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饮食文化 >谈谈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新主义文化思想述评

谈谈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新主义文化思想述评

收藏本文 2024-02-10 点赞:17026 浏览:7238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的新主义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也诞生了一大批很有影响的学者。对这些研究成果做一个系统梳理,可以归纳概括出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以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从横向的角度概括已取得成果的特点;揭示研究学者们研究新主义思想所经历的阶段,以及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已有成果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理由,包括新主义的形成、理论体系、特征、作用和局限性等仍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关键词:;新主义文化思想;改革开放;研究述评
1004-1494(2013)06-0020-05

一、研究成果的宏观分析

第一,从专著角度分析。一方面虽然有很多学者对的文化思想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也出版了很多关于文化思想的著作。但是,很少有学者就的新主义文化思想进行专门的论述,并出版专著。另一方面由于的新主义文化思想是其整个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这些著作中,学者们不仅绕不开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而且还把新主义文化思想看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吕明军所著的《冲突与融合》一书。该书分不同时期对的文化观进行了研究,共分为早期文化观、新主义文化观、社会主义文化观、晚年文化观。
第二,从期刊上的文章分析。就学者们所发表的文章来看,和专著有所不同,学者们除了一般研究的文化思想之外,还专门针对新主义时期的文化思想展开研究。比如,曾宪林、张艳国发表的《试论新主义文化》(《党史研究》,1991年第5期);侯且岸的《新主义文化思想论析》(《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杜君、王金艳合写的《论新主义文化的特征及作用》(《理论学刊》,2010年第1期)等。
通过上面的横向分析,可以看到,研究新主义时期的文化思想的文献,离不开对整个文化思想研究的文献分析。

二、研究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对新主义文化思想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年至1986年。这一时期属于研究文化思想的起步阶段。所以,对新主义时期文化思想研究也处在起步阶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理由的决议》,这一决议对思想做出了正确的评价,坚持把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把思想分成了六个大的部分,其中就包含“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这为研究思想奠定了基础。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者对的文化思想展开了研究,也发表了一些颇有学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新主义文化思想述评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性的文章,但有代表性的、有很大影响力的文章不多。
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4年。这一阶段属于研究文化思想的阶段,出现了很多有造诣的学者,由此也带来了一大批学术性很强的专著和文章。其中有代表性学者主要有汪澍白、黎永泰、毕剑横、范贤超、陈晋、戴知贤、曾宪林、张艳国、彭大成等。主要著作有汪澍白的《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黎永泰的《中西文化与早期思想》,吕明军的《冲突与融合——的文化观》,丁振海的《文化思想》,陈晋的《的文化性格》,等等。有代表性的文章主要有汪澍白的《中西文化观的演变》,王小英的《试析新主义文化的性质》和《试论关于新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等。
第三阶段:1995年至2001年。这一阶段属于研究的低潮阶段,学术成果非常少。比较有代表性著作是陈晋的《与文艺传统》,有代表性的学术文章有马庚存的《现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航标——论新主义文化观》、张艳国的《再论新主义文化观》等。此外,有的学者从纵向的角度,开始探讨的文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探讨了的文化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关系。
第四个阶段:2002年至今。总体上讲,这一阶段属于平稳发展期。主要代表著作有朱瑛、李运祥合著的《文化思想探析》,刘辉的《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新主义文化思想再研究》等。也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比如沙健孙的《论新主义文化》,侯且岸的《新主义文化思想论析》,魏天祥的《的文化抉择》,等等。这个阶段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非常重视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尤其是从2007年开始,相当多的学者开始重点研究的文化思想(包括新主义时期的文化思想)对当代文化建设的作用,诞生了一大批学术成果。比如孙宏健的《文化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当代启迪》,郭建宁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冯虞章的《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等等。

三、研究的重点及热点理由分析

(一)关于对文化战略定位的研究

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在《新主义论》中提到的文化是狭义作用上的文化,是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一个领域。比如,周红、沙健孙、马庚存等很多学者都持这种观点。沙健孙指出:“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我们这里所论述的,是狭义的文化,即作为意识形态(观念形态)的文化。”[1]冯虞章强调:“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主要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畴。”[2]马庚存认为,“从唯物论的立场出发,给文化下了一个不凡的定义,他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里所指的‘文化’一般是指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3]

