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新闻摄影 >阐述麦克麦克卢汉“地球村”理想和现实

阐述麦克麦克卢汉“地球村”理想和现实

收藏本文 2024-01-23 点赞:21584 浏览:9545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麦克卢汉是传播学界的传奇人物,他的理论建构新颖,具有创新性。他在半个世纪前所提出的种种预言,于当今社会逐一实现。他所提出的“地球村”概念,也开始发挥着重大作用。麦克卢汉对地球村充满美好愿景,他认为,世界大同,人类整体合一。而现实社会却并未完全如他所愿。笔者认为,地球村概念在当下社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麦克卢汉 地球村 愿景 现实
20世纪,由于电力全面发展,人类的活动空间以空前的速度向外拓展。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概念特别具有预见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地球村”的概念也越来越得到学界和普通大众的认可,这说明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对当代社会的理解和预知有其深刻独到之处。其次,通过对其传记和著作的阅读和思考,笔者发现在当今社会,即看似一片和谐的“地球村”中,实际上还隐藏着很多对于大同世界的阻碍因素。

一、“地球村”概念产生的背景

1、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思想中心即 “媒介是人的延伸”

“经过三千年专业分工的爆炸性增长以后,经历了由于肢体的技术性延伸而日益加剧的专业化和异化以后,我们这个世界由于戏剧性的逆向变化而收缩变小了。由于电力使地球缩小,我们这个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一切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结合起来,以电的速度产生内爆,这就使人的责任意识大大提高”。①
“地球村”这个概念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为个体感官,另一个方面则是社会构成。麦克卢汉的学说大部分体现在第一方面,但是不可否认,个体感官被延伸后,对社会结构的组成与发展也必然产生影响,由此,媒介技术本身可以将人的感官系统延伸带来“地球村”的产生。虽然媒介信息也被麦克卢汉关注,但是,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技术本身更为重要。
由此可见,“地球村”是因为我们人类个体感官被延伸,直接导致我们的空间和物理距离被缩短而形成的,而不是单纯的信息交换与流通。

2、忠贞的宗教信仰——天主教徒

麦克卢汉的宗教背景最初为基督教,但是后期却改为天主教。这一人生经历使他的理论思想深深受到天主教的影响。 “1937年3月25日是圣星期四,麦克卢汉正式皈依天主教。对他而言,教徒的生活受到教会的强化之后,就成为人生最高尚的冒险。正如他20世纪70年代对记者的谈话一样,这样的信仰改变了人的存在,‘使人的存在带上神秘的色彩,使一个背着包袱、未受启迪的人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高尚的人。’”②
由于虔诚的宗教信仰,他对于人类社会重回“共同体”有强大信心,而“地球村”的预言,在麦克卢汉看来正是重回共同体的表现。因此,麦克卢汉认为,第三个阶段,即“重回部落化时代”,实际上是“地球村”的实现,简单地说,是通过网络技术和现代科技带领我们人类走向新的“大同世界”。
具体演变过程如下:首先,天主教教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努力救赎重返伊甸园的历程,他们将人类历史发展划分为为“伊甸园——被逐出伊甸园---重返伊甸园”。与此同时,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根据教义模式,麦克卢汉认为人的感知能力也经历了“完整——分裂——重新完整”三个阶段。最后,他由此提出人类社会经历“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变化,这最后一个阶段,则是他提出的概念——“地球村”阶段。

二、麦克卢汉设想的“地球村”的特征

首先,“自动化会结束传统观念的职业,用角色取而代之。电力媒介将会使许多人退出原来那种分割的社会——条条块块割裂的,分析式功能的社会,产生一个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地球村。”③在电子传播时代,地球村中的每个人都能够互相沟通,整个人类群体合为一体,部分与整体相互依存和影响。传播媒介在整个过程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麦克卢汉认为,“通过实现社会组织的机械同质化和书面文化的同质化,美国早已完成了它的共同市场。在电力时代时空压缩和相互联系的推动之下,欧洲正在享受一定程度的团结。”④这样的变化使民族、国家等概念消散并被重新建构。在“地球村”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不再具有物理距离的限制,因为地球村的形成驱散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地球村里,我们面对的是全体人类的共同责任。
最后,麦克卢汉指出了,在电子科学技术逐步形成的时代,人们对大同一致的需求,实际上就是对全体人类共同处于和谐世界的追求。这一点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得到了验证:互联网时代认为自己的作用在于击溃集权,帮助人类形成统一协和的社区世界,麦克卢汉传播观念的技术乌托邦主义认为,电子技术

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将使个人主义落后于时代浪潮,迫使人们更加关注彼此依赖度。
因此, 麦克卢汉对“地球村”这一状态充满美好期待,但是现实并未如其所愿。

三、“地球村”存在的现实问题

麦克卢汉认为,由于电力媒介加入生活,世界正在逐步变为一个共同体——地球村。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解,地球上信息传播的虚拟距离和实际生活中的地理距离都在缩减,看似“大同世界”即将达成,但是,在当今社会,世界大同的“地球村”这一和谐画面并未真正实现。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论说仅仅是从媒介决定论出发的。这既是他研究生涯的特色,也是一直被学界质疑的悖论。我们可以感知到来自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对于地球村形成的干预和影响。

