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 >论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论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收藏本文 2024-03-08 点赞:5338 浏览:1594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因而结合各国双语教学的具体情况,要实行双语教学必须有相应的环境、师资与教材的支撑。但在我国近十几年的实践中,培养通识人才、具备两种语言思维能力的人才成为现今的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样的理想,在双语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运用适合的双语教材、采用分阶段的方式将语言的教学作为一种手段之外,还需看重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推动学术性发展和学业成就的整体实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的改革过程中,针对考核这一部分,巴赫金“狂欢”化的理论不无启发作用。
狂欢化(carnivalization)是巴赫金早年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中明确提出的,是“艺术形象的语言,也就是说转为文学的语言。狂欢节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1]而在当时前苏联的文化高压政策下,巴赫金发现了“狂欢化”的广场性、平民性和颠覆性,是对死板的“权威”的极大挑战,这也恰恰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大特征。而其超阶级性和超语言性的特点也能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课程考核带来极大的启迪性。中国当代文学由于其存在时间的短暂、话语的喧哗、权威性的缺失,也需要师生在双语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中实现从模拟、狡辩到理解的能动过程,从而打通文本与环境、个人与社会、雅与俗。
一考核的时空体:“广场”性
巴赫金本人非常看重人与时空之间的关系,在巴赫金看来,“质量水准(‘价值’)同时空规模(量)是相符的,形成正比”,[2]即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应在时空之上扩展优势。因而他在研究“狂欢化”理由时也专门提到了“广场”的观念。广场是相对于意识形态霸权的公共空间,“广场是全民性的象征。”[3]中国当代文学的双语课堂,在具体的平时考核之上就应具备这种“广场”的空间性特征。
“文学是人学”,中国当代文学与大学生所生活的时代是最为接近的。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学生无疑具有更强烈的直观感受。经过双语教学的一系列渗透,学生对当代作家作品的认识会打开不同的窗户,提供了视听读写恰当的情境,在看似随机的课堂考核之中,教师应当使学生在课堂之上感受“广场”的自由性,将双语教学扩充的大量信息经过自身加工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能积极调动自己的基本知识和分析能力,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
1注重交际性
课堂的空间虽看似有限,但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语言文化的交流可以使空间膨胀。当代文学的教师需将以往双语课堂中的课堂气氛延续下来,特别是英语课堂中注重讨论研习的特点,对讨论话题的设置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承受力,并且能将学生的不同特点展现出来,运用两种语言设置讨论话题,同时注重考核学生对以往学习的外文文献资料、术语的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任选一种语言回答并设置两套评价体系。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以小组为核心,充分锻炼大家的协同能力和交际能力,这也是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2话语杂陈
双语教学过程中便有中西两种语言、两种思维、两种文化、两种观念碰撞的特点,也即“狂欢”中的语言杂多。在巴赫金的原意中,为了对抗意识形态的正经、权威和刻板,语言的俚俗化成为广场狂欢的主要选择。在当代文学的课堂考核之中,让评论性的语言和通俗化的语言交替,也即标准的西方文论的话语(英文)与学生按自身理解表述的话语(中文)并存。如根据北大学者李杨的观点,可以用虐恋(sadomachoi)来分析革命历史小说,学生对这一观念认识可能有限,但从文本具体的内容也可以分析出暴力加诸革命者身上所引发的身体与精神之间关系的认识。故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无论是充分理解了心理学观念的学生还是运用自己角度理解,都要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这也要求教师本人首先具备多重话语的意识。
3文化多元
当代文学(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文学)由于受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极大,因而对于其所表现的反叛、颠覆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要恰当地认识,文化多元是双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不是让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而是要看到特定时代文化的共存与兼容这一特殊现象,让学生的思想观念在碰撞中更为明晰。如在认识路遥作品《人生》时,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和于连式的“向上爬”的观念就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学生分别从中国传统观念的角度及西方的个人发展角度对高加林这个人物进行理解,教师适当地以两种文化观念存活的土壤及其历史性、对个人发展的不同影响等进行引导,无所褒贬,这样就使学生更深切地认识了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对于现今社会如何更好地发扬中华文化的美德、更好地使两种文化融合有了深切的认识。
