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数学教学 >>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 >在中职教育发展茫然中再唤教师德性

在中职教育发展茫然中再唤教师德性

收藏本文 2024-03-13 点赞:6512 浏览:2237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从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来分析现今中职教育的发展,阐述教师德性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中的建构内容和作用,呼唤教育者以德性智慧来促进教育发展。
中职教育 教师德性 教学活动 教育管理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社会人力资源的培养、储备和输送做出很大贡献。但目前的中职教育却濒临规模缩小,专业缩减的危机。这和当前生源数量日益减少有关,但最主要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茫然。

一、中职教育的茫然现象

1.学生方面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盲目,学校基本丧失了对生源素质的选择权。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与多元,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过早地偏离了学校教育的轨道,迷失了前进方向。固有的消极习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识、修养、情感、人格等诸多方面的平衡发展,从而造成中职阶段的教育茫然。

2.教师方面

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部分自我约束能力差,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难以在知识传授中形成互动,学生“困境”一片,“一言堂”现象屡见不鲜。教师体会不到教学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甚至对教学产生怀疑与厌倦。当今社会表面现实也在侵蚀和考验着教师的职业道德,部分教师在职业性价比的衡量之下左右摇摆,甚至只为追逐眼前的金钱利益,出现了道德滑坡,致使从事职业教育的信念茫然。

3.学校方面

受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的驱使,一些中职教育往往把学校定位为“工厂”,课堂定位为“车间”,教师定位为“教育工人”,学生定位为“在加工的产品”。“同一工艺流程中打造标准件”,培养“生产一线蓝领工人”的程式化教育,只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智技能的锻炼,有悖于全方位、发展性、持续性的育人目标,影响了职业教育健康长远的发展。教育管理的利益不公,制度不健全,管理中的道德不作为等造成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混乱,使得师生对“校园净土”失望,对神圣的教育职业茫然。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丰富生动的课堂上感受学习的愉悦,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让我们的教师在和谐健康的教育剧场的舞台上淋漓尽致的发挥角色作用,去体验教学的幸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所有从事教育活动的人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完善教师德性,将教育与德性融合,协调教学关系,整饬教育管理活动中违背教育道德的行为,克服道德不作为所采取的容忍和漠视。在当今中职教育发展茫然阶段,再次呼唤教师德性并不落伍,是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时代改革的要求。

二、教师德性在教学活动中的建构

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教师德性的最基本要求,应该是对学生的无害、无欺、公平和有益,在于满足教师自己和他人的精神需求。

1.教师德性建构于权利和责任的乐教

康德认为,德性指的是意志的道德力量,它是由其身的立法理性施加的一种道德强迫。德性本身不是义务,拥有德行也不成其为义务,但它命令人有义务,伴随着其命令是一种道德强制。教师应在在维持教育实践的内在利益的权利的同时,克服其所造成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在对善德追求中形成精神支柱,不断增长自我认识和对善的认识,从中体验和丰富责任下的乐教。

2.教师德性建构于角色的良心与公正

教师的教育良心是教育者角色功能实现的心理基础。众所周知,教育就是“一本良心帐”。教师要明白自己角色自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将天性合理地得到改造、发展,并培养成职业德性,提高教育功效。教育是“公正”的事业,教师要秉承“公正”之心,以

源于:毕业生论文www.udooo.com

高尚的德性平等地教育和影响每个受教育者。只有具备公正的品质和教育的良心,把教育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的行为中,才能称的上真正意义的教师。

3.教师德性建构于人性的教育爱

教育爱存在于教师的德性之中,这种爱是人的一种品质,是超越了亲情、友情和其他个人需要的一种品质。教育爱是没有个人理由的、是超越个人功利的,爱就是教育目的的本身。教育爱是一种内涵教育情怀的、教师对学生的爱。

4.教师德性建构于修养的君子人格

古今中国最被人推崇的德性是君子人格。比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汉代杨雄说“师,人之模范,”君子人格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人格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赋予人的社会活动以“魂”即人格魅力。人格力量得到充分张扬,才能使人走向成功和幸福。

三、教师德性在教育管理中的消极游离

德性论中认为人们的正确行为必须遵循适度和中道的理性原则,这是判断某一行为道德价值的最根本的标准,人们的心灵中融渗着这种理性就是具备了德性。事实上,人们对自我存在的目的、个体的本质与道德评价,既有道德性推理也蕴含着个人道德的情感体验教育围墙中所形成的道德共同体,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时序混乱与摩擦。表现为被管理者或管理者道德不作为的是非不分、善恶混淆或有意逃避。这种道德不作为,正是教师德性在教育管理中的消极游离,反映了教师群体与教育管理者之间因不作为而形成道德关系上的漠然与矛盾。

