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美术教学 >简析常规谈幼儿园区域活动常规有效构建学术

简析常规谈幼儿园区域活动常规有效构建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3-31 点赞:9531 浏览:3499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所谓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它打破了班与班之间的界限,创设若干与某个主题相联系的区域,投放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参与活动,与其他形式的活动相比,它有着环境的开放性,选择的自主性,内容的丰富性,人际关系的频繁性等特点。所谓常规,顾名思义就是需要经常遵守的规则与规定。正如新《纲要》中明确指出的“必须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幼儿园建立区域活动常规,并不是为了束缚幼儿的行动,而是为了让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建立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区域活动常规,是搞好区域活动的基础保证,可以约束幼儿的外部行为,因此,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区域活动常规制定要有层次性

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制定常规活动应有层次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于区域活动是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而幼儿年龄小,好动,且各方面能力都极为有限,如没有切实可行的活动常规来约束,任幼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么活动肯定是没有成效的,且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常规要求有所不同。
小班:3岁以前的幼儿一般是单独游戏,以自我为中心。大约从3岁开始,游戏逐渐具有社会性。3岁幼儿建构的目的性比较明确,能克服一定困难,全神贯注地去做,所以小班幼儿的游戏常规更多的是玩的过程中的常规。
中大班:幼儿的协同象征游戏出现率最高,而要想实现协同象征,就必须对人对物形成一种灵活变通、融洽和谐的态度。例如,几个人一起玩“金银财宝”的游戏,将小积木当作金银财宝,一会儿藏,一会儿瓜分,随后又想出和小偷的丰富情节,玩得不亦乐乎。之所以能够玩得这么开心,也正是因为儿童彼此认同了这个象征,而且有共同活动的意识,4—5岁幼儿单纯使用积木建构物体的现象减少了,在区域游戏中开始选择多样化的材料,建构形象逼真的物体,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甚至可以联合起来,共同设计、建构公园等复杂造型,并在结构游戏的基础上发展出象征性游戏,加入角色和情节等。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udooo.com

那么活动区能容纳多少人?玩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材料如何取放?游戏完后应该如何清理现场等,都需要在游戏之前有明确的要求。所以,中大班幼儿活动中的规则更多来自于幼儿的提议与协商。
在这里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一方面启发幼儿把自己以往制定规则的经验迁移到新的区域活动规定中来;另一方面,提醒幼儿注意该活动区的特点,使幼儿制定的规则更加切合实际。就拿美术区活动来说,这是幼儿最喜欢的一个区,因此活动开始时会有许多幼儿涌进这个区,使得活动根本无法开展,于是我们进行了人数的限制,这是保证区域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另外针对幼儿对区域活动有挑食现象,老师和孩子共同协商定出相应的制度,比如轮换制度,尝试制度等,每次活动后给幼儿展示自己游戏过程中的新发现,新玩法。

二、区域活动常规要求要有实效性

制定了相应的区域活动常规,如不进行贯彻落实,使它成为幼儿的自觉行动,那么常规的建立也是纸上谈兵,一句空话,缺少实效。提高活动实效,具体做法可以是:利用来园、离园、谈话活动等时间对幼儿进行区域活动常规教育,使他们理解区域活动常规的意义,督促幼儿自觉执行。活动结束讲评时,不要单一地讲幼儿的操作技能和任务的完成情况,而要把幼儿执行常规的情况也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评讲。表扬遵守规则好的幼儿,把他们树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请他们作老师的小助手,和我们一起管理好区域活动;同时还和家长沟通,让他们参与我们的管理工作,共同教育好孩子。

三、区域活动常规的动态性

活动规则一旦建立,就需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不等于常规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依据事件、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通。它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而不断补充加以完善。譬如,在一所幼儿园的美术区活动开放时,最初制定的常规只限制了每个区活动的人数,在我们的巡导过程中发现,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活动时常常会出现下面的状况:争抢材料,不注意公共卫生,纸屑满天飞,蜡笔满地滚,活动结束时—片狼籍,而无一个幼儿去整理。对此,老师又制定了取放材料及卫生常规要求。如:取材料时要排队,一个跟着一个,同时还要看清放材料的盒的标记,以便活动结束时的整理归放……这样在活动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补充新的规则内容,使区域常规日益合理完善。

四、区域活动常规调控的渐近性

良好的区域常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会有各补各样的反复,因为幼儿毕竟是孩子。他们不可能像我们成人—样不为自己的某些需求而理智地克制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出现不守规则,马虎了事现象。就以区域活动结束整理操作材料为例,有的幼儿为了能先到集中地,而不整理材料,把材料随手一丢就走;有的幼儿做表面文章,活动材料七八糟朝盘子里一放,则是把上面的略事整理一下,初看构料整理得挺好,实际事情没做到位。因此,老师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发现这样做的危害,使幼儿真正理解区域常规对搞好区域活动的意义,并且是持之以恒,一抓到底,这样良好的区域常规就水到渠成了。
规则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幼儿行为方向,促进幼儿的活动有序开展,提高幼儿行为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作用。规则的建立,不仅需要强制性的外部控制的约束措施,更需要幼儿自律、自律的行为发展。幼儿制定的规则需要反复实践并执行、检查,逐步完善。规则制定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孩子,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幼儿对规则的执行有一个反复的过程,需要教师时时提醒,结合幼儿活动的特点,适时适度地运用常规策略,防止不良行为的产生,避免情绪对抗。当幼儿对规则有了切身的体验与感受后,就容易接受并能自觉遵守,最终达到规则的内化。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