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学报资讯 >中国地质学报投稿,中国地质期刊投稿,中国地质学报社,中国地质报社征稿,中国地质学报怎么样

中国地质学报投稿,中国地质期刊投稿,中国地质学报社,中国地质报社征稿,中国地质学报怎么样

收藏本文 2024-03-23 点赞:36279 浏览:15491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学报简介

刊名: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主办: 中国地质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671-0169CN: 42-1627/C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55

自然科学版

1.《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力|的综合性地学学术理论刊物。原刊名《北京地质学院学报》,创刊于1957年,期间停刊。70年代初北京地质学院迁往武汉,学院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学报在停刊20年之后的1981年复刊,更名为《地球科学一一武汉地质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直属设有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主办|面向国 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该刊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求真|务实|创新|怎么写作为办刊宗旨;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根本办刊方针,以“广纳百川|兼容并蓄”为根本办刊理念,实施品牌战略;坚持匿名送审制度|坚持双审通过录用制度|坚持专家审读制度;目标是努力办成有鲜明特色|有理论水平|有借鉴意义|有可读价值的学术刊物。

学报的发展

学报复刊至今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复刊阶段

第一阶段为复刊阶段(1980—198;年)主编王鸿祯副主编陶世龙主持工作。卢作祥,闻立峰,徐乃和,杨光荣,王亨君同时参加了复刊工作。在筹备复刊期间克服了迁校带来的种种困难,终于于1981年正式复刊。经主编和同志们反复研究,确定学报复刊刊名为“地球科学”,确立了学报的办刊宗旨,并提出“坚持实事求是|鼓励创新精神|发扬学术,提倡百家争鸣,繁荣学术出版”的办刊方针。实践证明,取名“地球科学”从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前沿领域的研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巩固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为巩固发展阶段(1984—1986年)主编翟裕生副主编卢作祥主持工作。在这时的《地球科学》的出刊质量和出版周期渐趋科学和规范化,从刊期上作了改革.认不定期到定期到双月刊,论文的刊载量大大增加了,学报的发行量达2000余册,居武汉高校学报发行量的首位。

开拓创新|全面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为开拓创新|全面发展阶段(1987年—至今)主编赵鹏大副主编王亨君主持工作。1987年11月;武汉地质学院与原北京地质学院合并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更名为《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投稿须知

1. 中英文对照标题|中英文摘要(不超过300字)|关键词(不得少于3个)|中英文作者单位(单位名称|省市|邮码)|作者姓名|有效(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2. 电子版文件请使用Word-2000编辑,文中图|表格和公式请用Office软件编辑。3. 基金项目及第一作者简介格式如下: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项目编号) 4.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T7714-2005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实引方式在正文中标注,即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与文后参考文献序号相对应。不要使用作者年制标注参考文献,以避免造成标注混乱。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论文范例

1.面对失控的世界,人类必须做出抉择——为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40周年而作2.环境基本法的发展脉络——从“人类环境会议”到“环境与发展会议”3.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利用应当贯彻的六项原则——人类海洋环境利益的视角4.扬弃“技术理性”回归谈判——科技知识背景下全球气候谈判法律模式之展望5.国际河流共享性的法律诠释6.生态经济学建设的若干设想——边缘交叉经济学科建设的一般方法论探讨7.马歇尔经济生物学思想及现代启示8.东部沿海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机制分析9.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探析——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10.池田大作的环境危机观11.朱熹对《孟子》“仁民而爱物”的诠释——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12.论环境新闻的特征表现13.广告权力研究的基本问题及模式建构14.中国虚拟社会管理学术进展述评15.自主品牌研究的问题与发展探讨——一个营销学的视角16.中国独生代强迫性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7.基于学习和参与行为的扶贫项目可持续性的实证研究18.跨组织私人关系与经销商速度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19.纳粹德国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探析20.战后德国政治“再教育”运动及其影响21.世纪50——70年代联邦德国政治教育思想的争论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