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中国新闻事业 >新闻报道论新闻报道主题发掘思想作用结论

新闻报道论新闻报道主题发掘思想作用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24404 浏览:10877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条新闻,有没有新闻价值,不仅仅在于新闻事实的大与小,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思想意义,在于记者在报道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思想如何,在于新闻的指导意义和舆论导向作用如何。所以,主题是新闻的灵魂。发掘出选题的思想意义,是记者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深入开掘过程。在依据新闻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提炼主题方面,笔者提出从九个“着眼”发掘主题的思想意义,与新闻同行们共勉。
着眼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发掘主题
要选择那些具有决策性、方向性和对全局有一定影响、有一定政策思想高度的主题。比如《寄去一张贺年卡吹来一阵廉政风睢县教育干部过年先过廉政关》的消息,在商丘人民广播电台《商丘新闻》节目中播出后,引起了全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商丘市委、市纪委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各县(市、区)纷纷效仿睢县“寄去一张贺年卡” 的做法,过一个廉洁自律的“年关”。这个新闻素材的“重要性” 就被开掘出来了,新闻也就有了指导性。
由此可见,能不能挖掘出选题的重要性,取决于记者的思想水平,取决于记者的立场,同时也取决于记者敢不敢在重大题材的“响鼓”上下重槌,从而敲出时代的强音。这既是笔者个人的“经验之谈”,也是许多优秀记者成功实践的经验总结。
着眼新闻事实的新鲜性发掘主题
一个题材能不能构成新闻,关键在于这个题材新不新,或新问题、或新事物、或新观念、或新习惯。如2008年春天,我们采写的《梨花依旧笑春风》的报道,表现的就是在深入采访、深入开掘中发现的关于宁陵县发展万亩酥梨特色产业的新问题。该县每年都举行梨花节会,但是那年的梨花节会上展示的却是传统“谢花酥梨” 之外的诸多成熟后具有色鲜、个大、酥脆、易储等特点的优良品种。正所谓:新闻全靠一个“新” 字,记者要善于从“年年岁岁花相似” 中找出“岁岁年年花不同” 的新东西,紧紧围绕创“新”开掘主题,你就不会放“马后炮”, 而且会从“平常事” 中写出“不寻常” 的好新闻。
着眼新闻事实的普遍性发掘主题
新闻的指导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我们衡量一个选题有没有新闻价值,必须从全局出发,看它有没有普遍意义。如我们采写的《古镇一条街几家不养爹》这条新闻,说的是宁陵县千年古驿站阳驿集镇上6对因儿女不孝搬到村头居住的老人,经过党和政府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其儿女们向爹娘真诚致歉,并热情地将他们从地头茅屋接回家安度晚年的事儿。当时我们在该县采访中无意听村民们说出了这条线索,就马上去阳驿乡采访这条新闻。笔者对这个事件之所以感兴趣,就是因为这个事件具有普遍性。老百姓说:“村头有间房,不是爹来就是娘。”这种发生在广大农村的“多子不多福”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笔者一听说这个线索,就立即前去采访并以最快的速度播发报道,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 德之目的。
着眼新闻事实的尖锐性发掘主题
记者在新闻选题中要敢于揭露矛盾,敢于尖锐地触及热点、焦点问题,使新闻选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风雨之后过汤庄》的报道,我们就抓了一个受灾严重的涝灾村无人帮扶麦播的典型。2003年秋,笔者驱车下乡采访麦播进度,车过睢县城南5公里处汤庄地段,只见公路两旁风雨之后一片汪洋,地里除少数蹚水抢收秋作物的村民外,未见前来组织排水救灾抢种小麦的乡村干部。笔者就此问题现场采访村民,当地群众气愤地说:“小麦种不上我们很着急,干部也没人过问!”我们把这个典型很快报道出来,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严厉批评了个别基层干部对于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软懒散作风,并要求对于麦播进度和干部的在岗情况加强督察和汇报,促进了麦播工作的顺利完成。
因此,记者对于群众议论或反映强烈的问题,要认真采访和高度重视,不怕问题尖锐,要有针对性,积极慎重地加以报道。所以,选取尖锐性的题材,不光是能力和技巧问题,也是发现了焦点问题敢不敢去抓、敢不敢去如实报道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记者的胆识问题。
