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中国经济 >试述人际交往“90”后人际交往理由实证

试述人际交往“90”后人际交往理由实证

收藏本文 2024-01-24 点赞:4741 浏览:1277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人际交往技能是一个人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90”后大学生展示出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烈、喜欢用网络进行交流等特点。本文以常州某重点高校为例,对“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进行调查,总结分析了“90”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并从家庭、学校和个人角度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实证研究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沟

摘自:毕业论文标准格式www.udooo.com

通和交流。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保证。大学生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存在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而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活的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获得友谊和理解,心理正常发展、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如今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走进了校园,他们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他们在人际交往上也有各种新问题。本文以常州某高校的“90”后大学生为例,对“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进行剖析。

一、实证调研

为了了解“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本课题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常州市某高校的大一和大二年级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大一大二各120份,回收有效问卷232份。接着对各个年级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调查,采访其舍友、同学、老师和辅导员,分析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90”后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比较严重。比如当自己情绪不好时,有61.6%的同学会偶尔会把它带到宿舍去。36.2%的同学会经常把情绪带到宿舍。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学校或班级活动的态度时,73.3%的同学是选择性参加,只有2

7.7%的同学是积极参加或配合。大多数同学只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集体活动。

通过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被调查的同学与同学发生生争执的主要原因缺乏团队合作48.3%,缺乏信任22.8%,自私不顾及他人感受2

1.6%,生活习惯7.6%。

解决矛盾的途径中找朋友倾诉帮忙52.6%,和对方说清楚34.5%,19.8%的人向老师辅导员求助,不予理睬16.4%。从他们应对问题的方式上,可以看出在“90”后大学生的心中同伴的重要作用。面对问题的应对方式是个体摆脱精神紧张的自我心理适应和心理支持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压力的后果和严重性[2—4]。
通过调查还发现与大二同学相比,大一新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更多。新生刚进校主要的人际交往问题表现在与宿舍舍友相处和对待集体活动上。此外在中学阶段住过校的同学人际交往方面问题更少些。在有过住校经历的同学(占56%)中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只有6.9%,而没有住校经历的同学(占44%)中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有1

4.7%。

调研表明:“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集体主义意识淡薄。与以往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更加现实,更加物质化。他们处理问题的主要方式还是倾向于同学而不是老师、家长。他们都想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在具体交往上存在各种各样问题。

二、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原因:大部分家长都重视孩子的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孩子与同学朋友正常交往。但仍有少数家长对其孩子人际交往进行管制,尤其限制其与异往,甚至一些家长给孩子灌输一些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人际交往方式[5]。
学校原因:大学的师生关系与中学时代有很大不同。大学老师不再整天叮嘱,督促学生。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去自学。如果学生不主动和老师沟通,那么同学和老师的见面机会主要在课堂上。自主性不强的学生就和老师关系疏忽,感觉缺乏老师关心,就更走向自闭,不愿与老师交流。大学的课程实行选课制,每个人选课的不同会导致大家在一起学习接触的机会减少,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因此变淡。大学教育中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尽管有很多大学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很少积极主动去为同学进行团体辅导。
社会原因:“90”后一代是一群伴随互联网普及的一代,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对互联网的使用更加频繁。许多大学生甚至沉迷网络。伴随着智能手机、微博等电子技术和通讯媒介的发展,很多“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用通讯网络进行虚拟交往,与现实世界接触减少。现在的媒体经常传播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过于物质化、拜金主义。导致“90”后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容易理想化,产生交往问题。
个人主观原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人格缺陷。现在的“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本次调查中独生子女占96.1%),他们追求个性,喜欢特立独行。一些人在生活中只顾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不顾及其他。过于自卑或嫉妒心理都会导致人际关系问题。那些自卑,但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受到挫折后可能会更加自闭,不去参加集体活动或竞争性很强的活动。嫉妒心很强的人遇到别人某方面比自己某方面更好,可能由嫉妒转为对别人的恨意[6],此外还有缺乏信任的态度也会导致矛盾的发生。由于在家中受到优待,当遇到矛盾冲突时,不愿让步,缺乏包容的胸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容易使事态恶化,交际关系变得更加糟糕。

三、对策与建议

(1)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启蒙教育,对人影响深远。家庭结构、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都会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影响[7]。此外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观念。所以家长应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与同学、朋友正常交往,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单凭家长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家长应和学校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特别是有些学生跨省读大学,家长和学校沟通不方便。可以考虑让家长每学期和辅导员通一次电话或信件进行定期交流。
(2)学校教育方面
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并且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为同学怎么写作,但总体效果一般。在一些高校,对大多数同学而言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必修课,其他人际交往相关课程只在学校公共选修课里才有。高校可以开设更多有关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并纳为必修课。通过讲授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来引导同学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问题。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方面团体性辅导。以河海大学为例,该校在每届大一新生到校生活几周后,会集体进行心理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单独沟通,并且持续跟踪怎么写作。此外该校每个班级均设有心理委员,负责观察同学的心理动向,及时与辅导员沟通反映。学校还定期举行相关的心理讲座,请相关专家来给大学生进行群体性的心理辅导,更加积极主动为同学怎么写作。
举办相关活动,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创造条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很大比例是通过参加活动来进行的。学校应该开展更多活动,鼓励同学尤其是不善交际的同学参加,在实践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彼此了解,加深友谊。另外学校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在社会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学校的辅导员和老师应该多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传授相关人际交往技巧。虽然现在的大学辅导员很多都带好几百人,但也要尽量关注到每个学生,平时多和同学沟通交流。“90”后大学生现在网上交流更

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加频繁,例如在人人网等社交网站。本次调查发现,有的高校的辅导员就在学生经常上的人人网站上发布状态,公布重要文件信息,与同学加为好友,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向。这种创新的做法使得辅导员、老师与同学的距离大大拉近。同学也愿意和辅导员、老师倾诉交流。
(3)个人方面
增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与人交往首先要真诚。真诚是相互的,只有对别人打开心扉,别人才会对你敞开胸怀。遇事应学会换位思考,互相体谅对待身边的同学、朋友应有基本的信任。信任也是相互的。只有彼此相互信任,才能和谐相处。大学生要学会倾听。倾听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和欣赏,无形中就会增强对方的自尊心,加深彼此感情。大学同学是人生难得的朋友,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好好珍惜。
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们应全面看待他人,不要以貌取人。大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我们应多和不同的人交往,(下转第133页)(上接第78页)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一个锻炼交往能力,结交朋友的好途径。多参加集体活动能增进彼此了解,展示自己的特长和魅力。多和热情开朗的人交往,能使自己变得热情开朗。
大学生要正确对待网络。网络可以作为我们与外界联系的工具,但不能替代现实交往。大学生要懂得辨析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不要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能自拔。多参加现实的活动,多与身边的朋友进行实际交流。
参考文献:
佐斌.大学生心理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Folkman S,Lazarus RS.Coping as mediator of emotion.J Pers Soc Psyehol,1988,54:466—475.
[3]Cassidy L,Meadows J,Catalan J,et a1.Are reposed stress and coping style associated with frequent recurrence of genital herpes? Genitourin Med,1997,73:263—266.
[4]侯守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调试[J].高教高职研究,2011(28):218—219.
[5]王志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0(5):271—272.
[6]王汉荣.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J].经济师,2005(2).
[7]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里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2):126—127.
注:本文是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学生科技基金项目。
本文指导老师:赵晓春。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