1.教师群体中的德性不作为

在我们正常的教学管理中,对于学生或教师原本正确、高尚、积极的行为受到错误评判与歪曲时,而无人勇敢直言问津,这就说明了部分教师放弃了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违背了教师德性的向善性、正义性和价值理性。有些通过事后安慰和怜悯来代替事中的不作为所造成的心里不安,也只是对自我良知的缓和,但却助长了教育管理中歪风邪气的滋生和蔓延。

2.教育管理者的德性不作为

学校管理者的道德观体现在对权力与利益、权力与制度、个人与群体之间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平衡。虽然冲突矛盾游离于道德与不道德两者之间,但管理者如果采取德性不作为,放弃自身的道德判断力,采用消极忽视、漠视的态度,就会降低或丧失道德在教育管理中的调节功能。如此,学校管理层就会陷入“工具利益”与“理性道德”的矛盾之中。教育管理者的工具性思想使人们丧失了凭良心说话办事的能力,限制了人们保持政治和摆脱困境的力量,这不仅直接侵犯了教育者与受教者的切身利益,也严重影响了教育管理者道德建设的形象和质量。教育管理者的道德不作为诱发了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对功利和权力的群从与向往,而泯灭了对知识的渴求与钻研,对自身德性的发展完善的逃避与放弃,使得学校这个教育剧场混沌污浊。

四、教师德性在中职教育中的涵养与践行

我们总讲教书育人,就是教师将内化于课程中所蕴含的知识、技能、智慧、情感、态度、意志,通过教学活动在师生之间进行融合、对话并转换成个体能量,创生力由此被酝酿、激发、体现,而“让人舒展生命、体验生命、享受生命”。我们也在谈教育要人性化,尊重生命,涵养人文,在教育活动交往中注重人的品质培养。同时,“围绕着生命与发展”,彼此影响,彼此历练,自我超越和更新。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应长期不断的对自身的教师德性进行涵养和践行。

1.教师角色主体在教学中的自我完善

(1)崇尚师品,德高为师。坚守高尚情操,精于教书,勤于育人,耐得起清贫的寂寞,看淡不良竞争中的无奈。
(2)崇尚师知,学高为师。渊博学识,精深学业,钻研教法,积累经验,内化专业素质。以知识的丰富来弥合精神世界,提升个人魅力。
(3)崇尚师能,技高为师。创新科学的教法、模式,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和应用,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实践中升华师技,在学校剧场的舞台上科学艺术地再现知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崇尚师表,身正为师。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严于律己,作风正派,光明磊落,无私奉献,所谓“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做学生在人格、品德、情操上的偶像楷模。

2.学校管理者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自我完善

(1)强化本质性的品德因素,维护自身的敬爱感。一个合格的领导首先是具有优秀品德的人。推功揽过,严己宽人,公平公正,身体力行。所谓“人若无欲品自高”,“上善若水任方圆”,廉洁个人操守,树立正直品格,不断涵养德性,才能以德服人。
(2)强化实践性的能力因素,维护自身的敬佩感。能力素质是管理者为完成领导目标所具备的智能,才能和技能。领导者要在教育活动中不断提升统揽全局的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通过实际工作中的处事得当以及高效,来展示个人魅力。历练能力,以能服众。
(3)强化科学性的知识因素,维护自身的信赖感。管理者文化知识素质的优劣、高低直接影响管理者主体能力的发挥。领导者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紧跟时代形势,掌握发展势

源于:论文结论www.udooo.com

态,更新知识内容,做到高瞻远瞩,先知先觉。这样能提高领导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丰富文化素养,以知识产生信赖。
(4)强化精神性的感情因素,维护自身的亲切感。学校管理者应摒弃以观念性的传统因素强迫被管理者产生服从感、以社会性职位因素产生敬畏感、以历史性资历因素产生敬重感,这种靠外力的被动执行,势必会导致强权专断,一意孤行,压制了教师的能动性,模糊了教育方向,影响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降低学校的育人功能。领导者要尊重关爱,疏导倾听,融通感情。切莫居官自傲,只有“接地气”,亲民,才能和谐顺畅。
我们今天面对的中职学生,是一个希望与失望并存的群体,是一个思索伴随着迷惘的群体;是一个勇敢而又常常懦弱的群体,是一个兴奋而又容易颓唐的群体;我们今天面对的社会,是一个积极与消极,清贫与富有,高尚与卑劣,理想与诱惑,雾里探花,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的中职教育面临着社会需求灵活多变、优胜劣汰的挑战,我们的教育者也面临着功名利禄、纸醉金迷的考验。既然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抵御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侵蚀,就要保持人性和职业的本真,就应用人类的健康高尚的智慧去怎么写作于人类,怎么写作于社会。在中职教育遭遇危机,只要我们教育者审慎理性地分析当前形势,科学有效地探索方法,全校上下齐心配合,发扬团队精神,以集体智慧克服教育茫然,定能突破瓶颈。
参考文献:
\[1\]刘庆昌.教学主体的角色德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2\]王荣德.新世纪教师道德教育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李学书.教育生活的一种隐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4\]蒋园园.教育管理中道德不作为的属性及其特征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