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试述实效追求形式“完美” 造就实效“缺失”学士

试述实效追求形式“完美” 造就实效“缺失”学士

收藏本文 2024-04-09 点赞:17784 浏览:7391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udooo.com

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曾听了题为《影响的因素》一节课,教学过程流畅无比,师生配合完美无缺,课件制作精致华丽,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但听后总有“憾”而无语之感,觉得缺少什么!在评课中,特级教师倪世清认为:“准备太充分,预设太多,生成太少,表演成分很高。”一席话点醒了困惑的我,原来仅追求形式,而忽视实效,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以达到既定的生成,远离学生的生活感悟,没有绽放学生的思维火花,未能达成师生共鸣,即使完成教学目标,也不算是一节成功的课。掩卷深思,随着新课改推进到第八个年头,大多数中学政治教师听到、看到甚至践行的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观摩课等,不都是追求表面上热闹吗?往往采取做游戏、发奖品、猜谜语的方式吗?你方唱罢,我登场!完全忽视了教学自身的规律,放弃了课程改革的初衷,注重形式,放弃内涵;注重热闹,放弃实效;注重说教,放弃感悟,使课改走入了死胡同,进而成为制约课改深层发展的瓶颈。
纵观常态政治课教学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非毕业班教学要么单纯追求教学目标的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脱离学生的生活感悟,采取简单空洞的理论说教,使学生丧失兴趣,要么仅仅是海阔天空地侃侃而谈、离题万里,学生听得投入、论得激动,到头来空手而归;一种是:毕业班教学,无视教学的内在规律,忽视学生思维认知规律,完全填鸭式教学,考什么教什么,单纯追求培养“背多分”。两者都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往往培养出“次品”或者“废品”。这些都违背了教育家陶行知、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笔者不禁想起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本完整的圆被劈去其中的一小片,它很想做回以前那个完整的自己,于是到处寻找那一小片碎片。沿途中,由于它是个不完整的圆,滚动起来非常慢,正是因为它滚动得慢,在沿途中它领略了美丽的风光,它和美丽的鲜花交谈,和可爱的虫子聊天,充分感受到了阳光的灿烂和自然的秀美。当它找到了自己的碎片后,成为一个完美的圆,却因为滚动太快,所以错过了美好的景色,错过了与鲜花、虫子交流谈心的机会,它感到很遗憾。最终,它舍弃了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的那枚碎片。”
我们在非常态情况下的教学过程中,何不是追求形式“完美”,忽略了教育“实效”。课堂教学绝不应该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形式和过程的“完美”,不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停留在表面热闹可能损失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功能,往往失去教学真正的价值。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检测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职责,而“真实化”和“可信化”才是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生活图景。只有远离了演练,摈弃了作秀,素面朝天,不施粉黛,才应该是一线教师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像特级教师徐斌说的那样:“以前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把平时的课当作公开课来上,其实是人为地把公开课和平时的课孤立起来。我现在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追求真实有效的、可信的课堂。”
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是照耀学生求知热情的阳光,它既不是让学生带着口袋来,装着标准答案走,也不是让学生成为教师表演的道具,而是应该让学生在质疑中思考、思考中探究、探究中生成、生成中感悟、感悟中指导生活。课堂上应该少去昔日的“教师独角戏”,多的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上应该少去昔日的“沉默文化”,多的是学生主动表达、大胆质疑、敢于反驳的“课堂好声音”。就像一位哲人说的那样:“课堂教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吴刚平博士说:“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具体的,动态生成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所以,真正的教师应该甘居幕后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主演一幕幕自己的歌舞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符合课改的要求,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内涵与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像维纳斯、比萨斜塔等,正是它们的不完美才增添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让阅之者过目不忘,让它们显得更美丽、更精彩!
为敢于断去“维纳斯”之臂的雕塑家喝彩!为敢于舍弃碎片的“圆”的勇气喝彩!为敢于在教学中不停追求新课改理念的教育者喝彩!
(责任编辑 袁 妮)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