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音乐 >> 作曲 >社会学文化社会学视野下“微电影”解读

社会学文化社会学视野下“微电影”解读

收藏本文 2024-03-12 点赞:4876 浏览:1318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继微小说、微博盛行之后,如今微电影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与喜爱。本文从当代人性特征和文化消费心理入手,在文化社会学视野对微电影进行解读,分析这一文化形式诞生与流行的社会语境,找出人们产生这种文化消费需求的原因,并从外部环境因素和内在文化特质两方面对微电影的流行作出深层解析,进而探讨微电影与现代社会、文化产业以及观众之间的互动机制,以此为微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电影;媒介文化;现代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媒体广告规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BXW04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已经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如今正逐渐改变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看电影。从2010年底开始,一个叫“微电影”的艺术形式迅速蹿红于网络,在艺术才华、商业广告、碎片阅读的交织中成为一种现象。与影院观影体验不同,微电影是人们利用忙碌间歇的零散时间使用电脑、mp4、ipad、手机等数码视频播放设备观赏的几十秒到几十分钟的影视作品,它以纯粹娱乐的手段营造出电影的氛围,用电影的拍摄技法、画质、镜头、宣传模式为观众提供一种电影观赏体验。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影生成与传播模式,微电影从制作到播放、从传播主体到传播方式再到传播渠道,每一个节点都颠覆了传统的电影模式,改变了人们关于电影认识的思维定式。
当一种文化形式获得成功后,人们总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其成功的原因,传播特征、创意特色,抑或商业模式……然而无论如何展开探讨,最基本的问题还是: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对这一文化形式的消费需要?这种文化需求会持续多久,又会怎样影响微电影的未来发展方向?微电影产生于高科技的电子媒介时代,这是一个文化产品极度丰裕、文化生产高度市场化的时代,必然使其成为通俗文化、媒介文化、消费文化的一个集合体,所以很难以原来纯粹的精英文化和理性文化的解释模式来读取微电影。有学者指出,当代文化研究已进入文化心理学与文化经济学相结合的时代,因此笔者认为,解读微电影的切口,有必要从这个时代的人性特征和文化消费心理入手,分析其诞生与流行的社会语境,找出人们产生这种文化消费需求的原因;通过对推动微电影流行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在文化特质的分析了解其为什么令人着迷,进而探究微电影与现代社会、文化产业以及观众之间的互动机制,以此为其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现代性”焦虑下诞生的娱乐形式

现代性简单说就是现代人的社会性,在具体的社会过程中又指某种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竞争的激烈,职业生活的成败,市场格局的不确定,情感的渴望与沮丧,失业的痛苦、离轨与犯罪,甚至于各种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影响,都使现代人感到理性的脆弱、理想的虚无、现实的残酷,从而使人们怀疑现代人的生存、理性权威的可靠性。现代性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但一味追求社会效率的代价便是社会分化、收入与社会地位的分化及由此造成的个人生存状态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把人们带到了现代性关系的紧张与冲突之中。人们一方面在现实中努力建立自己的自致性社会关系,追求社会成功,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分化、失败、淘汰带来的残酷,不得不面对感性的自己,面对社会竞争、失意带来的难以摆脱的焦虑。
现代性引发的焦虑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美国医药学家拉里·多西2004年提出“时间疾病”的概念,指出全世界平均每100个人中就有40个患有这种被医生称为“延缓幸福综合症”的疾病——总是为没有充足时间去完成该完成的事情而感到焦躁不安,总是把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休息娱乐放在次要位置,完全被束缚在“毫微秒文化”中生活,只有偶然情况下才会体会到幸福与满足,除此之外只是充斥着忙碌和焦虑。时间疾病导致了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讲究效率成为现代人行事的惟一准则。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又常常被偶然或必然的等待时间分散得七零八落,管理学中将这称为“碎片时间”。追求效率的现代人面对频繁的“碎片时间”越来越缺乏耐心、焦躁不安,这时微电影便成为打发碎片时间的最佳选择。而且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源于:论文资料网www.udooo.com

就能看到起承转合的情节、生动有趣的故事、达到调节情绪的效果显然比看两小时电影更有效率。
“快餐文化”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微电影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在大众文化的娱乐休闲状态中,现代性可直接表现为个体焦虑的释放和转移,现代性所带来的文化心理压力负荷有多大,文化市场的预期与策划的潜力就有多大。繁忙的工作、沉重的压力让现代人渴望放松,微电影利用人们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帮助他们释放现代性所带来的焦虑感。微电影的出现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在现代性与人性之间的舞台,它以现代性的外观,提供着感性化、人性化、非理性化的内容,通过今天的数码高科技带给人们快乐、丰富、刺激、消遣的感官体验,这是以往任何时代所不能提供的。

