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养成教育 >试议撬动实验是撬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革新核按钮站

试议撬动实验是撬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革新核按钮站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20095 浏览:8532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我们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对物理感兴趣,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们的物理课堂才能高效。否则,不管我们教师一个人多么卖力气讲,讲得多么精彩,以至于

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udooo.com

把所有的典型题一个不落的讲解,甚至刚刚讲过的原题就考试,学生也不会做。可见,过去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了。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再结合我们物理学科得天独厚的特点——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实验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激趣导学,力求做到课伊始,趣味已生;课进行,趣味正浓;课结束,趣味犹存。
比如在引入新课时,我们常设计一些富有神奇和魔术色彩的小实验。例如在讲《大气压强》这节课时,我先介绍了一则神话故事:《天方夜谭》中有一个魔瓶故事,瓶盖一打开,就会有魔鬼从瓶中跑出来。然后告诉学生,讲台上也有一个魔瓶,哪位同学敢把这个瓶子的瓶盖打开?(但千万注意发生异常情况时就迅速把瓶盖盖上)。这时一个同学带着疑问而又很害怕的样子走上讲台要将瓶盖掀开。此时此刻发现全班所有同学都全神贯注地看着这位同学掀开瓶盖,结果这位同学掀开瓶盖的瞬间并没有发现魔鬼从瓶口跑出来,却发现瓶底有水往。这位同学立即把瓶盖子盖上,水也不流了。这时学生发现这个瓶子底有几个小的针孔。“那么同样的一瓶水为什么盖上盖子后就不能向水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课题—大气压强”。接下来我又利用魔术表演中分散人们注意力的办法,迅速更换瓶盖又把这个矿泉水瓶变成“听话的矿泉水瓶”,这样层层激趣,以趣导学,何愁效率不高呢?
现在我们已经把利用生活物品做实验引入到复习课中,对提高课堂效率也有很好的作用。过去在学完一章内容后,总结和巩固这一章知识点时,常常是教师一个人用干巴巴的语言科学系统地把知识点罗列起来写到黑板上,学生在下面记在笔记本上,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当然大部分学生只记笔记而记不到头脑中,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了,课堂效率很低。根据美国教育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在做实验中学和实际演练的效率很高,可达到70%以上。所以现在我们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把一些随手生活物品用来做实验引入到复习课中,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在复习液体压强的4个特点时,有些知识尽管教师反复强调,可学生就是记不住。我们巧妙的利用了一个矿泉水瓶,一盆水和海绵等生活物品组织学生做实验,让学生在做实验中进行基础知识梳理和巩固。就是这些小实验将所学知识穿成了线,比用语言表达和反复强调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正是以这些实验为支点撬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原来不愿学习的变得愿意学习了,难度大的变得简单了。使我们物理学科无论是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都不再沉闷和枯燥。有这样一句话:“资源放错了位置就是垃圾,垃圾放对了位置就是资源”,只要我们动一下心思把生活中的所谓“垃圾”引入到物理课堂中来,这些“垃圾”一定会变成丰富的课程资源。
虽然我们设计的一节节课已结束,可学生的兴趣尤存。促使学生回家之后利用随手可得的生活物品继续进行研究和探讨。比如:①我在讲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没有把它当重点讲解,也没有做实验,可学生在家里利用旧电器上二极管做实验真正弄明白了二极管的单调导电性。②更让我难忘的是学生为了弄清楚摩托车上的消声器的原理,到摩托车修理店写了一个废旧消声器,拆开后看到内部的构造从而懂得了原理,摩托车消声器以前我从来也没有见过,我感谢我的学生使我增长了知识,我想这就是教学相长吧。③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学生在课上用矿泉水瓶探究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时回家反复琢磨,第二天一名学生告诉我能用另一种方法也可以证明这一问题。这是一种逆向思维而且很有创新。我想这就是放手后学生给我的惊喜吧!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发生,举不胜举。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通过实验找到学生兴趣点,提高课堂效率,使高校课堂不再是不可触摸的高压线。所以我们一旦用实验按动了高效课堂的核按钮,将会产生无法控制的链式反应。首先学生动手能力更强了;其次学生在做实验中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由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使学生由原来的能学会了变得我会学了,由会学变得主动学了,也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奠定了基础。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说不定,我们的学生可能会成为未来的发明家和科学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