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学校管理 >当代法律意识培养途径探析

当代法律意识培养途径探析

收藏本文 2024-01-21 点赞:28244 浏览:1314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大学生是一个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因此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有多方面原因,高校在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环节必须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形成合力;同时要依法治校,注重学校周边的环境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培养途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提出“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大学生是一个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引导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有着直接制约。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阶段,虽然可塑性极强,但自控能力较弱,是非观念不强,容易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迅速增长,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违法犯罪人数在明显增加,特别是近几年一些比较有社会影响的案件如马加爵案件、药家鑫案件等更是警醒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重要性。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常识较为缺乏

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非常匮乏,甚至缺乏法律方面的常识。调查显示4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法律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缺失,还有3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虽然掌握着一定的法律知识却不懂得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有70%的大学生听说过司法救济,但是了解或者真正参与的人还不足30%,甚至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如何维权。

2.法律观念淡薄

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他们虽然有法律意识,但是法制观念却很淡薄。竟然有23%的大学生会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典型案例如马加爵案件、周一超案件;29%的大学生倾向于通过人情关系解决问题,特别是在就业的公务员招考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面试存在暗箱操作;仅仅48%的大学生会在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典型案件如张先著案件。不得不说,调查数据非常不容乐观。

3.法律信仰尚未确立

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的司法制度没有信心,他们认为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没有必要。只有26%的大学生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0%的大学生却认为法律只是有权人和有钱人的工具,而剩下的44%的大学生还持观望态度,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会逐渐完善。62%的大学生认为我们国家的普法力度还不够,38%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和自身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同时部分大学生不关注社会上发生的有关法律方面的新闻,他们缺乏维护法律的责任感和勇气。85%的大学生只是偶尔关注这方面的新闻,但是仅限于看很少引发思考;只有8%的大学生会经常关注社会热点或是国家立法活动。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是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各种世俗文化和封建观念早已根植于人民心中。人们对法律的观念受到了中国传统的集权思想影响,公民整体的法律意识还不高,平等、的法律思想很难深入人心。整体法律意识淡薄的大环境势必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其次政府各级部门对公民的普法力度还远远不够;最后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违法犯罪现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有一定的影响,报纸上经常报道的官员丑闻或者贪污案件,就业中的不公事件,一些有影响的案件如“我爸是李刚”,让大学生失去对法治社会的信心,更不要谈法律意识的培养。

2.高校教育方式因素——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

法律课堂教学是法制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其只是法制教育的一部分。而当前高校教育的实际做法是要么忽视法制教育,要么将其同法律课堂教学混淆,并且法律课堂教学本身就有单一性、短期性等特点,缺乏系统性、持久性。现行高校通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法律内容只有两章,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认为过于抽象而蜻蜓点水,不注重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只是把我国各个部门法的基本知识非常简单的罗列出来,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师授课只能蜻蜓点水,把一系列法律知识点堆积起

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udooo.com

来灌输给学生,师生间缺乏交流,一些典型案例、社会现象不能真正的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法律知识学了不少,但只是划在书上,没有刻在心里,实现不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

3.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宣传与教育的局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模糊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不犯罪就是守法。同时学校的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宣传的是因违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大学生直观的感受就是法律是无情的、严厉的,而并没有感觉到法律是我们行为的规范,他们内心深处认为只要我不违法就不会受到惩罚,就没有必要学法。当代大学生注重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值得肯定,但副作用是主动法律意识明显缺乏。由于当前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和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较重,具体表现为唯我独尊,往往以批评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为彰显个性,叛逆的把学校的规章制度视为对其思想和行动的束缚,甚至明知故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还有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只要守法不违法,法律是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的抽象的规范。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增强自己将来踏入社会的竞争力,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课的学习和社会方面,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锻炼好各方面的能力,将来就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取理想的职位,不必浪费时间在法律知识的学习上。因此很少有大学生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对本专业开设的相关法学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并不注重实际效果,这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1.高校法制教育改革措施

⑴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不断完善教学建设,从多方面、多角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课件,突出学生能力与实践的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动态联系,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随时添加社会发展的动态信息,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现实,增强了本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⑵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块主阵地开展一系列文明、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校电视台播放大学生德育教育节目、与校广播站联合开办法律专题栏目、参加校内治安联防;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征文;举行模拟法庭、参观监狱;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及咨询活动、开办相关网站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活动,逐渐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其能牢固树立起法制观念,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作用和社会价值,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
(3)重视教学实践环节
高校应积极与地方司法部门联系,建立实训基地,开辟并充分利用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大学生多参与一些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司法实践活动,如旁听有关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经济的审判大会,亲身体验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请检察官、法官、律师和立法工作者来高等院校剖析典型案例、开设法制讲座等,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大学生进行直观的、生动的法制教育,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守法的自我修养,积极参加依法治国、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实践。

2.整合各方面力量,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

高校要善于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坚决取缔校园周边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非法电子游戏厅、网吧、棋牌室等场所,净化校内和校园周边的环境。同时高校应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形成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高校在制定一些重大决策、修改和完善的一些管理规章制度时,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使各项政策和管理制度更加合理合法,并且在实施中要坚持严格要求,坚持维护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树立起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从而对广大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示范、熏陶的作用。通过以上切实有效的整顿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保证良好的校园秩序,从而对高校法制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育人的目标上,家庭和社会要同学校形成一致性,共同创造育人的大环境。高校法制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当今时代,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进行法制教育已显得势单力薄,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同心协力。在三方的合力下,构筑起一个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规律。大学生对法律技能的娴熟掌握和法律意识的自觉养成,不是开设几门课程就能实现的,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贯穿于所有教学环节,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特定的传递空间,发挥各有关专业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法的作用和功能,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同时要善于和当地各政府部门相结合,形成合力,净化校内和校园周边环境,为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贾应生.论法律意识[J].人大研究,1997,(9).
谢尚果.大学生法律意识研究及其提高的途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3]龚毅.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理性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2).
[4]黄稻.社会主义法制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张中秋,杨春福.法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胡纬文,郭毅玲.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udooo.com

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