二、数码技术进步促生的媒体现象

单单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还不足以推动微电影的流行,Wi-Fi、3G等移动网络的普及、网速的大幅提升以及Mp4、iPad、智能手机等移动多媒体设备的日新月异是微电影观赏体验的保证,电影拍摄器材操作的平民化、简易化与视频网站的井喷式成长是微电影制作与发布的前提,网络视频分享与社会化媒体应用技术的快速提高与普及拓宽了微电影的传播途径。总之是媒介技术进步搅动了巨大的艺术市场、文化市场、消费市场,构成了微电影发展的先决条件。
如果说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集合起来就是人类历史的再现的话,那么“媒介即讯息”则提醒人们在媒介技术的发展中看到更深刻的信息,即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着人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今天的信息传播建构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之上,被传播及分享的除了静态的图文,还有动态的影音;视频分享网站的出现更是有效整合了数字影音文件的编码、压缩、在线播放等多种技术,使各式各样的草根视频通过千万用户实现上传、点播、分享及评价。如果说前些年的DV热潮使得影像艺术走下神坛摆脱专业人士把控的话,那么如今在线视频技术的成熟就相当于为草根创作的影视作品提供了配套的发行机制。电影创作对普通大众而言不再遥不可及,不再是专业人士和艺术家们的专利,普罗大众都有机会参与电影创作,通过电影去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电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内涵已然发生了改变。不过,相比博客、微博及网络文学,影视创作的门槛终究还是要高许多,光有好的创意是不够的,充足资金和专业技术更是缺一不可,所以短期内微电影创作不太可能像微小说、微博那样达到全民普及的程度。 得益于数码技术的发展,微电影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多样化的传播媒介。观众不仅可以通过门户网站、视频网站观看微电影,也可以通过手机访问WAP网站或手机客户端浏览微电影;与此同时,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公交移动电视、楼宇影视、便携式PSP接收微电影信息;更重要的是,传统电视、网络也可以播放微电影精彩片段……由于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微电

中国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影能够将电影产业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游戏娱乐产业等联合起来,实现电影与相关产业在资本、市场、产品和企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是真正属于新媒体时代娱乐形式的创新,可能代表了未来电影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三、文化工业推动下的创意产业

2005年,互联网界诞生了视频分享网站。比起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广播电视模式,双向互动的网络视频分享显然是一场媒体革命。影视节目的播出平台不再局限于大银幕和小荧屏,还加上了电脑显示器。然而,家庭录像、草根自拍等网友自制视频在品质上终究无法和专业影视作品相提并论;而网友上传并分享商业影视节目又容易产生版权纠纷;于是影视业和新技术、新媒体携手合作,把传统的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引入互联网,更联手开始自制节目,微电影就在这样的文化工业背景下问世的。
文化工业概念由法兰克福学派首先提出,认为文化工业背后隐藏着种种基于政治、经济等目的的隐形话语,而大众对此毫无意识,被动接受。这种观点如今越来越受到现实质疑,因为种种事实表明,大众在面对文化工业时并非只是以被动的接受者身份而出现,而是对文化工业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正如微电影引发热烈关注的根本原因,在于提供了让影视艺术创作走向普及和平等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微电影对于文化工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2003年商业电影机制的确立一方面带来中国电影的“产业复兴”,另一方面却挤压了电影作为严肃艺术的生存空间,导致本土电影创作的唯商业化。许多艺术电影即便在国外捧得大奖,或是赢得媒体盛赞推荐,结果往往观众寥寥、票房平平,甚至有些无法进入发行环节。微电影的出现有可能改变这种情况。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微电影成本可控性强、发挥自由度高,还有一套完整的社会化媒体传播机制和评价体系,依托互联网这个全年无休的传播平台,加上互联网的点播特色以及由此衍生的创作者分成回报体系,完全可以构成了一个自我供给自我成长的产业。虽然由于在品牌传播方面的优势,微电影始终游走于广告味与艺术性之间,但只要细心审视,不难发现当下中国微电影题材的丰富程度已经大大超过了院线电影,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把握和深度思考甚至超过了传统电影,不断有佳作问世震撼我们的心灵。

四、结 语

文化整合作为对生活方式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协调,应重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重视具体的文化情境中个人与社会的互动需求。不论是传统性还是现代性,主文化还是亚文化,凡是能给人们带来真实的幸福、美好、发展、快乐的感受,能促进人性丰富而不是萎缩、健康而不是病态、发展而不是倒退的文化形式,都应该受到尊重。微电影承载了普通大众对新兴事物的向往与期待,它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有限空间里真正给人以观影的愉悦,反映当下种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现实,留给人们无限回味的空间,与受众产生心灵共鸣。有需求就会有存在,我们有理由相信微电影有着光明的前景。
同时,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负面现象。这是因为大众文化在经济利润最大化与人性需求最大化的追求中,容易产生偏离、出格情况。所以从社会结构的角度上说,微电影发展有一个制度化环境的问题。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文化产业、信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时代。微电影能否成为中国文化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好的游戏规则,而其根本在于制度化法律环境的建立。微电影发展中出现的负面现象,还是需要法律与制度安排来解决。
[参考文献]
扈海鹂.解读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59.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6.
[作者简介]宋瑜(1977— ),女,上海人,博士,上海大学数码学院文化经济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研究、品牌策划、文化传播。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