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小学数学德育 >简论爱国赵蕃诗歌忧时伤国爱国情怀大纲

简论爱国赵蕃诗歌忧时伤国爱国情怀大纲

收藏本文 2024-03-04 点赞:6618 浏览:2157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赵蕃的一生经历了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五朝,无论是在积极进取的隆兴、乾道时期,还是在消沉保守的淳熙时期,日益严重的朝廷内外混战都影响到赵蕃的诗歌创作。上下求索,忆古忧今的精神寄托;大厉名节,铁骨诤诤的做人信条;理学道心,重义重情的高洁品格;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人性关怀,使赵蕃的诗歌透露出浓厚的忧时伤国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 赵蕃诗歌 忧时伤国 爱国情怀
南宋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中一直充满着抗战与投降、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而这种政治局势必然影响到士人的精神状态。赵蕃(11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43—1229年),字昌父,一作昌甫,号章泉,自号晏叟。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岁,谥文节。赵蕃是南宋诗坛上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五朝,其文学活动大致始于和集中在孝宗年间,有《章泉稿》五卷、《乾道稿》两卷和《淳熙稿》二十卷。乾道年间,因为没有战事的干扰及宋孝宗治国有方,所以南宋出现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这一时期赵蕃的创作唱和交游之作较多,诗风大多平淡简朴。赵蕃也曾怀揣兼善天下的美好愿望,最终还是选择辞官归隐。虽无意于官场,但是赵蕃对社会同样给予高度的关注,对高洁之士也表示出充分的欣赏。

一、上下求索,忆古忧今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载:“蕃之恬淡自守,人品本高,宜其诗之无俗韵也。”赵蕃为人正直,人格高尚,重情重义,心态豁达,心胸宽广。宋人论诗,取《雅》《颂》抑《风》《骚》,乃在于不满“风刺”、“忧思”之作,而以“吟咏情性,宣导王泽”为其旨归,大多是以“性情之偏”来批评屈原。然而,这并不影响赵蕃对屈原的崇敬。《端午(三首)》就流露出赵蕃的爱国情愫: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尔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赵蕃之所以哀悼屈原,和他自己的政治理想是分不开的。《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不但体现了他上下求索的精神,而且表明了他高洁的志向与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是屈原融进自己整个生命理想的杰作。赵蕃也曾怀美好的政治理想,却始终郁郁不得志,且屡次遭受打击,因而在《离骚》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赵蕃除了对《离骚》百读不厌外,还用笔宣泄心中的苦闷,抒发内心深处的感情,《次韵晁大舅祖子应》云:“离骚皎皎在湖湘,冀北茫茫失乘黄。徒手岂能探虎穴,敝车安得绕羊肠。外家文律况吾祖,有作岁时常一囊。天遣南来端有意,要须健笔写秋光。”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感慨和无奈,平缓的语气中有一丝淡淡的伤感,岁月流逝、年华易老,只有把这种情绪流于笔端,进行排遣。赵蕃对大自然春回人间的信息那么敏感、对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心存向往。他善于运用“香草美人”的意象寄托自己的高洁之志,如“暑气侵人抵病中,阙然求旧管城公。相逢共说山中月,有赠忽来天末风。君向《离骚》熟兰芷,我于《尔雅》昧鱼虫。纵令酒盏能频把,孰若诗筒得屡通”、“白头流落离骚国,香草虽多独嗜兰。犹恨芳时有衰歇,要须貌取四时看”、“太史南游上会稽,爱奇端欲助文辞。萧骚白发离骚国,不到巴陵终欠诗”、“问君家在离骚国,句里应含兰芷香。邂逅宜春须小住,要期倾倒锦为囊”。赵蕃此类诗歌既有一定的气势又不失其含蓄蕴藉,不似一般人对宋诗所持有的那种枯爆无味的印象。屈原上下求索的精神、高洁的志向、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以及融进自己整个生命的杰作写下《离骚》,在端午这天自投汨罗江的举动,都深深地震撼着赵蕃。

二、大厉名节,铁骨诤诤

宋孝宗之后的几任皇帝统治时间不长,朝廷内外较为混乱。赵蕃在《苦雨感叹而作》中说道:“不肯官岭海,颇畏瘴疠虞。谁知江西山尽处,亦有岚雾画若晡。五斗何所直,千金不保躯。司空城旦困刀笔,尺籍伍符愁钺鈇。吁嗟此贼蠭如,飞烟一炬斯无余。奈何徵兵动州闾,纷然亦复劳转输。戍栅如栉犹恐疎,江徼一朝成塞隅。”诗人对战争深深的忧虑,对国家兴衰关心、忧国忧家之情溢于言表。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文学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内敛的态势。时代社会的变迁、人生际遇的坎坷,使赵蕃对社会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其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赵蕃有一种“大厉名节,振作士风”的自觉意识。《呈刘子后赵行之司理舅二首》其一云:“南渡凄凉六十年,故家遗俗日萧然。不应门户端如此,政坐吾曹欠勉旃。斗食我今悲白发,束书今喜继青毡。乡来未识衡州士,闾里皆推有此贤。”宋人所言之“志”,已不仅是指“兼济之志”,有关政治抱负或教化讽谏,“独善之义”的归隐之趣,还指超越于出世和入世的一种道德实体、思想人格,也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忽忽江头往一旬,敢疏请谒恐烦人。肯敦宿昔论交旧,更辱殷勤枉句新。已向清澌看流水,更从高节抚霜筠。白醪煮饼留终日,吾舅于今惊座陈”、“紫霄峰上登高节,想见笑谈宾主间。我亦于今有遗恨,不随巾屦上南山”,从赵蕃的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人生哲理,看到一种坚贞不屈的道德情操,淡泊却不失温暖,悠远却倍感温情。这激励着人的品格志趣,而行诸歌咏自然就成为一种精神载体,体现出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能刚直不阿、铁骨诤诤,表现出正直忠义的节操。

三、理学道心,重义重情

赵蕃长期执著于道学,对朱熹钦佩之至,五十岁投于朱熹门下。《朱子文集》与赵蕃尺牍六首;赵蕃与朱子往还诗及他作之称述朱子者,二十馀首。朱子《答徐斯远书》有云:“昌父志操文词,皆非流辈所及。且欲其刊落枝叶,就日用间深察义理之本然,庶几有所据依以造实地,不但为骚人墨客而已。所以援引之者甚力。”朱熹对赵蕃的评价如此之高并非子虚乌有,空穴来风。淳熙八年(1181)正月,朱熹在南康军任上,因天气长久干旱,他制定了赈荒措施,被誉为大江南北荒政第一。赵蕃有感于其他官吏常常借赈灾之机,欺上瞒下,大发国难之财,连作《春雪》四首,颂扬朱熹: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