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小学生心理健康 >愉悦情绪调节对策实验

愉悦情绪调节对策实验

收藏本文 2024-04-01 点赞:5052 浏览:1851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情绪调节一般被认为是个体适应社会的关键的心理机制。但迄今为止,情绪调节的大部分探讨主要集中于消极情绪,对积极情绪调节的探讨则不足。在已有探讨的基础上,本探讨是在积极情绪环境下,采取主观报告法、生物反馈仪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不同的情绪调节对策对愉悦反应的影响。探讨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资料的综述部分。首先对情绪调节、情绪调节对策、积极情绪等相关定义、论述等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归纳和整理,着重对情绪调节对策和积极情绪的相关行为探讨、神经机制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然后,在第二部分对现有探讨的局限进行浅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探讨的论述、实践作用和探讨检测设。第三部分为实证探讨,主要包括两项探讨。探讨一采取实验室实验法,考察不同的情绪调节对策对愉悦的主观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的影响。实验a表情宣泄与表情抑制对愉悦情绪反应的影响,实验b认知上调与认知下调对愉悦情绪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表情宣泄增强了个体的主观感受,则相对减弱了个体的生理反应;表情抑制减弱了个体的主观感受,但却增强了其生理反应。认知上调增强了个体的主观感受,并相对增强了个体的生理反应,认知下调减弱了个体的主观感受,并相对减弱了其生理反应。相较于表情抑制,认知下调更有效地减弱了个体的愉悦情绪,相较于表情宣泄,认知上调更有效地增强了个体的主观感受。探讨二在前面探讨的基础上,采取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考察不同情绪调节对策下个体在被动观看情绪性图片时P1和LPP随时间变化出现的特点。探讨c愉悦表情宣泄与表情抑制的ERP探讨,探讨d愉悦认知上调与认知下调的ERP探讨。结果表明,启动不同的对策在早期视觉注意和知觉加工阶段就会对皮质电反应产生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早期视觉加工阶段,启动表情宣泄对策的个感受增加对情绪刺激的加工程度,体现为P1波幅的显著上调,启动表情抑制、自然调节愉悦和自然调节中性会减少顶区和枕区对刺激的加工程度,体现为P1波幅的显著下调;在认知重评条件下,被试在额区对刺激的加工程度最浅,在枕区最高。在后期更为高级的视觉加工阶段,启动表情宣泄和认知上调的个体一般会诱发更大的LPP波幅,表明在这两种对策下个体增加了对动机性关联的刺激方面的注意和知觉加工。按照调节作用的发生时间来看,表达抑制对策的加工可能更多地发生在顶区和枕区,个体在顶区和枕区的P1潜伏期要显著快于额区。认知重评对策的加工可能更多地发生在额区,个体在额区的P1潜伏期要显著快于顶区和枕区。晚正电位也首先体现在顶枕区域。第四部分在前三项探讨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其它的探讨结果,对愉悦的情绪调节进行了深入的浅析,主要探讨了愉悦情绪调节的主观体验、生理反应结果以及与愉悦情绪调节有关的脑区等不足,并对本探讨中有着的局限进行了反思和浅析,基于此提出了进一步探讨的设想。关键词:情绪调节论文情绪调节对策论文积极情绪论文事件相关电位论文生理反应论文

    致谢4-5

    摘要5-7

    ABSTRACT7-9

    目次9-11

    1 文献综述11-24

    1.1 引言11

    1.2 情绪调节的探讨概述11-13

    1.3 情绪调节对策: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13-16

    1.4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神经基础16-20

    1.5 积极情绪的概述20-24

    2 不足提出与探讨检测设24-28

    2.1 不足提出24-25

    2.2 探讨构思25-26

    2.3 探讨作用26-27

    2.4 探讨检测设27-28

    3 愉悦情绪调节对策的实验探讨28-59

    3.1 探讨一 愉悦情绪调节:主观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28-41

    3.1.1 引言28-29

    3.1.2 探讨a表情宣泄与表情抑制对愉悦情绪反应的影响29-35

    3.1.3 探讨b认知上调与认知下调对愉悦情绪反应的影响35-39

    3.1.4 讨论39-40

    3.1.5 结论40-41

    3.2 探讨二 愉悦情绪调节的ERP探讨41-59

    3.2.1 引言41-42

    3.2.2 探讨c愉悦表情宣泄与表情抑制的ERP探讨42-49

    3.2.3 探讨d愉悦认知上调与认知下调的ERP探讨49-56

    3.2.4 讨论56-58

    3.2.5 结论58-59

    4 总讨论59-62

    5 探讨结论62-63

    6 本探讨的革新、局限与未来探讨展望63-65

    6.1 本探讨的革新之处63-64

    6.2 本探讨的局限与未来探讨展望64-6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