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素质教育 >解化学平衡类题思维障碍与其对策

解化学平衡类题思维障碍与其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2-05 点赞:3565 浏览:851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对研究可逆反应的规律、选择化学反应的适宜条件和学习中学化学的其他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无论新旧教材,化学平衡都是教学的主干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但是,由于化学平衡知识本身比较抽象、综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加上多年来高考题型的不断变化,使其教学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相当多的学生在解化学平衡类题目时存在着思维障碍。分析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发现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改进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习化学平衡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

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思维品质。
学生学习化学还要有适应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就学习化学平衡知识和技能而言,至少应用到如下8种思维方式:①严谨的逻辑思维;②灵活敏捷的直觉思维;③对化学用语的敏感性,能直接进行符号思维;④赋予灵感和顿悟;⑤不仅有严谨的正向思维,而且善于进行逆向思维;⑥富于联想,既有丰富的发散思维,又能及时针对问题的核心,筛选有关信息进行收敛思维;⑦能够进行带有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⑧不拘泥于通常的思维习惯和固定的思维模式,善于打破思维定势,进行非常规思维。
要提高学生解决化学平衡问题的能力,就要在化学平衡的教学和复习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有关知识的探究、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学生解化学平衡类题的思维障碍及对策

1.逻辑思维障碍

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形成解题思路,按一定步骤完成解题过程,并完整、规范地表达结论,是逻辑思维在化学解题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例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M(气)+ N(固)、R(气)+ 2L。此反应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达到平衡后,平衡混合物中气体R的质量分数ω(R)与时间关系符合图示,则对该反应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正反应是吸热反应,L是气体
B.正反应是放热反应,L是气体
C.正反应是吸热反应,L是固体
D.正反应是放热反应,L是固体或液体
【解析】选B。该题是化学平衡图像题中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之一,学生错解率很高,主要原因是学生解题思路混乱,缺乏逻辑性,不能连贯有序地进行“先拐先平”和等压、等温条件下的“定一议二”分析。
对策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⑴对于有关化学平衡移动的图像题、计算题,要通过例题分析,建立解题的一般模式。如解平衡图像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如下解题模式:①分析题目反应的特点(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还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等)。②再分析图像所表达的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两个坐标轴各表示什么物理量,曲线的变化趋势如何,是单一曲线还是多条曲线,曲线上的关键点,如起点、拐点、交点、终点的含义是什么等)。③最后借助“先拐先平”和和等压、等温条件下的“定一议二”等推理方法得出结论。
⑵通过练习,使学生模仿并掌握各类题的解题模式,然后通过题型变换,使学生能举一反

三、应用自如。

2.收敛思维障碍

收敛思维是针对发散思维而言的。在化学平衡一章有一类比较化学反应速率、某物质的平衡浓度或转化率的题目,虽然此类题的综合性和难度都不算太大,但学生也不能轻松解答。
【例3】在一定条件下,对于A2(g)+ 3B2(g)、2AB3(g)反应来说,以下化学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 .
A.v(A2)=0.4mol/(L·s)B. v(B2)=0.6mol/(L·s)
C.v(AB3)=0.5mol/(L·s) D.v(A2)=20mol/(L·min)
【解析】选A 。学生解这类题目要么思维发散,无从下手,要么四个选项之间两两相比,很容易搞错。正确的解题思路是按题设要求选择一个选项作为基准,其它选项与之比较,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如解该题时应以选项A:v(A2)=0.4mol/(L·s) 为参照基准,并将B、C选项按v(A2):v(B2):v(AB3=1:3:2) ,换算成各自对应的v(A2),再将选项A、B、C、D (换算成相同单位)相比较,得到反应速率的最大值。
对策:⑴首先告诉学生解这类题需要收敛思维,需要从似是而非的4个选项种找出比较的基准量,然后将其它选项与之比较从而得到结论。⑵培养收敛思维能力。从收敛思维的特点看,它是沿着一个方向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或将有关信息的共同点聚焦,从而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3.联想思维障碍

【例4】有甲、乙、丙3瓶新制的氯水,其浓度均为0.1mol/L。现向甲瓶中加入少量NaHCO3晶体(a mol) ,向乙瓶中加入少量NaHSO3晶体(a mol),丙瓶内不加入其他物质。片刻后,甲、乙、丙3瓶溶液中HClO分子的浓度(mol/L)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乙>甲>丙
【解析】选B。联想NaHSO3与HClO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错解C。分析:学生练习时出现大面积错解,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没能做到融会贯通,没有将知识横向纵向联系,使之网络化、有序地贮存,在题设背景下,不会联想应用。
对策:⑴将指导学生合理构建知识网络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上课、设计练习时要尽可能地创建条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⑵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学习方法。⑶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其全面揣摩提设条件和选项的设置意图,防止盲目做答。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工作,需要从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抓起,并做到持之以恒。在基础年级应全面做好学生学习方法、习惯和各种思维品质的培养,夯实思维能力的基础。在备考复习阶段要按照高考《考试说明》对考生思维能力的具体要求进行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升华,并带动其他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