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文艺美学 >英语教学和英语文化怎样

英语教学和英语文化怎样

收藏本文 2024-03-05 点赞:4364 浏览:146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言与其承载的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学习或教授一门语言都必须涉及该语言所蕴含和承载的文化内容。所以在英语语言的学习或教授方面都必须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有了这种文化意识,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门语言,并且对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也会有很好的了解和掌握。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英语语言文化意识
前言:
语言是一个社会群体个性的突出表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风格与特性。对此,革命导师恩格斯曾有过十分贴切而又充满诗意的比喻:
意大利语像和风一样温柔清新,他的词汇犹如最美丽的花园里的百花;西班牙语仿佛林间的清风;葡萄牙语宛若鲜花芳草的海边的细浪;法语好似小溪一样湍湍而流,水声悦耳;荷兰语如同烟斗里冒出的一缕,显得多么舒适安逸(坚劲1984)。
每一种语言又都代表着一种深厚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语言计划专家克利福·弗尔(1983:6)通过下列表述阐明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通过某一语言的语法、谚语和习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这种语言作为母语的人的思想感情,而这是通过任何别的东西都不可能了解得这么全面的。”
由此可见,英语语言教学的目的远非只是教会学生们一些文字或语言本身方面的东西。英语教学还更应该或更重要的是承载着传递人类文化文明的重任。字、词、习语等方面的知识仅是教学的开始。因为英语语言本身仅是一种载体,是个躯壳;而支持这个躯壳或充实这个躯壳的恰恰是语言背后的强大的、丰厚而久远的文化。
所以,在教学中,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很强的字、词、义、习语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英语教师应具有文化解释与文化传递的能力和自觉性,并把这种意识自觉地体现在教学里传授到学生那里,让学

摘自:论文查重站www.udooo.com

生们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养成一种自觉的文化学习的意识。
本文作者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一、语言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 语言同文化的存在是相辅相成的

奈达(Nida 1998b: 30)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精确地定义为“社会信念系统与实践行为的总和”(the totality of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a society)。词语的意义源于文化因素。如汉语中表示堂兄或堂表姊妹的关系十分复杂,所以用8个不同的称谓(堂哥、堂姐、堂弟、堂妹、表哥、表姐、表弟和表妹),不但强调性别、年龄、血缘关系的影响,而且也体现了汉语文化中错综复杂的家庭组织关系,而英语中却只有一个cousin。再如古希腊语中表示“爱”这个概念时有四个不同的词语,分别反映了公元之初古希腊社会的社会风貌:agapao表示“基于财富和价值的爱”;phileo体现“源于外部联想的爱”;stergo表达“家庭内部的亲情之爱”;erao除了指“”以外,兼指“对于哲学及智慧的倾慕”。

2. 语言不仅反映文化,同时也塑造文化

奈达语言文化观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反映在他对语言文化关系的动态理解之上。他认为语言同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难分,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但是,这种说法只反映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作为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应当是一种静态的镜像关系,而应该表现为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语言在反映文化的同时也塑造了文化,丰富了文化的内涵。
由此可见,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也不能没有语言。没有文化的语言是干瘪的,是无生气的,更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只教一些英语字词短语或仅一些语言本身方面的知识,只会使得英语课堂干涩、枯燥而没有生气;学生们也只能被灌输一些瘦削的字词知识而对语言背后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却无从得知。

二、文化意识的培养

当谈到如何用英语实现有效交流时,Claire Kramsch教授表示,掌握准确的语法、词汇、发音等是人们交流畅通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如果没有意识到语言中暗含的文化色彩,就可能造成理解偏差。文化包含一个国家的思维方式、历史背景、世界观等等,而这些无不在语言中有所体现。
Kramsch举例道:“我昨晚乘坐的飞机将要在北京着陆时,乘务员用一口标准流利的英文广播道‘Passengers, please remain seated. We ask for your compliance.’当听到compliance一词时,我先是一愣,而后立即明白原意是Thank you for your cooperation. 在美国,compliance一词是十几年前政治新闻中的常用词,例如Saddam Hussein and his Iraq he not complied. 因此,compliance用在飞机广播中是不恰当的,应该用cooperation来替代。”Kramsch建议外语教师除了教授语言技能外,更应把文化意识融入到语言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外语教学新热点21st Century 2005-11-08 issue No:18)
那么要培养和提高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教师自身方面要具有和提高文化意识,尤其要提高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是英语语言的直接传授者,学生所得到的有关英语语言方面的知识很大程度上都是从英语老师那里得到的,所以英语教师自己若没有文化方面的知识又拿什么去教给学生呢?
所以,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基本功与灵活传授学习方法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跨文化知识,要掌握丰富的大量的中西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要对英汉两者语言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且渗透到语言教学中,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和文化意识培养的自觉性。
其次、教材编写方面要充实文化信息的含量和质量
要让英语教师具有文化意识,尤其是跨文化方面的意识,必须得有相关方面的教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到国外去呆几年,况且几年时间对于一个民族悠久而厚重的文化是无法有很深的掌握的,这种做法不切实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一些教材编写专家们,希望他们在编写教材时,多进行一些文化知识方面的介绍和对比,进而可以为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提供一些很好的素材。而且,在编写英语语言方面的教材时,我们可以请一些国外有关方面的专家参与。这样既可以提高跨文化方面知识的权威性,有可以增强教材文化方面内容的丰富性。
最后、考核制度制定方面要有文化内容的体现
要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光靠英语课堂上介绍讲解还是不够的。在教学考核制度方面也必须加入相关的文化知识。这样会提高学生们平时学习文化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在教学考核制度方面,要把对于文化方面的考核作为一项制度性内容确定下来。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主要内容

