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学校管理 >谈谈归因青少年对网络暴力行为责任归因

谈谈归因青少年对网络暴力行为责任归因

收藏本文 2024-03-18 点赞:14443 浏览:6031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网络暴力是现代网络社会中常见的行为,指部分网民基于网络信息发送的匿名性、快速性和广泛性,对真实或虚拟的、已经证实或未经证实的网络事件,有意图的发表攻击性、煽动性或侮辱性的言论,甚至违法在网络公布相关事件人的隐私、煽动他人对其进行网络和现实攻击,并造成相关事件人的人身权利的损害及和社会的不良影响。责任归因则是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及其责任大小的内部推论历程。本次探讨以15到18岁的青少年作为探讨对象,调查了北京市两所中学,南京市一所中学、一所中专,共400名学生,以他们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责任归因作为探讨内容,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探讨的方式,浅析影响青少年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责任归因的因素,提出倡议。本次问卷调查采取自编问卷《青少年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责任归因问卷》进行调查探讨,结果显示:事件的可控性、施暴者的动机、受暴者的类型都与青少年的责任归因显著相关;年龄、性别、有害结果的出现与青少年的责任归因相关。即:事件的可控性越弱、施暴者的动机越恶意、受暴者的类型越普通,青少年越倾向于归因施暴者和网络环境;反之,事件的可控性越强、施暴者的动机越无意、受暴者的类型属公众人物,青少年越倾向于归因受暴者;有害结果的出现能提升青少年对受暴者的同情程度和对施暴者的惩罚力度及厌恶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青少年的责任归因趋向公平;女生对网络暴力行为倾向于归因为网络环境,男生则倾向于归因为施暴者和受暴者,女生比男生对受暴者体验着更高的同情程度。同时,探讨还发现不同类型的网络规则,青少年的同意程度有差别:青少年对于受到严格限制的网络规则以及聊天规则的同意程度较低,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同的道德规则的同意程度较高。本次个案探讨采取归因训练的方式,对5名青少年进行了知识探讨、示范学习、情景表演、强化矫正四次训练,并进行了前后测,结果表明:在训练结束后,个体的归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最后,总结本次探讨,提出了四点倡议,以道德、法律方面规范青少年、网络运营商和网络媒体的网络行为。关键词:网络暴力论文责任归因论文归因训练论文

    摘要3-4

    Abstract4-8

    第一章 绪论8-14

    1.1 选题背景8-9

    1.2 选题的理由和作用9-12

    1.2.1 选题的理由9-12

    1.2.2 选题的作用12

    1.3 探讨策略12

    1.4 文章结构12-14

    第二章 文献综述14-19

    2.1 网络暴力的探讨近况14-16

    2.1.1 网络暴力的定义、特点14

    2.1.2 网络暴力的形成理由和防范措施14-15

    2.1.3 国外对网络暴力的探讨15-16

    2.2 责任归因的国内外探讨近况16-18

    2.2.1 责任归因的国内相关探讨16

    2.2.2 责任归因的国外相关探讨16-18

    2.3 归因训练的国内外探讨近况18-19

    第三章 问卷调查探讨历程19-32

    3.1 探讨内容19-20

    3.2 探讨目的20

    3.3 探讨检测设20

    3.4 探讨策略20-21

    3.5 探讨结果与浅析21-29

    3.5.1 信度浅析21-22

    3.5.2 地区差别浅析22

    3.5.3 青少年对网络规则看法的统计浅析22-23

    3.5.4 性别、年龄、后果出现对青少年对网络暴力行为责任归因的影响23-25

    3.5.5 青少年对施暴者的责任判断25

    3.5.6 青少年对施暴者的情感判断25-26

    3.5.7 青少年对受暴者的责任判断26-27

    3.5.8 青少年对受暴者的情感判断27

    3.5.9 青少年对网络环境的责任判断27-28

    3.5.10 后果出现前后对施暴者及受暴者的责任判断与情感判断的相关浅析28-29

    3.6 讨论29-32

    第四章 归因训练32-38

    4.1 训练对象32

    4.2 实验设计与团体活动案例32

    4.3 训练历程32-34

    4.4 测量工具与策略34-35

    4.5 施测历程35

    4.6 统计处理35

    4.7 结果处理35-36

    4.7.1 归因训练前后测浅析35-36

    4.7.2 训练活动成员满意度自我评价36

    4.8 讨论36-38

    第五章 探讨结论与革新38-44

    5.1 探讨讨论38-40

    5.2 结论40

    5.3 倡议40-42

    5.4 探讨的革新与不足42-44

    5.4.1 探讨的革新点42

    5.4.2 探讨的不足42

    5.4.3 探讨的未来展望42-4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