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德育 >> 中学班主任德育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衔接不力理由与对策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衔接不力理由与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3-01 点赞:9862 浏览:3551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研究发现,影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理念的差异;二是教学内容的差别;三是教学具体实施的差异;四是学生管理状态的差异。研究者认为,衔接不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家对教育的理解与落实存在偏差,两者间统合机制的缺失直接导致两者的衔接不力。因此,为了提升两者衔接的水平,教育从业者就必须真正理解教育,必须健全完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统合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衔接问题 策略
[作者简介]汤保梅(1974- ),女,河南睢县人,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河南 郑州 450006)
[]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73-02
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系统,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属于这个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两个环节。从我国教育长期发展来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衔接方面存在沟通不力以及“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迷茫,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漠视”的尴尬状态。

一、影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因素

1.教育理念的差异。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这种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会受到教育主体自身状况及所处环境的影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主体对于各自所处的教育序列的“教育应然”的认识和主观要求不一样,他们的教育理念也是不一致的,在教育理念的落实上差异就更大。当前,基础教育所落实的教育理念多是素质教育掩盖下的应试教育,而高等教育主体对教育理念的落实主要为了让学生能找份好工作。这样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交汇处的空隙就大了,而处在这交汇处的大学新生很难适应,造成新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心理问题频出。
2.教学内容的差别。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对学生的启蒙和知识的传播,对绝大部分学生有示范和被动接受的作用,学生的认知状态大多是被动的;高等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和批判能力,为认识社会、步入社会工作做必要的准备,在教育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颠覆了学生在基础教育学段所形成的被动接受意识和认知状态,甚至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惑,感觉到过去权威、系统的内容都被打破了,导致部分学生感到茫然无措。另外,高校课堂教学的氛围和价值取向相对,学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主动意识,这点是基础教育课堂很难做到的。此外,与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相比,高校更注重人文素养的沉淀,努力诉求人性的培养,这点在基础教育内容上也不多见,导致大多数刚从高考中摆脱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新的大学生活。
3.教学的具体实施差异。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模式、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模式方面,高等教育更强调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更倾向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于强化学生的主动意识、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奠基作用;基础教育更强调为学生的启蒙,为学生铺垫各种知识基础,所以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一锤定音的权威系统知识,所以,在教学模式方面以教师为中心的特征较为明显。在教学手段方面,高等教育教学手段较多,经常举办各种报告、讲座、论坛、研讨;基础教育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堂教学是其主要方式。在教学的考核方面,高等教育手段做法较为开放,考试、考察、写论文、做实验、搞活动甚至创意不胜枚举,而且考核的试题也较为开放不拘一格,让学生有较大的创意空间和回旋余地,侧重于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基础教育的考核多是一张试卷定乾坤,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www.udooo.com

识记,很少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在标准化考试面前学生较少有创意的空间。
4.学生管理状态的差异。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生活的管理基本是辅导员引导下的自我管理,学生人生目标的规划、学习内容的取舍、方法的使用、时间的安排、生活的统筹安排、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业、就业的抉择多是自己决定,辅导员在很多时候只是进行一些共性的辅导而不是强行制约,学生的自由度很大;基础教育中的学生生活、学习基本是在老师、家长的直接管理下进行,学生很少有选择的余地,就是高考志愿的决定权也未必完全由学生自己实施。学生管理在不同教育阶段的表现给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处于其中的大学新生也产生了较多的困惑。

二、教育衔接不力的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不力是初高等教育问题的直观表现,寻找影响两者衔接的因素是对其现状的初步梳理,但若想找到导致两者衔接不力的深层原因,我们需要更多的分析探索。
1.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落实存在偏差。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对于客观存在的理解却会因人而异。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两个子系统中的主体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对教育的理解会有所差异,评价他们任务完成的世俗标准也不一样。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评价标准是有多少学生考上好的高一级学校,而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评价标准就是有多少学生找到好工作。这两种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在各自对教育的理解中产生相应的导向性作用,在这种导向性作用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主体在理解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解读方向就不难理解了。因而两者在实践中关注的教育事实的侧重点当然就会有差异。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考试和分数所凝结的应试教育就是当下基础教育的主色调,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学生就业率也就是绝大多数高校的追求。以此为逻辑起点,两个体系的教学实际运行的氛围差别也就形成了,夹在其中的大学新生可能由于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各扫门前雪”的态度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
2.两者间统合机制的缺失直接导致衔接不力。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分属于教育系统内的两个子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两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两者在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教育理念的落实中相应的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话,它们之间的衔接不至于如此尴尬。实际上,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机制很薄弱。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统合机制,这种统合机制的主要功能就是让刚接受过基础教育的学生能很快地融入高等教育系统,不至于被两者的边界阻拦。统合机制的缺乏主要源于两者只关注各自系统的有序运作,忽略了更高层次的整个教育系统的运行有序,很少与对方进行相应的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这种交换的缺乏使得两者之间沟通不畅,而沟通不畅又强化了两者间的边界意识过于浓厚,这种过于浓厚的边界意识阻挡了本该在两者间流动的信息,使得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动效果不高,统合机制残缺。事实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是一定要统合的,这是由教育对象的成长特点所决定的。作为学生,其成长过程是连续性的,当然也是有阶段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分属于学生成长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两者不可以相互取代,所以两者需要统合,成人、成才就是两者统合