着眼新闻事实的典型性发掘主题
我们在衡量一个新闻事实有无价值的时候,要看一看这个事实有没有典型性。要学会从一点突破,一滴水中见太阳。比如我们所做的《开展“春蕾计划”培育巾帼英才》、《饲养蛋鸡十八万家家户户有钱赚》、《农家院里的笑声》等新闻,就是从一件毛衣、一个鸡蛋、一个农家小院等入手,抓住一个典型事例或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一个较大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抓住典型性,于细枝末节中找出题材的思想含义,题材虽小,同样可以反映大的主题,这就如同“万花筒”, 聚孔虽小,但却能看到“百花齐放”。
着眼新闻事实的特殊性发掘主题
所谓“特殊性”,就是所采访的题材必须是具有鲜明特点的“这一个”。抓住了人物、事物的特点,主题也就自然凸显出来了。如我们报道的《冬天里的春天》,写的是“一场瑞雪过后,豫东大平原上银装素裹。记者来到号称‘中州第一棚’的宁陵县农村采访。广阔的田野里,果真是一个偌大的塑料温棚世界。我们看到在一座座温棚内生长着鲜嫩的黄瓜、辣椒、茄子等绿色食品,身临其境,暖意融融,给人们以冬天里的春天之感”。这本身就是一个新鲜题材。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寻常、司空见惯的新闻题材,只要下功夫抓住其特点,找出思想含义,就有可能于寻常中发掘出不寻常的意义。
着眼新闻事实的连续性发掘主题
事物是动态的、发展的,记者选题也要有动态意识、追踪意识,抓住连续性,不断选出新题目。连续性就总体来说,要有连续的意识。比如学习雷锋同志的新闻,年年3月5日前后都要进行报道,但要年年都搞出新意来,就需要记者在新闻事实的连续性上做文章,细心发掘主题,努力写出新意。例如《像雷锋那样做人》的新闻稿件,说的是正营职干部、“沈阳军区学雷锋标兵” 巩克明同志转业到地方乡邮电所工作,“像雷锋那样敬仰事业,在普通岗位上为人民怎么写作,不讲待遇、不讲享受、不讲辛苦” 的先进事迹,赋予这一年年“例行”宣传的“学雷锋”报道以新意,让读者与听众有“今年春光胜往年” 之感。
笔者认为,事物在发展,跟踪的连续报道只有选不同的题材、写不同的文章,才能不失为新闻选题中的“一锤子写卖”, 使文章常写常新。
着眼新闻事实的随机性发掘主题
这里所说的随机性,指的是要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随时发现新的题材,在不是进行专门采访的时候处处留心,随手抓住新闻线索。记者的新闻敏感许多时候表现为一种灵气,一种随机应变抓新闻的能力。我们所做的许多有点意思的新闻,都是“顺手牵羊”、“无心插柳”的意外收获。说是意外,实则是平常留心的结果。比如:2009年,笔者在宁陵县采访新农村建设时,无意中发现一辆商丘市人民医院的救护车,到乡村接一位患者去市医院治疗的事情,经了解得知是储备粮商丘直属库职工刘晓正,其两岁的儿子刘硕患先天性双侧髋关节脱位病症,股骨头长位异常,压制走路,如果不能及时治疗,长大后就会下身全瘫。但是,如果去北京做第二次手术,资金还差得多。单位领导得知此情况后,积极为小刘硕捐款,并联系北京的专家,趁专家来商丘坐诊的机会为小刘硕做手术。我们采写的这篇题目为《笑声绕着田野飞》的新闻故事,就是属于这种随机性选题。此类报道有的是现场发现,随时采访;有的是路边新闻,信手拈来;有的是邻里闲话,随听随抓。这正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处处留意皆新闻。
着眼新闻事实的逆向性发掘主题
因为宣传上常常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情况,所以这种逆向性开掘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就像攻山头,正面攻不破,有时候从反面一攻,事半功倍,效果特别好。一般都是爹教儿女当家理财,我们就来他个《女儿“掌权”全家福》;一般地方评比都是上级评比下级,我们偏偏采写一篇《干部谁能干群众说了算》;一般的打工妹都是以务工为主,我们采写《外出打工妹回乡当老板》。这种新闻选题上的反道而行、正题反做,或者叫“反弹琵琶”,需要机智和功夫,题目一旦选出来,往往出佳品,成好新闻。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udooo.com

”新闻的选题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智力运筹过程,一个好的题材,总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没有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不懈追求,没有那种“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艰苦劳动,就想得心应手,恐怕世界上没有那么便宜的事。
(作者单位:商丘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张红玲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