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特殊教育 >中职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作

中职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作

收藏本文 2024-04-16 点赞:4685 浏览:1435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我市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走校企联合办学道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怎么写作,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现状
全市现有招生资格中职学校18所,其中全日制中职学校16所,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和省级重点的中职学校有5所。全市中职学校有教职工1660人,其中专任教师1254人(高级职称240人,占19.1%,中级职称547人,占43.6%),具有本科学历的为79.7%,“双师型” 教师229人,占专任教师18.3%。全市中职学校占地面积133.5万平方米,生均占地40.6平方米,建筑面积42.9万平方米,生均13平方米。2011年,全市中职学校共招生1.6万人(含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目前,全市中职学校在校生2.4万人。从表面上看,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从整体上看,我市中职教育工作,几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市经济欠发达,基础薄弱,办学条件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

怎样写毕业论文www.udooo.com

怎么写作本地主导产业不明显。

二、主要问题

(一)中职学校布局不合理,数量多、造成资源浪费

南平市现有中职校18所,各类枝校、中华职校、成人中专10多所。学校多,造成生源不足,教育资源闲置。专业重复建设,如武夷山有职业类学校所,所开专业几乎完全相同,加上无序竞争,造成各校生源不足,办学成本增加,也搞乱了招生市场,损害中职教育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经费紧缺,办学条件差

“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我市中职教育的投资经费体制只能以政府为主,但市、县两级财政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业教育落实难以到位。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落后,办学条件差,专业实训设备陈旧,工位少,根本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需求,与当地主导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很难相衔接。

(三)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低,怎么写作本地主导产业不明显

尽管各类中职学校就业工作非常出色,就业率几乎都是100%。但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的人数(当年各专业毕业生)平均不到30%,不能够直接参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怎么写作。原因:①学生及家长的就业观念陈旧,没能走出“到大城市,就能好就业”的误区。②拿中职学校“热脸”去贴只追求高利润的企业“冷屁股”。学校主动,企业被动,校企联合办学很难更深度和广度地与现代农业和当地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相对接,真正意义层面上的校企合作办学未完全实现。中职学校在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和企业竞争能力等方面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③企业“家庭作坊”式管理普遍,用工不规范,员工合法权益容易受侵害;部分企业技术含量低,用工大多数是农民工。如邵武杜氏木业和邵武鑫森炭业,规模大,效益好,但技术含量不是很高,至今尚未使用过本地近几年的毕业生。④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岗位多,用工规范,就业容易,且引进人才机制完善,很有吸引力。⑤各中职学校招生就业处老师为迎合毕业生要求到外地就业的愿望,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用工需求量大等原因,往往采用“捆绑打包”式安置就业。这样就业率高,学生稳定性好,工作省心、省事,成绩突出。但这种无视当地企业用工需求做法,脱离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对当地经济建设和发展无济于事。

(四)中职学校生源滑坡,招生困难

首先,国家对高考、高招的宣传铺天盖地,而对中职教育的宣传极少,势必造成学生和家长在认识上存在着较大偏差,误认为 “只有读高中才能考大学”、“上大学是就业成才的唯一道路”、“只有中考失败者(或读不好书的学生)才就读中职学校”。重学术轻技术,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导致普高热、中职冷,中职学校生源短缺。其次,当地政府缺乏全局观念,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滞后。再次,中职学校招生只上报招生计划,却没有象高等教育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一样严格按照学生志愿和学校计划进行投档录取,招生市场一片混乱。

(五)“双师”型教师紧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只占专任教师的18.3%,无法适应中职学校对技能型和适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六)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于加强

目前,普遍存在企业缺乏积极性,校企合作领域比较狭窄,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用工的层面上,校企合作的丰富内涵和真正活力未能充分发挥。难以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
三、建议

(一)整合资源,合理布局

整合职业院校和社会职教资源,实行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职业教育集团。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相对接,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培养,课程互认,教师互聘,逐步构建中高职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将我市18年中职学校及其他技工学校、成人中专、电大工作站等进行整合,整合成6所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对接的职业教育(集团)高等院校:1、南平: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含南平工业学校、南平经贸学校、南平职业中专学校等);2、邵武:福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含邵武职业中专学校,顺昌职业中专学校、光泽职业中专学校、南平各县市技工学校等)3、武夷山:武夷山职业学院(含武夷山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武夷山紫阳技工学校,武夷山中华职业学校等);4、建阳: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含建阳农业学校、建阳农业工程学校、闽北卫生学校等);5、建瓯: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建州学院(含建瓯职业中专学校、浦城职业技术学校、松溪职业技术学校、政和职业技术学校和南平各县市电大工作站)。

(二)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法规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业教育;二是切实把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纳入到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考核指标;三是发挥各市(县)职业教育中心的职能,做好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协调工作,整合资源,将职业教育做强、做大;四是灵活引进人才的机制,制订留住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五是严格执行劳动力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企业用人进行督察;六是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1.从专业设置切入,与当地主导产业对接,力求实现“产销”对路.

根据各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师资力量、专业设施、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和全局宏观调控,杜绝专业重复设置,坚决停办招生困难和与我市产业经济关联度低的长线专业。根据我市今后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业、林产加工业、化学化工业等七大产业集县市的战略决策,重点抓与产业对接的专业建设,鼓励中职学校开办与本地产业经济关联紧密的专业。

2.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改善校内外教学实训环境。

中职学校应主动接纳当地生产技术水平高,规模大,管理规范的主导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为中职教育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中职学校教师、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践实操提供条件,提高师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企业优先培养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实现校企共赢。在校内设备齐全先进,管理水平高的专业实训车间,本着“立校,怎么写作社会”的原则,积极主动向社会开放,开展各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甚至承接社会“订单”加工,进一步扩大中职教育怎么写作经济社

中国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会的辐射和集聚范围。

3.拓展办学空间,提高专业怎么写作本地主导产业的水平

(1)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面向企业、行业和一线产业工人开展职工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工继续教育等怎么写作,提高一线职工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成立产教研联合委员会,科学论证和设置专业,制订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产教研联合委员会依托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然后充分利用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自的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推进中职教育适应产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的需要。
(3)灵活办学机制,改变传统办学模式
中职学校在发展中应及时调整灵活办学机制,把单一的职业教学培养人才的模式转变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全日制在校学习、职工岗前学习、在职进修和社会培训等。
(4)推行“半工半读”,采用“课程倒置”方式,密切校企关系,更新教学模式
企业需要什么样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人才,由企业拟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通过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实行课堂教学与生产车间对接,教室即车间,车间即教室,改变以往“用粉笔讲生产,教书本谈怎么写作,在教室讲营销”的传统教学模式。
(5)校企互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
校企合作关有教育教学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群对接还是不够的,还需在人文上更加融合。只有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学生才能“学以至用”,才会发展,才会“即来之则安之,”才会很好地发展自己。由“实习就业”到“敬业”;再由“敬业”到“乐业”;最后由“乐业”到“创业”。企业要选派技术骨干经常到学校开讲座,学校要经常选派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训,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整改。企业还可以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帮助困难学生。为愿意长期留在企业工作的学生,提供学习和继续学习进修的机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中职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中职学校要把培养、引进和外聘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建设一支专业过硬、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自己培养。二筑巢引凤。三高薪外聘。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