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数字媒体 >消防新闻记者采访中应变能力培养路径

消防新闻记者采访中应变能力培养路径

收藏本文 2024-03-05 点赞:14254 浏览:5997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提要:消防新闻的采访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记者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变化、突发的紧急情况、稍纵即逝的机会,这时候记者如果能在准确及时报道消防新闻事实的目标指引下,果断做出判断,并在短时间内调整采访思路,努力发现新的采访线索,寻找新的突破口,就能很容易挖掘出消防新闻背后更深的新闻动态。
随时掌握话语主动权
消防新闻记者经常认为自己在采访中能主动提问,主动权就在自己手上,其实不然。消防新闻采访的主要对象是消防军人以及与消防安全相关联的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即便记者在采访之前对采访提纲做好了准备,但是往往被采访对象有可能不会对记者的提问做出正面回答,这很有可能将记者引入误区。因为在采访活动中,每个人回答理由时,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熟悉的方面,这就容易导致采访对象提供给记者的很多都是无关紧要的素材。记者在消防新闻采访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准备把消防新闻最后写成什么样子,并在采访时随时准备随机应变,做到有的放矢、掌握主动权,只有这样,在采访过程中才不会被采访对象牵着走。才能最终达到采访目的。
前段时间笔者前往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大学等几家单位采访“全民消防”工作时。单位负责人向笔者介绍的都是他们各自单位汇报式的文字材料,很难挖掘出有价值的工作亮点。于是,记者主动更改采访思路,不仅请他们介绍工作情况,更是让他们带着记者进行实地参观,就是在参观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这几家单位在“全民消防”工作中的一些与众不同的新闻点,如北京大学学生自主设计制作的消防宣传手册,民生银行领导层带头学习消防、担任消防教员……可见,记者要全面消防新闻记者采访中应变能力的培养路径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掌握信息,不能过分依赖于一种渠道,要在采访中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变换采访方式,从而更全面地搜集信息。
主动营造融洽气氛,寻找有效突破口
在记者面前,被采访的消防官兵往往会因为紧张而不能很好地配合。尤其是电视采访时,面对镜头,更多的被采访人会紧张得不知所云、语无伦次。这时如果直接采访,肯定不会有好效果;有时采访对象还会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当面对记者提问时,会三缄其口,拒绝回答。这样,采访就很可能陷入尴尬境地。
此时,记者若能及时随机应变,暂先放置采访事宜,而是设身处地感受一下对方心理,与采访对象闲聊一些熟悉或感兴趣的理由,或者闲扯一段相同的经历,用拉关系、套近乎、或者双方都熟悉的话题来缓和一下尴尬的局面,那么就能与采访对象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动,营造出融洽氛围。这样,双方心理之间就架设了一道桥梁,最终一定能收到出其不意的采访效果。
在2010年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现场,笔者在采访奋战在救灾一线、用双手刨救出10条人命的特警何文涛时,腼腆、疲惫的他对提问总是支支吾吾,很难让人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这时笔者就换了个策略提问。与何文涛一起探讨起救灾中队伍的突出作用。相同的职业、一样的使命,让笔者与采访对象很快有了共识,从而找到了突破口,让笔者能够深入了解采访对象的内心和思想活动。
还有一次,笔者与电视媒体记者一道去基层部队采访一个救援案例。当时接受采访的班长非常紧张,面对摄像机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又或者说话吞吞吐吐,非常不流利。无论电视记者和部队干部怎么叫他放松都无济于事。看到这种情况,笔者灵机一动,拉着那位电视记者和摄像在一旁商量计策,让摄像把机器架好开机,然后检测装在一旁抽烟休息。笔者就对那位班长说“不要紧张,不行先彩排一下”。大家依计行事,班长见摄像在一旁悠闲抽烟,真以为是彩排,从而放松下来,说话流利,“彩排”非常顺利,一遍就过。
拓展渠道挖掘新闻线索
在获得新闻线索后,记者一般都会做足、做全准备工作,而且多是在列出尽可能完美的提纲后,才出发去采访。但“事物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场情况千变万化,不一定会按事先拟好的提纲走,甚至会有采访现场与采访计划大相径庭的情况发生,此时,就需要记者随机应变,迅速而准确地转变和把握采访思路,拓展挖掘新闻线索,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

1.捕捉新的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的来路概括起来一般有三条:一是来自上级,二是来自群众,三是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和挖掘。所以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如果能发挥良好的应变能力,就能在繁杂的新闻事实中,及时发现与敏锐分辨新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有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表现出一些新闻线索,而记者能否及时捕捉到新闻线索,就要靠新闻敏感和良好的应变能力。
同样在舟曲泥石流灾害现场,当笔者在帐篷休息时,看到甘肃消防政委陈兴发走路一瘸一拐的细节后,灵感闪现,马上就与陈兴发聊起来。他的一句“这算不了啥!灾情大于病情,救人胜于治病!”的话,让笔者顿时对参战的消防官兵以及这位现场指挥宫肃然起敬。在大灾大难面前,无论职位高低,无论年龄长幼,消防官兵心里装的都是人民群众,他们脑子里想的都是抢险救灾。于是,笔者立即根据谈话记录,撰写了人物专访《陈兴发:“多挖—个生还者多拯救一条生命”》,此稿发表后,受到了广泛好评。

2.选择最恰当的采访对象

为追求新闻价值的最大化实现,记者除善于“随机应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外,有时,在采访同一个采访对象的过程中,也应根据采访中获得的信息,不断对事实做出新闻价值判断,必要时,及时调整采访(报道)角度,甚至调整采访(报道)主题。因为说到底,应变的实质是活动主体内部思维活动的外在体现,是思维的外化。记得有一次,笔者去采访某消防支队政工方面的事迹,本来说要采访其政治处主任,可是采访时发现这个政治处主任不善言辞,倒是防火处处长话语犀利,于是请防火处处长接受访问。该篇通讯见报后反响很好。

3.发掘更有价值的新闻资源

2011年“4·25”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民房火灾发生后,当媒体和公众都聚焦在亡人数量、指责消防部门的时候,笔者立即意识到,采访中不能再遵循大众的思路,一定要挖掘出消防队奋力扑救、灭火救援艰辛的新闻。于是,一到现场,笔者首先深入现场了解火灾事发地的环境复杂,紧接着就采访了参战的官兵,向他们仔细询问救援的过程。次日见报的独家消息《消防官兵成功救出被困人员31名》让公众第一次了解了此次火灾中消防部门的救援经过,有效扭转了舆论对消防部门过分指责的不利局面,树立了消防官兵舍身救人的形象。(作者单位:社)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