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 >隐喻在英语文学中运用

隐喻在英语文学中运用

收藏本文 2024-01-17 点赞:20439 浏览:9420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篇文章阐述了隐喻的具体内涵,详细分析了在英语文学中的隐喻所具有的功能和特点,并从中主要指出了隐喻的三大功能。这三个功能分别是丰富语言文学的表达功能、使英语文学的表达特征得到更好的把握、掌握认知的规律。
【关键词】隐喻;英语文学;运用

一、隐喻基本含义

“隐喻”从字面意思上来讲就是不明显的比喻,或者叫做“暗喻”;从它的功能上来说,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经历和理解另一种事物。隐喻不单纯是一个语言的问题,更是思维层面的重要问题;从结构上来说,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即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隐喻就是两域之间的潜在相似性和语义迁移的激活。
“明喻的简化形式是隐喻,将明喻缩减成一个词。这个词被放到一个不属于它的位置上,却好像就是它的位置。”隐喻分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隐喻是指有意识地以一种思想内容的名称替代为另一种思想内容,而广义的隐喻又叫根本隐喻或基本隐喻,它不仅仅是一种现象和修辞形式,更是语言的以及神话的概念得以表达的条件,是一种思维方式。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定义隐喻,说隐喻是将用于某一事物构成属于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这一转移可以是从种到属或者是从属到种,或根据类推的方式。部分学者这样对隐喻解读:“在日常的生活中,隐喻是到处存在的,他不仅仅存在于人们的语言表达中,而且也存在于行动和思维上。

二、隐喻的主要派别

1.夸美纽斯所提出的关于“种子”的隐喻。所谓“种子”隐喻第一次是在《大教学论》中进行提出的,其所喻指的是“神圣可教性”使其成为认知思想的重要基础。在《大教学论》中,其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种子”隐喻进行分析。首先,其指出人是一切造物中最完备、最崇高、最美好的。其次,其提出了德行、博学、虔信三者种子,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从而使人更加敬爱上帝、领悟生活,依据道德规律进行生存。
2.洛克提出的“白板说”隐喻。洛克对天赋观念持反对态度,其认为知识是后得的,而能力是天赋的。其将人心检测定为白板,在上面原是没有标记的,主要靠外在力量进行塑造和雕琢。然而后来,经验在上面有了印痕,形成一定知识和观念,这就是所谓的“白板说”。其认为知识是后得的、能力是天赋的,强调对后天学习加以重视。在他看来,多数儿童的天性像柔软的蜡烛或者是没有痕迹的白板,认知者能够进行任意的塑造和涂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人,他们或有用或无用,或好或坏,大部分都是其认知决定的”。
3.柏拉图提出的“洞穴中囚徒”的隐喻。柏拉图在隐喻运用中是娴熟的大师,其部分哲学思想和认知理念都是用隐喻进行表达的。在其《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三个隐喻来对理念论加以阐述,即线段之喻、太阳之喻、洞喻。所谓洞喻具有十分浓厚的哲学实现,其对认知本质以及受过认知人的本质进行了详细说明。
4.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隐喻。作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经验在先验观念的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能将隐晦的模糊观念进行理清,从而获取绝对的新知识。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两种教学方法:第一步是进行一定的讽刺。他和各种人进行谈话,讨论这些人感兴趣的问题。第二步就是所谓的产婆术。这一步的主要作用为,使得对方能够发现自己认识混乱性,并对原有认识加以否定,在此基础上,引导其进行正确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得到真理性认识,以形成科学概念。
三、隐喻在英语文学中的主要

源于:科技论文www.udooo.com

功能
1.使隐喻的研究内容得以丰富。语言学是一门以认知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而认知问题是关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人的成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外在的身体以及社会身份的变化,二是个体内在的人生阅历的积累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表述有许多种方式方法,要想从整体上人的变化发展,并形成文字表述,就更加难上加难。科学的方法目前仅对事实做出外在的观察,它不能描述一个人的内在的世界,不能对内在世界进行质的把握。
2.使语言学的本质更加透彻。隐喻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文主义特点和认知活动的文化意义。认知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难免要与一定的文化背景有关系。认知学者面对的是一个有意义的认知世界,不能完全属于科学世界的范围。认知隐喻要求个人对认知理念有正确的表达理解,这体现了厚实的文化意蕴及语言的生动感,可以弥补科学语言的不足。
3.有利于认知理念的研究反思。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对隐喻的认知的价值就在于对认知活动的精神性、文化性、内在性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和呈现。我们探究隐喻的意蕴,不只是为了达到对认知的某种领悟和理解,也是对一个精神世界的探究。
参考文献:
彭懿,白解红.通感认知新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
彭茂红.隐喻与认知[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刘宇红.臆喻研究的哲学视角[J].外国语,2005(3):47-5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