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现代汉语 >探究立宪时代走势、区域环境、人际网络和个体选择:熊范舆曲折人生

探究立宪时代走势、区域环境、人际网络和个体选择:熊范舆曲折人生

收藏本文 2024-02-26 点赞:11785 浏览:3985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作为中国最后一科进士中的佼佼者,熊范舆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是在晚清的立宪运动、亦或是清末民初云南、贵州的政局变动中,他都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除了政治,在金融、实业等方面,熊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学术界却长期无人关注,相关的探讨成果寥寥。为了客观完整地呈现历史,本论文以史料出发,尝试将宏观的结构性浅析和微观的个体行为浅析结合起来,爬梳整理熊范舆一生的际遇流转,浅析其不同时期的思想与活动、身份变迁与人际网络变化,力图在深入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展示熊范舆这样一位重要立宪派人物的真实历史面相,还原历史本真。熊范舆青年时得遇名师严修,在学古书院求学和在兴义笔山书院教书期间,与省内诸多同学和兴义刘氏家族建立了良好的人际联系,为后来重返贵州出任要职打下了基础。通过最后一科科举即1904年甲辰恩科,熊高中进士,以此由传统作用上的边缘地区进入中国政治的中心地带。在清末留日大潮中,他远赴日本,先后就读于法政大学与早稻田大学,研习法政,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也结识了一大批知识精英与政治精英。他与杨度、沈钧儒等诸多同仁办报纸、倡立宪,开国会运动之先声,声名播于一时。回国后在华北、京津一带活动,参与了清廷的“人才举荐”活动,担任过河南法政学堂教务长、北洋法政学堂监督、天津写作技巧知县等职务。后来他返回西南,先后协助李经羲、蔡锷等人治理云南。辛亥革命时期,暗中襄助革命党人顺利完成了云南地方权力的和平交接。在滇任职期间,亦曾短暂地赴上海、南京参与议会政治。1913他返回贵阳,作为立宪派—进步党一系的重要干部,同时也是贵州兴义系军阀的重要成员,在省内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他个人的兴趣,却逐渐以政治转向金融与实业,一方面长期担任中国银行贵州分行行长,执掌一省金融,另一方面他也积极投身于蚕桑、电力照明等实业。然而蔡锷、戴戡相继身亡,进步党—探讨系缺乏军事实力的支持,因为政局变化而消解,熊范舆全国层面的人际网络基本断裂。贵州自民国以来即流行一种的权力更迭方式,在兴义系新旧两派代际冲突的历程中,熊范舆成为军阀内斗的牺牲品,被刺杀而亡。考察其一生经历和最终结局,有若干因素影响极大。首先,是清末民初整个时代变革的影响。熊范舆紧跟时代潮流,完成了以传统士大夫到新知识分子的转型。但科举制度的终结导致的文武联系易位,是时代变迁产生的消极作用。他既追随时代潮流而动,也被裹挟其中,奔流向前。其次,是区域环境。清朝末年的贵州,因为一些特殊的因缘,较早引入了维新立宪的思潮。熊范舆等一批贵州英杰亦受惠于此。在日本、华北、京津一带,熊范舆既获取了先进的政治论述知识,也积及其立宪奔走,迈入了人生新的高峰。然而返回贵州后,却因为不佳的区域环境,未能再有大的成就,反而因贵州民国以来残酷的政权转移方式而丧命于军阀权力争夺历程中。再次,熊范舆一生的人际网络,主要由贵州地方人际网络与全国性人际网络组成。前者以兴义刘氏为主体,以地缘、亲缘联系来联结;后者则包括梁启超、杨度、戴戡等具备共同政治理念的同志。这两个人际圈子,既显著区别开来,但又密切交叉。熊范舆的悲剧结局,与他全国性人际网络的断裂有重大联系。最后,是个人选择。在人生某些关键节点的个人选择,会产生一系列不可预知的连锁反应。熊范舆在1909、1913、1920年的三次重大抉择,深刻地影响了其人生走向。在探讨历程中,本论文主要着眼于时代潮流之变迁及熊范舆个人身份、所处区域环境和所在人际网络的变化,尝试将微观的个体行为浅析和宏观的结构性浅析结合起来,以时间为纵贯线,一方面试图廓清熊范舆一生的具体经历,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对熊范舆一人的浅析探讨,进一步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关键词:熊范舆论文末科进士论文立宪运动论文人际网络论文

    摘要4-6

    Abstract6-13

    绪论13-20

    一、人生的辉煌与惨烈13-16

    二、熊范舆其人16-17

    三、选题作用、探讨思路和资料概况17-20

    第一章 贵阳—兴义:初露头角20-36

    一、身世之谜20-23

    1、名字和籍贯20-22

    2、家庭背景22-23

    二、寒窗岁月23-30

    1、幸遇名师严修23-26

    2、学古书院求新知26-30

    三、初为人师30-33

    1、刘氏家族与笔山书院30-31

    2、短暂的兴义教书生涯31-33

    四、人际网络的初步构筑33-36

    第二章 贵阳—北京:末科进士36-50

    一、甲辰恩科的由来36-38

    二、末科进士38-48

    1、走出贵州38-39

    2、开封会试39-42

    3、金榜题名42-45

    4、科举停废45-48

    三、人际网络的提升48-50

    第三章 北京—:留学生涯50-61

    一、清末的留日风潮50-53

    二、以传统士人到留学精英53-61

    1、法政大学优等生53-57

    2、中国行政法学先驱57-61

    第四章 —北京:立宪先锋61-82

    一、立宪潮流的涌动61-68

    1、走向立宪的蹒跚之路61-64

    2、留日学生的立宪选择64-68

    二、立宪先锋的崛起68-82

    1、组建宪政讲习会68-71

    2、《中国新报》主笔71-74

    3、熊范舆的立宪思想74-78

    4、国会运动的先声78-82

    第五章 华北—昆明:宦海初涉82-94

    一、与旧体制的磨合82-88

    1、“不安分”的老师82-85

    2、所谓“人才举荐”85-88

    二、迟到的仕途机会88-94

    1、初署知县88-90

    2、滇督幕宾90-94

    第六章 昆明—贵阳:新旧鼎革94-112

    一、辛亥剧变前后的选择94-103

    1、暗助云南革命94-97

    2、亲历民国肇基97-100

    3、参与政党政治100-102

    4、襄助蔡锷治滇102-103

    二、并不安定的家乡103-112

    1、辛亥前夕贵州政坛的分野103-106

    2、辛亥贵州光复及其乱象106-109

    3、民初贵州政坛的开端109-112

    第七章 贵阳(1):政坛波谲112-123

    一、反袁护国112-117

    1、云南首义112-115

    2、贵州响应115-117

    二、西南乱象117-123

    1、戴戡之死118-120

    2、精英网络的衰微120-123

    第八章 贵阳(2):实业兴省123-141

    一、进展金融123-129

    1、出掌中国银行贵州分行123-125

    2、中行贵州分行的迅速进展125-127

    3、动荡环境下的经营困境127-129

    二、倡导实业129-141

    1、力兴全省蚕桑事业130-138

    2、电力照明和其他实业138-141

    第九章 贵阳(3):遇刺身亡141-152

    一、“兴义系”的嬗变141-144

    二、新旧两派的矛盾和冲突144-146

    三、贵州政坛的血雨腥风146-152

    结语152-15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