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新闻心理 >记者心理状态对新闻影响查抄袭率

记者心理状态对新闻影响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2-02 点赞:6273 浏览:2174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闻采写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的心理会发生或微妙或急剧不同程度的变化,在新闻写作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记者的个好是由记者的性格所决定的。当前,全球新闻娱乐化趋势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受其影响,我国新闻事业也呈现出形式多样的报道方式和叙事方式。在多样的新闻报道形式中,采用较多的是戏剧化结构,有铺垫、有情节、有,以展现新闻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新奇性,从而赢得受众的青睐。这种戏剧性的结构注入了新闻从业人员太多的主观意识。
切忌将好恶带进新闻
2006年意大利与澳大利亚的1/8决赛时,意大利队凭借最后时刻的一粒有争议的点球淘汰了澳大利亚队,晋级四强。当澳大利亚队球门被这粒点球攻破的前前后后,作为(前)央视著名足球解说员黄健翔顿时失去了足够的冷静与理智,接下来的几分钟,黄健翔的解说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事后,作为电视解说员的黄健翔解说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快形成了挺黄派和倒黄派,网络媒体对此事的报道更是铺天盖地,众说纷纭。美联社这样报道:这位平素表现沉稳的中国解说员发出了类似南美解说员的呼嚎。他在把赞美之词慷

源于: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慨奉送给意大利的同时,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澳大利亚的鄙视。这位迷恋意大利的解说员脱口而出“让他们滚蛋吧”。美国BBC的报道中称:他做出了类似于“我讨厌澳大利亚”这样的评论。他的呼嚎持续了几分钟时间。与此同时,这场演说也引起了中国外交上的麻烦:30多位澳大利亚球迷包围了澳大利亚驻北京使馆,要求本国大使前往中国外交部门进行交涉。
新闻报道中记者未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将个人的主观爱好和憎恶带进了新闻当中,这不仅违背了公平、公正的新闻报道原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体现。
我们并不反对记者、编辑利用自己的媒体发表意见和评论,但作为成熟的、诚实的记者和编辑,必须遵循中外媒体所认同的新闻职业道德。如:发表议论必须客观公正,不能专擅武断,不能带有任何偏见,不能靠“逆反”行为去推销自家报纸,不能用个性化、情绪化的言词去营造自家媒体的“风格”,更不能泼妇骂街似的报道,要有审慎负责的态度去报道事实,采写新闻。
切忌将歧视带进新闻
有篇报道《大学副校长车祸身亡引起交警反思高科技人才不要坐前排》。新闻中说:今后,应该尽力注意高科技人才的交通安全,一般不要安排他们坐在汽车前排。省交警长张广宏说:“这样可以降低车祸对车上高科技人才的伤害。”据悉,5月24日,某大学副校长李卫华乘奔驰面包车高速行驶时不幸发生车祸而身亡。李卫华当时正坐在汽车前排。据此,张广宏提醒,无特殊情况,高科技人才应尽量不要在恶劣天气乘汽车或驾车长途外出;高科技人才不应坐在汽车前排;不宜同乘一辆汽车。消息发出的隔日,该媒体又发表了《好心忠告为何惹众怒?——关于消息(高科技人才不要坐前排)的读者反馈》,针对读着的批评回应道:“这则似乎充满对高科技人才关爱的忠告(规定)却惹来众怒:报社新闻两天来电显示,质疑忠告的读者超过100位:“谁该坐前排?”成了质疑的焦点。多数读者认为这是一条带有职业歧视性的忠告(规定)。读者来电称,忠告无形中将人分了等级,高科技人才对社会的贡献无疑较普通民众要大,但人的生命应该是同等重要的。
透过该事件的连续性报道来分析,记者、编辑从读者反馈已经意识到的第一则消息中表现出来的观念性错误,但却将读者对职业性歧视所引发的生命等级的“众怒”全部推到交警身上,显然,这是在逃避责任。这种逃避不仅仅是记者、编辑缺乏新闻敏感的表现,而且也是对新闻报道的不负责任。事实上,即使省交警长的告诫仅仅针对科技人员,但如果记者具有清醒的平等意识,就会当场向交警提出读者所质疑的问题。作为新闻的“把关人”,记者和编辑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和处理,既要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又要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记者、编辑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本身就是其思想倾向性的一种表现。记者在出现问题时就推卸责任的做法,恰恰体现了其人格上的缺陷。
又如,某报刊出的湖北省汉阳市一所初中的初二学生廖富强用“稚嫩的肩背负瘫父和疯娘前行”的系列报道,感动江城无数读者。但该报这一报道的主标题《初二“尖子生”撑起破碎家庭》,对廖富强冠以“尖子生”的头衔,显然是记者编辑惯性思维中等级差别——“好学生”和“差生”的一种反映。“尖子生”这一称号在我国是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一种特指,而对一位在逆境中奋争的初中学生,检测如他不是所谓“尖子生”,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呢?记者在行文中将学生冠以“尖子生”称号,看似褒扬,殊不知这样的定位很容易让当事人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形成适得其反的传播效果。
由此可见,即使是一篇很好的新闻报道,如果记者、编辑不能真正具有一种平等意识,很容易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等级差别或者职业歧视等观念性偏差,而这些观念性偏差的背后,隐含着记者、编辑心理背景方面不同程度的缺陷。
冷静客观地传达新闻信息
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以极强的渗透力影响到当今社会的每一个群体,记者当然也无法逃避。这种日益严重的浮躁心态表现在新闻传播中,便是新闻炒作、虚检测新闻。例如,新闻标题的哗众取宠、报道内容的庸俗猎奇、语言文字的暴力、钱权交易下职业道德丧失等等,这些已经严重伤害到传媒公信力。即使是在正常的新闻活动中,记者也常常面对新闻采访与职业道德如何选择的两难境地。尤其是对突发性新闻的报道,一些记者为了“抢新闻”,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事件中最需要保护的受害者及其亲属的感受,甚至无视他们的痛苦,毫无顾忌地对其进行强行采访或制造轰动效应,从而有意无意地对当事人及其亲属造成伤害。环境的浮躁影响了记者的新闻,处于浮躁环境与浮躁心态的新闻记者,很难在“抢新闻”的职业竞争中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理状态,从而危及新闻职业道德精神。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具有旁观者与参与者的双重身份。旁观者的身份要求记者与新闻事物保持距离,以便冷静、客观地传达新闻信息;参与者的身份要求记者应该注重社会实际效果,通过新闻报道影响事物向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
在当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遵守新闻职业道德,不要过度煽情,不要存在歧视心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内涵,坚持事实、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原则才能写出更受欢迎、更有质量的新闻。
(湖北广播电视台)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