至于文化,它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有很深的内涵,有更广阔的外延。文化一词的概念可以包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可以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绘画、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诸多方面。一个英语教师没有这么大的神通,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是一个英语教师对于所教授的内容所涉及到的文化知识是应该知道的。英语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利用各种参考资料和媒介,对所教内容涉及到的文化知识作一个详细的学习、消化和吸收,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很好的传授。例如:教师遇到这样的句子“Tom is an apple polisher.”(汤姆是个马屁精)时只是翻译意思而不对其中包含的文化作解释,学生们会很费解的。胆大的学生立马就提出了问题“老师:为什么an apple polisher 就是 “马屁精”的意思呢?”此时,英语教师对这个短语不了解的话,课堂里的气氛会是很尴尬的。“ An apple polisher”一词源于美国校园用语。以前,小学生上学的时候,都忘不了给老师带去一个苹果。功课不好的学生总是把苹果擦的亮晶晶的,摆放在讲台显眼之处,企望老师见到这只诱人的大苹果之时会高抬贵手,放他一马。这个短语现在就用来泛指“刻意讨好上司的人”就同汉语的“马屁精”的意思贴近。还有如“Where is the beef(要点何在?)”这个句子,这是一条从20世纪80年代流行起来的美国成语,源于快餐业。其原意指的是快餐店老板为了促销而夸大其词,声称自家店中店汉堡牛肉饼个大肉多,顾客来了之后竟然找不到肉饼的影子故而发问:Where is the beef?这个句子现在多用于引申用法,意思是“要点何在?”
再看一例,“the salt of the earth”一语出自圣经。据《新约·马太福音》(Mathew)第五章记载,耶稣对他的门徒说:“You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 but if the salt he lost his sor, wherewith shall it be salted?”(你们是世界上的盐,盐若失了味,如何才能再咸呢?)在这里“salt”转义为“the most valuable members of the society; the finest type of humanity; a person or a group of people hing the best character”之意。这个成语后来经常被引用就变成了典故性成语,如果不查资料,是很难知道字面意思背后关于宗教方面的文化的。
由此可见,英语教师因其工作特征的需要必须是一个集多方面文化知识的“杂家”。但没有人生来就知道这么多的文化方面的知识的,一开始不会这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英语教师在教授这方面文化知识之前不去通过查阅资料而获得这方面知识。在教学中,只有教师会了才有学生会的可能。而且,当教师在介绍讲解这方面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是在无形中让学生养成这方面的文化意识。

四、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俗话说:教学相长。无论是为了上好课保全自己的饭碗,还是想多学一点知识来充实自己,英语教师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修养,并在实际教学中把这种文化意识传授给学生,这无疑都会提高其的自身素质。若英语教师都去这么做或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就可以得到质的提升。就教师个人而言,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毫无疑问会使自己的形象更高大、英语课堂更加充实饱满、会使更多学生被你的课所吸引。这样的教师对学生来说就一座无穷无尽的知识的宝库,而不像经常有大学生所说“我们的外语老师就是一个读书机器,亦或顶多是一个不合格的‘知识相似度检测所’。”
英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绝不是靠教师的外在长相的赚来的,而是要靠教师所具有的丰富语言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英语教师不仅可以提升知识的魅力还可以使自己的个人魅力更具有穿透力。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节好的英语课绝不是就仅教会学生一些字词义和短语习语方面知识的一节课。没有文化内涵的外语课是很干瘪的、枯燥的、没意思的。比如,教师在讲解“home”这个词时说到:欧美人把“home”看作是一个非常私人的空间,就结束了。这样讲就只能让学生朦胧地了解这种情况(其实在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这时引用一首短诗:“My home is my castle. Wind can come in, rain can come in. Without my permission, Kings and Queens are not allowed in.”这样做会使课堂更有意思的,而且这首诗是很容易让学生学会的,会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会使课堂更加生动的。再比如,在讲解到Noah’s Ark(诺亚方舟)时介绍一些圣经上关于Noah’s Ark的故事肯定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也会使课堂更具活力。这样的例子很多,要是恰当地被运用上的话,毫无疑问会使英语课堂更饱满、更生动有趣进而能够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但前提是教师自己必须先知道这些。

3、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就是在传播和传承文化。当教师在介绍和讲解这些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容或这些语言内容所涉及到的文化方面的知识时,就是在起着传播和传承文化的使者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之“传道”就是传播和传承文化。而英语教师不仅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还要知道外国的文化,所以,英语教师在介绍和讲解英语语言以及汉语语言方面的文化内涵时就是在传播和传承世界的文化。

4、有利于增进跨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英语语言学习和教学方面自有了自觉的文化意识,再加上对英语语言有很好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我们在同英美人交流时就能做到“While in Rome, do as Roman does.(入乡随俗)”,就能在跨文化交流时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敌意、避开那些会冒犯对方的话语;也就会尊重对方的隐私、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就会尊重对方的民族习惯和传统等,同样反之亦然。这样就可以增进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消除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消除民族之间的差异、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总论:
文化意识无论是在英语语言学习方面还是在进行实际教学中无疑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化不能没有语言,而语言又离不开其承载的文化,两者相辅相成。在学习方面,有了自觉地文化意识就会使学习更充实、更全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掌握的文化信息会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而有活力,会使实际教学充实、饱满而又有趣味,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 杨永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2

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udooo.com

《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修订版 戴炜栋 何兆熊 华钧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5
[3]《文化意识培养:外语教学新热点》21st Century 2005-11-08 issue No:18
[4]《跨文化交际》Third edition 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著 陈治安 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汤姆森学校出版社 2003.1
作者简介:张绪军,讲师,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郑传银,助教,苏州大学在读研究生,淮南师范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