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影响

收藏本文 2024-03-18 点赞:6482 浏览:2059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国家,封闭性的内陆环境、原始协作式的小农经济和被强化了的氏族血缘关系使得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习俗超乎稳定地在这片的土地上沉积,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封闭的封建大国才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具有先进思想的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开始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不惜艰苦奋斗,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但无论是从文化背景还是从时代特征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因属于两种不同文化体系而有着不可忽视的区别。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其中的许多元素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和目标相契合,也之所以因为它们的契合之处,所以才实现了二者的融合、实现了二者的共鸣。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契合融合
任何一种外来文化,想要介入本土文化都必然要有其介入的合理理由。尤其是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文化底蕴深厚,任何一种外来文化想介入其中,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新传人中国的外来文化首先会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排斥,只有在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与了解后,才具有了可接受的语境和氛围。作为西方文化的结晶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同样也需要有一个中国化的进程。中国人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用唯物主义历史观作指导,系统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udooo.com

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通过分析批判,剔除其封建性的腐朽糟粕,吸取其性、科学性的精华,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应该所具有的视野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是世界化和民族化相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国眼光和中国视野。要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简单化、线性化,就要看到这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各种外来思潮和中国传统思想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相互斗争而又相互吸取的过程;还要看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理想情操等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实际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之处

(一)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理想”的共鸣

“大同”社会的思想古已有之。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礼记·礼运》)。”孔子的大同思想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社会,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他们称之为“大同之世”。康有为也在其《大同书》中构思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在康有为的大同世界里,私有制已经被彻底地根除了,“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在农业方面,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写卖、兼并都不再存在,“举天下之田皆为公有,人无得私有而写卖之”。在工业方面,不再存在私人生产,从生产资料到劳动产品一律归公共支配。“大同世之工业,使天下之工必尽归公,凡百工大小之制造厂,铁道、轮船皆归公焉,不许有独人之私业也”。在商业方面,“不得有私产之商,举全地之商业,皆归公政府商部统之”。此外,其他如林业、渔业、牧业、矿业、金融,也都是公营;各种公共福利事业,育婴院、养老院和文教图书机构、学校等,都是实行公产、公营。在整个大同社会里,从生产到分配一切都是有计划的。在一个发达的、有序的生产和分配体制下,每个人的生产和消费的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社会财富得到最大效率的使用。人们只要开具一张订单,商店即会将你需要的东西送上门来,工商两部则及时根据全球的需要来组织生产。整个社会,“无重复之余货,无腐败之珍天物”。总之,到了“大同”社会,国家、家族、阶级(等级)、君主、贵族都不存在了。在“大同”社会里,人们过着美好的生活。孙中山更以“天 下为公”自勉,要求“国民之权利义务,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轻重厚薄,无有不均”。这些描述看似朴素、疏浅,然而,却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有诸多相似之处,即都是指向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贡献是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提出了人类的理想社会是最终消灭私有制,走向自由王国,实现共产主义,获得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这一观点与中国传统的“大同世界”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共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又一契合点。

(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哲学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在此之前,人类认识还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阶段,机械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结合的阶段。由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特别长,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传统也特别悠久而深厚。中国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形成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这种统一是自觉的,是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之上的,是经过了科学的概括和论证的;这种统一是内在的、有机的统一;这种统一贯彻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原理、每一个命题之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是科学的辩证法?综观中国哲学史,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悠久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统一的传统。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是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把它中国化的深层的契机。中华民族历来有着客观地观察和辩证地说明世界的传统。早在殷商之际,原始的阴阳、五行说就诞生了,包含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易经》一书中提出的“易有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重叠而为六十四卦,八卦又是由两个符号排列组合而成,并试图用对立性质的原理以及它们的排列组合(特定的数量关系)来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这就是以理论思维方式来把握世界,可以说已有相互辩证法的思想。《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它的思想精髓是“变”,是“以不变应万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事物的统一性和矛盾性、普遍性与特殊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相符合的。

源于:论文格式范例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