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的价值取向。
3.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浮躁特点加剧了两者的衔接不力。当下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此时社会发展迅速,新事物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事物导致了社会相应的浮躁心理。注重外在、追求表面的所谓快速成功已经是很多人孜孜以求的东西。教育功利化深入人心,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有些课程的教学,只教考试要考的。只要能考上好的大学,那么学生便是好学生、学校就是好学校;大学里面为找工作而举行的各类考证辅导班备受学生欢迎,公共课和专业课的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身影。只要能找到好工作,大学也就是好大学,学生自然也就是优秀学生。所以,对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言,追求学生能考上好的高一级学校,学生能找个好工作也就不奇怪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内的相关因素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当下浮躁的社会心理的影响,教育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几乎等同于考试,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几乎等同于找工作。

三、提升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水平的对策思考

1.教育从业者必须真正理解、读懂教育。为了解决问题,首先必须认清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不力同样如此。教育其实是人性的放大,也就是人本质力量的强化。这种强化的内在表现就是受教育者心灵的舒展,外在表现就是受教育者素养的不断沉淀和社会化程度的提升,以及最终被社会认可程度的增加。这里面无疑包括找个好工作和考个好大学,但前者显然比后者的内涵更丰富。校长和老师必须要有足够深度的理解才能真正读懂教育,跳出表面化和世俗化,最现实地领悟教育本质。领悟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不断地吸收各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并积极内化形成自己教育素养的一部分。读懂了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其主体都会更关注学生的成长,这样两者的衔接也就不会如当前的尴尬了。
2.完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统合机制。完善的统合机制是提升二者衔接水平的内部张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统合机制至少包括以下因素:确保信息与能量在两者间流动的激励力量;畅通信息与能量流通的通道;各自内化从对方流入本系统信息与能量的意识与能力。
首先,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存在信息与能量的流动是自然的,但是由于两个子系统中的从业者过分关注自己所属的子系统的运行,而冷落了两者间的信息与能量流动。欲提升两者衔接的效果,必须确保激励信息与能量在上述两个子系统之间流动的力量能持续产生。这种力量需要教育这个更大的系统重新整合其内部信息与能量的流向的影响力。其次,要畅通两者间的信息与能量的流通通道。由于主要精力集中于各自的教育实践,所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主体很少去关注两者间信息与能量的流动,或者干脆就忽视这种流动,造成两者间的信息与能量的流通障碍重重。要确保信息与能量在两者间流动,需要重新制订对这两者的运行效果的监控与考评标准。第三,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主体必须具备能内化从对方流入本系统的信息与能量的能力,才会导致两者的衔接效果提升。这种内化当然会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这种外显的行为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解读、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方式与风格,这些内容要趋于接近或者有部分重复,才能确保作为衔接载体的大学新生能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3.教育实践务求实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都离不开实践,但是由于转型时期特有的浮躁特点导致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功利化现象普遍,基于此,笔者认为两者的教育实践要更注重实际效果的获得而不是外在。教学在放大人性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同时会产生相应的功利,但功利只是教育成效的副产品而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教育的最终实效就是受教育者的生命律动,其内在表现即学生内部心灵的舒展,其外在表现就是所谓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教育实践要取得实效的程度就在于教育者对教育本真的内化程度并且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程度。这种内化需要更多的是对教育思想的吸收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没有吸收,就缺乏内化的依据,没有对事业的热爱就缺乏教育实践中相应的行为表现。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属于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二者衔接的效果势在必行,从宏观的层面和教育本质的解读以及时代背景的角度来启发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从业者重新思考两者间的衔接,能达到尽快地推动中学生转变成一名大学生,顺利接受高等教育而不至于“水土不服”的目的。但要完全解决这一课题,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对这个问题看得更深更远,需要更多的教育者殚精竭虑地把教育本质的解读融入平时的教育实践,才能保证两者衔接更加自然、高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