“文化转型时代的任何一种话语中,都包含着语言杂多,即向心力与离心力、中心与非中心话语之间的对话、抗衡。语言杂多的这种‘内化’(internatization),使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陷入困境。”[4]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的考核方式也要充分运用这种文化转型中多元杂陈、观点多异的目前状况,在课堂这一有限空间中,以语言为工具,运用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转移达到“广场”的众声喧哗的场景,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双语教学的效果并最终实现文化推广的目的。
二考核的类型:模拟———狡辩———理解
双语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一大区别即在于双语教学提出的相对性与创造性构成了对传统教学权威性与绝对性的挑战,具有更为强大的颠覆性与生命力。这种观念在巴赫金“狂欢化”理由的研究中也专门涉及,他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特殊人物(即骗子、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改革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小丑和傻瓜)的研究,认为他们的存在有其特殊价值,往往构成了对传统、权威更大的颠覆,“戳穿人与人一切关系中的任何成规、任何恶劣的虚伪的成规。”[5]我们可以借用巴赫金对这三种人话语特点的分析,进行中国当代文学双语考核中口试类型的分析。
由于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包容性极强,经过双语教学方式影响之下的学生对于中西方文论、批评等有一定的认识,故而在口试题目设置中要不同于其他语言、文学学科,大致的类型为。1模拟
模拟考核的是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文本的熟悉程度,传统的单纯的背诵方式无法达到最佳的理解效果,因而要充分运用现有的场地,把教室变为“相似度检测型的时空体,如剧场时空体。”[6]让学生在此时空体中模拟作品片段,如小说部分场景、诗歌段落或戏剧场景等,将文本中的内涵与深意用形象展现出来,不要求表演与原著内容的完全一致,学生可以选用戏拟的方式,侧重表达自身的体会,让学生有效地比较自身表演与原著之间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笑声中的“广场”效应。可选取的对象如侧重语言戏谑性的王朔的小说,以及表达效果差异性很大的诗歌如《大雁塔》和《有关大雁塔》,或者在中外影响均很大的戏剧作品如老舍的《茶馆》等。
2狡辩
这种方式是将中西方批评家有一定冲突性的观点并置,让学生用辩论的方式去伪存真,这一方面考核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表达能力,同时也适当地考察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打破原有规定的价值秩序,破坏习惯的联系,运用逻辑与语言建立意想不到的联系。如专门针对当代文学中的傻子形象、死亡意象等的认识,如小说《爸爸爸》、《尘埃落定》、《风景》等。将文学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的观念联系起来,同时针对带有极强文化冲突观念的作家,如严歌苓、王小平等,对其中表现的中西方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侧重加以甄别。
3理解
口试与笔试中的一些客观题型(如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等)最大的差别是要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的精神,表现“内在的人”,“即纯粹‘自然的主观精神’”[7]故而,对于理由的理解与认识便带有了极强的未完成性的特点,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提前预设的提纲,无论教师、教材还是评论家,与学生的关系都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可以对权威“脱冕”,可以为自己“加冕”,从而实现开放型的口试精神,也即巴赫金所表述的狂欢节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为文化的主导,狂欢节代表着多元、非中心、语言杂多,而不是建立新的一元中心权威和神话。”[8]
“模拟———狡辩———理解”,呈现的是巴赫金式的对象征性、寓意、特殊时空体及与一切传统力量相抗衡的清醒意识,能够表现出经过双语教学渗透影响的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文学作品及思潮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反对虚妄、伪人性的深刻认识,从而走上“自己世界里的大道”[9]。
“狂欢节中的加冕脱冕、反叛、颠覆,是要解构一切等级制度,让一切人在平等地位上对话、欢宴,一方面体现了离心力量对向心力量的强大挑战和摧毁,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种同时共存、兼容并包的精神,并没有在‘推翻’现制度、‘摧毁’现秩序的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同时,急急忙忙地又推出一个新的制度和秩序。”[10]在巴赫金“狂欢”观念启迪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的探究,能够充分地利用教室这一特殊的空间场所以及大量的多媒体技术与材料,加大自由多样口试在考核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将当代文学的学习和考核当作一种自发自愿并快乐参与的“节日”,而不是徘徊在文本之外的观看者。运用学生已形成的双重思维逻辑与方式进行自由地表达,从而达到“具有一种世界精神,他是整个世界的一个特别的状态,这是一个世界复兴与再生的境界,是人人参与的境界。”[11]
参考文献
[1][3][11]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92,195,194.
[2][5][6][7][9]巴赫金.巴赫金全集3[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63,357,361,359,360.
[4][8][10]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00,193,20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