1、泄露造成不安

2010年7月拥有5亿注册用户的全球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被爆泄露用户信息。Facebook超过1亿注册用户的个人详细信息被“泄露”到互联网上,引起了人们对隐私问题的极度担心。
2012年1月10日老牌国外安全软件公司赛门铁克(Symantec)发布了一份安全报告,报告中指出预计共有超过500万Android手机用户惨遭“毒手”。
2012年8月10日来自暴雪战网的公告:暴雪安全团队发现公司战网遭到非法入侵,全球战网用户的邮件地址已因此事件泄露。⑤用户信息的监控被不法分子偷窃公布,使得隐藏在现实背后的担忧被一一呈现。看似美好的“地球村”,随时面临暴露危险,何谈互相信赖互相依存。当我们使用各种电子媒介交流、沟通、甚至游戏时,我们的、使用记录都在不可见的地方被监控,也许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成为了网络的猎物。普通的网络系统都是如此,更不必说监控着整个信息系统的国家组织,以及因为信息鸿沟而引发的国家战争了。

2、存在信息鸿沟难以填补

(1)全球计算机拥有量⑥。根据经济学人智库的预测,2010年北美拥有最高的人均电脑占用率。从全球来看,电脑普及率将持续增长至接近每3人一台,西欧每100人拥有近70台电脑。
(2)全球网速排行榜⑦。根据全球最大的CDN怎么写作商美国Akamai公司公布的最新数据,2011年第四季度世界平均网速同比提升了39%,达2.7Mbps,平均连接速度最快的国家或地区是韩国,日本排在第三位,中国大陆仅排在90名。
(3)智能手机普及率⑧。根据TomiAhonen咨询公司最新公布的研究数据,全球智能手机普及率已接近10%。这次研究数据来源于Netsize Guide、Informa、Google以及Ipsos,范围涉及42个国家,覆盖了72%的全球手机用户。研究报告称,新加坡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而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率排名倒数第三。
由上面的数据可见,麦克卢汉单纯从技术能带来什么出发讲述了一个关于终极世界的神话。这些阐述显然超出了媒体技术理论的范畴,忽略了感受“大同世界”是有前提的。这一前提就是受众能否接触媒介、与媒介相处的时间、以及多大程度被媒介技术影响。要重归部落化的大同世界,“地球村”中的所有人被媒介技术影响的机会应当是均等的。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等原因,人们与媒介接触和对媒介充分利用的机会从来不是均等的。

3、信息霸权与电子殖民

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尚属落后,这使得他们必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和资源。不知不觉中,当下国际社会开始面对信息霸权与电子殖义的危害,而不是如麦克卢汉期待的共享“地球村”。大部分信息生产和流通都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操控之中,大多数在传播方面处于弱势的国家不仅受到形象诋毁的伤害,有些国家甚至要承受国家主权被侵害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首先,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掌控重要信息来源,以此利用经济信息手段来操控他国经济形势。
其次,这些拥有先进情报组织和资源的发达国家,使用各种信息手段对其他国家实行高压政策。
最后,部分拥有庞大世界性质传媒系统的国家和集团,利用自身先进的信息方式干预别国内政,利用民族矛盾挑动他国内战和分裂等。这会使得地球村的建立充满艰辛。
同时,传播大国和传播弱国之间的操控与被操控关系也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进步,日益明显。这都成为了地球村形成过程中的绊脚石。

4、语言文化差异无解

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解,机械化使得地理距离缩短,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语言沟通不流畅,所谓的充分理解各国风土人情,在某种程度上只能算作是美好憧憬。一些在中国生活了多年,完全不懂汉语的外籍人士,在谈及对中国的总体评价和体验时,还是一贯戴着西方人的有色眼镜进行评判,他们并未真正融入中国社会,也未能真正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另一方面,在网络世界,不同种族拥有不同的交流圈。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源于本国媒体,而大多数人不会对另一个国家有深刻的认识,这就往往使得肤浅的民族情绪病毒般地扩散,无法直接地沟通导致和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隔阂与误解。虽然,掌握多种语言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能充当全面不同语言民族之间的桥梁的人仍然是少数的。
结语
几十年前,麦克卢汉具有预见性的提

源于: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出“地球村”的设想,几十年后,随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这一美好愿景似乎得以实现。虽然笔者也希望麦克卢汉所预见的美好“地球村”会存在,但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外在因素后,笔者还是对这一“幻境”究竟是否已经真正出现持有怀疑态度。笔者认为,麦克卢汉作为一名技术决定论者,他的学说在时怎么发表展和人文社会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是,通过对其传记、著作的阅读和分析,笔者感受到他敢于设想、勇于接受创新的研究精神。笔者依然希望,在今后的学术生活中,可以有更多人不做墨守陈规的研究者,大胆设想,踏实考证,贯通学术,取其精华,去其槽粕。
参考文献
①②④马歇尔·麦克卢汉 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75、5

1、369

③[加]埃里克·麦克卢汉 等著,何道宽 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95
⑤http://.cn/ind-
ex.php?category-view-9.html
⑥http://.cn/ind-
ex.php?doc-view-14922

5.html

⑦http://.cn/ind-
ex.php?doc-view-17298

7.html

⑧http://.cn/ind-
ex.php?doc-view-15487

1.html

(作者:同济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