(二)关于新主义文化思想形成的研究

学者主要是从形成的渊源、过程、成熟的标志等角度进行探究的。
第一,关于形成的渊源。对于这一理由,学者们主要是从理论渊源和实践渊源的角度分析的。比如,郭代习提出了新文化思想的四个理论渊源,即“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总结是新文化思想的历史渊源;对新文化运动中西牵和、新旧杂揉思想的承继是新文化思想的外在渊源;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西文化进行辩证分析是新文化思想的内在理论根源;新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是新文化思想的现实根源。”[4]
第二,关于形成的过程。由于学者们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对新主义文化思想形成的过程有不同的观点。马庚存认为,的新主义文化观产生于五四运动之后。具体时间应该是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是新主义文化观的产生时期。30年代后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建设及对敌斗争结合起来,全面深刻系统地论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主义革命理论,新主义文化理论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新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等著作,集中表达了新主义文化观[3]。张德旺指出,“新主义文化观是以为主要代表的党内外理论家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18年底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到1926年前后,是新主义文化观的始基阶段;从1927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文艺界‘两个口号’论争前后,是新主义文化观的初步形成阶段;从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到40年代初是新主义文化观的系统完成阶段。”[5]
第三,关于成熟的标志。在这个理由上,目前大多数学者基本上是一致的,认为这一时期他的文化思想形成于1940年,以《新主义论》的发表为标志。比如,曾宪林、吕明军、张艳国、郭学旺等人认为,的新主义文化思想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间历经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以1940年《新主义论》发表为其形成的标志。这样一种观点,得到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三)关于新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的研究

陈红太、卢继元和南东风合编的《思想与实践》一书认为,新主义文化思想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十项内容:文化的定义、特征、范畴;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新主义文化与旧主义文化的本质区别;新主义文化纲领的内涵和作用;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内容、形式、发展方向、根本目标;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及鲁迅精神的作用;革命文化在统一战线中的重要作用;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理由;革命文化和文艺为工农兵怎么写作理由;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和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批判吸收理由。马庚存认为,新主义文化观有着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新主义文化思想述评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富的内容,主要包括:强调文化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新主义的文化纲领;应加强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展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走向等四个方面的内容[3]。吕明军在《冲突与融合——的文化观》一书中指出,新主义文化观包括中国关于新主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论述;关于新主义文化的历史特点;新主义文化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发展方向和方针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新主义文化思想所包含内容,理论成果颇多,对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新主义文化思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关于新主义文化思想特征的研究

目前,学者们对新主义文化特征的研究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在《新主义论》中所提的新主义文化的纲领,应该是三个特征,还是四个特征;二是把新主义文化思想作为一个客观的整体,从多角度论证了新主义文化思想的特征。
1. 关于“三特征”和“四特征”的争论。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大众化”和“化”是否一致,而对于“民族化”和“科学化”没有什么争议,基本上保持一致。
首先,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学者坚持“三特征”说。罗洛在《思想研究大系——文化卷》一书中,坚持了“三特征”说。在这本书中,他没有区分“大众化”和“化”。丁振海的《文化思想》和戴知贤的《文化思想研究》也都坚持了“三特征”说。陆益军在《论的新主义文化观》一文中,也坚持了“三特征”说。他认为,所阐述的“大众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大众的”即大众化;二是“的”即化。由此看来,他用“大众化”来概括了“化”。所以,整体上还是坚持了“三特征”说。
其次,关于“四特征”说,也有不少学者展开了论证。刘辉在《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新主义文化思想再研究》一书中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应该是四个方面的特征,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他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大众的和的等同起来,不能以大众化包括化。而恰恰相反,‘大众化’只是‘化’的一个深层的具体要求和体现,是对一般‘化’内涵的一种补充。”[6]郭建宁在《关于新主义文化观的几个理由》一文中也认为,这一时期的的文化思想应该有四个特征,虽然当时只提了三个特征,但是在1952年出版《选集》第二卷时,对《新主义论》也做了一些修改,其中一处修改就是把原来“这种新主义文化是大众的”,修改为“这种新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的”。他认为正是由于的修改,才说明大众的和的并不是完全等同,否则,修改就没有任何的作用。除此之外,他还引用了龚育之的论证来证明“四特征”比“三特征”更合适。
2. 关于第二个层面,也有不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论证。比如,张艳国在《再论新主义文化观》一文中认为是中国人关于新主义文化观在理论探索上的集大成者。如果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新主义文化观具有时代性、革命性和战斗性、策略性和政策性等特征。杜君,王金艳在《论新主义文化的特征及作用》一文中指出,新主义文化的突出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二是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三是具有科学性特征;四是具有阶级性与大众性特征。闫锋在《浅论新主义文化的特质》一文中指出,新主义文化的特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主义文化是新式的资产阶级主义文化;二是新主义文化内部呈现出多元性;三是新主义文化具有向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过渡性。

