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 >新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结论

新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1-19 点赞:4568 浏览:1231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批评理论是现代英美文学批评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流派。新批评理论认为文学研究应该以作品为中心,其理论观点包括“文学本体论”、“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细读”模式等。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运用新批评理论的对策有:精选作品,适当细读;结合多种批评理论,提高分析能力;注重分析语境,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新批评理论;英美文学教学;运用
1002-0845(2012)07-0053-02
作者简介:李莉莉(1975-),女,黑龙江五常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研究。

一、新批评理论的主要观点

在新批评理论兴起之前,批评家们往往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认为外在环境对创作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有时也会侧重于分析作家情感和个性因素等内在环境的作用。新批评理论将批评的重点从作家转向作品,强调作品本身具有的审美效应。该理论认为作品是不受其他因素控制或支配而独立存在的,其本身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展示了一种特别的意义。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究这一

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udooo.com

意义,而这一意义是蕴涵在作品之中的客观内容,是读者都能够通过阅读作品获取的。
1.“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是新批评理论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本体论”原本是个哲学概念,研究的是事物的“存在”和“本质”。“文学本体论”探讨的是文学存在中的“本源”与“本质”,研究的是作品的结构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文学是一个独立的和独特的世界,文学作品一经产生便成为独立于作者和读者之外的一个客观实在,它不依赖于客观世界而存在。因此,研究者把文学作品称为‘本体’,并提出了‘文学本体论’的概念”[1]。在他们的观点中,文学作品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独立自足的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它们共同作用的产物就是作品的意义,而这一意义的产生依赖于作品本体。艾略特提出的“非个人化理论”为这一观点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艾略特论证了作家个人和传统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优秀的作家就得不断地放弃当前的自己,归附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并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2]31。他还认为,作家只有把自己的“个人情感”转变为“人类的普遍情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文学批评不应该关注作家,而应把重点放在对作品本身的研究上。兰色姆也指出,文学作品由构架和肌质两方面的内容构成,“诗歌是一种松散的逻辑构架,伴有局部不甚相干的肌质”[3]。他清楚而准确地阐释了文学本体论的观点,其中构架是作品的内容和逻辑结构,是能够用散文语言转述的部分,而个别细节是无法用散文语言复述的,这部分就是肌质,是作品的精华所在。“文学本体论”强调作品是独立的,是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存在物,文学批评要以作品为出发点,应把关注点放在作品的内容和结构上。

2. “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

阅读文学作品时会涉及到“作家—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新批评理论强调的是作品这一中间环节,以便将该环节从这一关系模式中剥离出来。新批评理论家维姆萨特认为,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存在着“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两种误区。前者是指“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相混淆,这是被哲学家称之为‘起源谬误’的一种特例,其始是从写诗的心理原因中推衍批评标准,其终则是传记式批评和相对主义”[4],即以作家的经验或创作意图为标准来阐释或评判作品,这既不是“适用的标准”,也不是“理想的标准”。作家一旦完成了作品,就不能再控制和支配它了,他与作品之间便脱离了关系。如果作家在作品中展示了创作意图,那么就没有必要脱离作品对其进行讨论了。维姆萨特还指出,“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也就是将诗是什么和它所产生的效果混为一谈……其始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衍出批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2]257。也就是说,在对作品的解读中不能加入读者的“感受谬误”,不能将读者的个人情感等同于作品的情感内容。读者的心理感受由其文化程度、其对作品的理解程度等因素来决定,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则是不变的,而且只有内在因素才能决定其内容。

3. “细读”模式

新批评理论认为,作品的内涵体现在语言和结构之中,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而准确的分析。“细读”模式要求阅读者要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并对每一个词的含义进行注解,以便从中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程度不等的意象等。只有经过这样的细致分析, 才能看出一部作品的总体状况, 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4]。读者要仔细推敲词语、句子、意象和形式结构,探求其中所暗含的意思、相关联想和言外之意等,在互相限定和制约的语境中明确其真正的含义。“细读”模式强调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要对作品进行精细入微的分析,特别要关注典故、意象和拟声效果等文学要素之间的密切关系[5]。对作品意义的挖掘应该以客观的论据为基础,因而需要充分地解读作品中所暗含的创作技巧,这样才能反映出作品中所包含的有机结构和意义。

