:从“仁化天下”到“天人合一”

概括来说,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孔子为了社会的秩序和安定找寻到的能普遍被人们承认的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爱人是“仁”最本质的内涵,孔子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是:人为什么会爱人?即爱人何以可能?在这一点上,孔子把人性情的善根善因即爱人之心追溯到了血缘亲情。《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的性就是人的本性。在孔子看来,血缘之爱是无可质疑的。它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和依据,故是仁之本。人有了这种真感情并且依照这种真感情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从爱此到爱彼,从爱彼到爱大家,感情向外层层推衍。所以,爱人是一种出自人的内心深处的平和、谦恭和亲热之情。虽然其发端是血缘亲情,而孔子用以己推人的情感外延所建立的基石,把人与己视为一体,必然使爱人走向了尊重人的更高层面即“以人为本”。所以孔子的学说是一个依赖于情感和人性的自觉凸显来实现人间秩序的学说,是一个合乎人性的学说,具有鲜明地人学品质。他一开始就关注人的本质,关注人性,这一特征使儒家文化从源头就具有了人本情怀。而儒家的文化使命是要将无礼之天下化为有礼之天下。这一精神关怀决定了孔子必然会选择天下之道而不是私人之道作为自我存在的价值理想,他所表达的是试图将单纯追求个人利益的人生引向一个更加值得追求的理想人生,从而承担起一个理性人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即“仁化天下”,为人类创造和谐安宁的家园。
这样,孔子在肯定人的尊严时,不忘提醒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人无限上升的潜能,直到至善,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毫无疑问,仅有孔子的博学和对国家历史人民的责任不足以使他成为圣人,正是他将自己的人生哲学化了,将自己的理想社会化了,从追寻个人内心和谐的“仁”提升到探询社会和谐的“天人合一”,他才是人中之圣,他不仅是学问的导师,更是人性的导师。他的人性、思想、学问和情怀,普及天下。
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其核心就是人自身的和谐,关注当代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塑造,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孔子的儒家思想无疑成为我们可供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最后,我想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尽管中国发生过很多次战争,但中国人天生的面貌仍然是非常平和的……,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某些沉思的智慧和一些她的宽容与沉思的恬静的心灵”。当我们想起孔子,重读孔子,或许真的会给我们一颗他的博大与温暖的,宽容与沉思的、和谐与恬静的美丽心灵。
参考文献:
韩庆祥.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M]2001,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潘学富恩等主编,孔子思想研究,[M]199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3]傅佩荣著,哲学与人生,[M]2005,东方出版社年版。
[4]黄克剑著,《黄克剑自选集》,[M]199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5]葛兆光著,《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M]1998,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