(五)关于新主义文化思想作用的研究

目前,学者对新主义文化的作用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即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包括:从思想整体的角度分析,认为的新主义文化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思想;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所建构的新主义文化为当时的中国找到了发展文化的正确道路;从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的角度分析,认为关于文化的定位、性质、作用、发展规律、发展方针等等,都对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实践价值主要包括:从对新主义革命的角度分析,认为新主义文化对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角度分析,认为新主义文化对当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凌厚锋指出,新主义文化观的形成使中国文化实现第一次转型,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实现了古今中西文化的成功整合,确立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新文化的主导地位;纠正了五四时期形而上学的片面性,确立了唯物辩证的思想策略;批判了几千年来封建帝王将相占据文化舞台的局面,确立了人民群众在文化领域的主体地位;鞭挞了半殖民地带来的奴颜媚骨,唤醒积压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民族意识和创造精神[7]。

(六)关于新主义文化思想局限性的研究

目前,从宏观上分析,对新主义文化思想局限性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不仅研究的学者比较少,而且理论成果也不多见。在已经取得的成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杜艳华的观点,他指出:“新主义文化除了具有承传性的一面外,又有明显的局限性和必须扬弃的一面。我们必须承认新主义文化本身具有双重性,它实质是一种进步性与局限性同在的文化形态。如果只阐述其正面,而不分析其另一面,是十分有害的。”[8]他还具体指出了新主义文化局限性的具体表现:首先,新主义文化建设模式本身与新主义文化理论并未达成默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主义文化理论的实现,所以新主义文化必定带有先天不足的特点。其次,新主义文化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以至于完全成了意识形态的文化,这种做法必定违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文化毕竟有其独立性,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再次,大众性与性不是等同的,把新主义文化为大多数人怎么写作完全当成文化性看待,是一种误区。最后,新主义文化没有成功实现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没有实现自身的扬弃。

四、研究目前状况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笔者认为,目前,对新主义文化思想的研究已经比较透彻了,但是,还存有一些不足之处。以在《新主义论》中提到的文化统一战线为例。认为,新主义文化统一战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他看来,这条文化统一战线从五四运动以来,共分为四个时期,即“第一个时期是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一的两年,第二个时期是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七年的六年,第三个时期是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七年的十年,第四个时期是一九三七年到现在的三年。”[9]笔者以为,虽然把文化战线分成四个时期,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新主义文化统一战线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这四个时期。这是因为,在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坚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从而导致国共合作破裂,最终又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我们党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在三年解放战争时期,革命阶级的力量是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因此,文化战线也相应作出变化。所以,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战线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时期,或者说是第五个时期。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坚持了讨论文化的基本观点,即一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由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一定观念形态的文化反映并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而之所以说是四个,这主要是因为《新主义论》发表在1940年1月,此时距离抗日战争胜利还有四年多的时间。所以,不能把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战线归纳进来。从宏观角度分析,的新主义文化的整体内容究竟包括哪些,以及这些内容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比如对文化的定位、文化统一战线、文化纲领、文化主体以及古今中外的文化等等,这些内容在的新主义文化思想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又是什么,都值得去进一步探讨。
从未来研究角度来看,笔者觉得对新主义文化的研究可能更加侧重于它的现代价值,即把的新主义文化思想和现实情况相结合。自1995年以来,学者的研究越来越侧重于从实际价值的角度进行研究,尤其是从2000年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沙健孙.论新主义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2-61.
[2]冯虞章.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5):5-13.
[3]马庚存.现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航标论——论新主义文化观[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0-63.
[4]郭代习.文化思想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0(4):119-121.
[5]张德旺.新主义文化观形成过程探析[J].学习与探索,1994(6):83-87.
[6]刘 辉.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新主义文化思想再研究[M].北京:党史出版社,2008:200.
[7]凌厚峰.论文化观与中国文化转型——兼论文化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创新[J].东南学术,2006(6):4-7.
[8]杜艳华.从新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新主义文化的历史局限性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3.
[9].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9.
Domestic Research Review on Mao Zedong’s New Democratic Culture Thought since
Opening up and Reform
Sun Hongl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Since opening up and reform, domestic scholars did deep research on Mao Zedong's new democratic culture thought, achieved fruitful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but also a large number of influential scholars. The achievemtets of these studies could summarize scholars,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further research fi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新主义文化思想述评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elds. From the horizontal persp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hievements, and reveal the stages of doing reseaches on Mao Zedong's new democratic culture thought and the features of each stage, as well as the main and hot issues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clnde of Mao Zedong's new democracy, theoretical system, the role and limitations.
Keywords: Mao Zedong, new democratic culture thought, opening up and reform, research review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