二、新批评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启示

1. 关注作品本身

在英美语言学教学中,教师常常先讲解作家简介、代表作品、故事梗概、创作背景及手法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大致了解和掌握有关作家和作品的基本情况。但如果教师过分关注作家的创作意图和背景,而忽视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就可能影响到其对作品艺术的分析,而以作家的意图为主去理解作品,犯了“意图谬误”的错误。同时,作为读者的教师,可能会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在作品之上,进入“感受谬误”的误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阅读是一种具有深厚情感意象的个体行为,每个人对同一部作品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感受,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寻求对作品的理解和启示,让他们在现实的情景中感受作品的影响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对人类经历和情感的普遍反映,其所具有的价值经久不衰,因而人们世世代代都在阅读这些作品。学生阅读时要深入其中,摆脱一切外在因素的约束,这样才能从不同层面解析作品的内涵。这种解析既包括语言方面的,也包括思想方面的。英美文学教学应该以作品为中心,在实践中认识和了解其中的审美内涵。

2. 注重细节描写

著名的作家纳博科夫也是一名文学教师,他在教学中强调对作品的细读,要求学生要关注那些不平凡的细节。相对整体而言,细节的刻画更为生动,而细节组合在一起也就构成了整体。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细读文学作品是他们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细读能力的培养。文学阅读应该注重细节,这些描写可以起到启迪学生心灵、影响学生审美感受的作用。关注作品中词语和句子的用法,仔细思考和体味词句的字面意思及其内涵的深层意蕴;观照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品的整体构成,通过分析找出各部分之间的关联,读出其深层含义。通过细读我们会发现,词汇、意象或情境等细节会重复出现,需要特别注意这些地方。作家可能是有意地也有可能是无意地设置了这些现象,但是当这种重复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时,就能诠释出一定的问题。

3. 强调人文关怀

对作品的关注不应仅包括解读语言、结构、修辞等文体因素,也不应局限于挖掘这些因素之间的关联,还要在掌握细节的基础上,关注作品产生的语境,以便领悟其所暗含的人文意蕴。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可以增强学生与文学世界之间的联系。文学作品是以艺术的形式将人生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其中暗含着对社会和生活经历的深刻思考,而作品中的经验可以指导学生反观现实的生活状况。文学作品体现了一定时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是一种精神文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的真实体现,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理性思考。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有利于他们深入了解人的本质,深刻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能生受到启示,陶冶性情,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新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1. 精选作品,适当细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选择意蕴丰富、有广阔的解读和讨论的空间的作品。在选择作品时,不能仅以教材为主。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教材中所要普及的知识应该是课前准备或课后复习时使用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是讲解或重复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在学生对常识类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此应选择学术界关注的、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的作品。作品的内容应该包括诗歌、戏剧、小说等。诗歌和短篇小说简短精悍, 是作家语言精粹和时代主题的最佳体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随堂赏析。例如,在解读海明威的作品时,可以选择《白象似的群山》这类的短篇小说,其篇幅不长,语言也不难懂。上课时,可以对全篇进行赏析,对每个句子进行分析,细到对词语和意象的使用等,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作品独特的文体风格和所表现的时代主题。另外,对长篇小说的讲解和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类作品可以使学生沉浸其中,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还能使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结合多种批评理论,提高分析能力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新批评理论,还可以增强学生鉴赏和认知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如果能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融入文学批评理论的成果,针对不同作品采用相应的批评理论进行分析,就能够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极大地开阔他们的研究视野。如在解读乔治·艾略特、布朗特姐妹等女性作家的作品时,教师可以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关注作家对女性人物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描写,对这些细节的考察有助于学生体会叙事中内在的男权文化特征。而在分析美国犹太作家的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家对犹太文化要素的使用。他们的作品往往借助犹太历史和文化中的象征、隐喻和暗示等语义功能,表现出特定的犹太性与世界性。在分析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作家的创作美学和社会诉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要在课前准备相关的资料,教师应通过讨论等形式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和论证,在短时间内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思维训练活动,能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和思考作品,形成敏捷、灵活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独到的见解。

3.注重分析语境,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新批评理论最受人们质疑的一点就在于它将作品看作是独立自主的存在物,将作品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分裂开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运用这一批评理论的同时,要对它的局限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在分析作品之前,教师应该先简要介绍作品产生的过程,具体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作家的生存经历、价值取向、艺术立场、情感状态,作品的构思、写作过程等。通过明确的传记梳理,可以使学生对作家及其作品形成形象而生动的认识。在作品赏析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总结,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分析作品体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社会立场;学生可以把文学史知识和作品的意义联系起来,认识到这种意义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从而加深

源于:论文范文格式www.udooo.com

对作品的理解。这就意味着教师备课时,需要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并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学先.燕卜荪早期诗学与新批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0.
[2]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31.
[3]兰色姆.新批评[M].王腊宝,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92.
[4]吴贤义. 文本细读与外国文学教学改革[J]. 教育探索,2007(7).
[5]Murfin,Ross C., Ray, S. M.. The Bedford Glossary of Critical and Literary Terms [M]. Boston Bedford/St. Martins, 2003: 61.
〔责任编辑:张华〕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