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科学 >> 中学生科技论文 >试析遗址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评价和开发

试析遗址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评价和开发

收藏本文 2024-03-17 点赞:21953 浏览:9705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大遗址是历史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进展及人类文明演变的佐证。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前六批已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大遗址占1/4左右,共计500余处。绝大多数大遗址分布在城市及郊区,在城乡进展中处于两难境地,而且风化严重,盗墓行为屡禁不止,大遗址整体破坏严重。大遗址旅游的出现打破了原有大遗址保护死守方式,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使大遗址以保护走向开发,以专业走向大众,以本体保护走向环境维护,以单独保护走向惠及民生的道路,形成了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遗址的保护与进展,主动学习国外经验,连续三年举行了大遗址高峰论坛,并且在“十一五”及“十二五”规划中将大遗址作为重点,编制了重要大遗址目录,批复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十二五”规划提到150处重要大遗址。各地积极申请相关大遗址的申遗项目并开展遗址公园的建设。相关影视作品、记录片及鉴宝活动也激发了人们追寻真实历史及探讨文明的意愿。开展大遗址旅游的时机及群众基础基本成熟。但我国大遗址旅游的实践及论述都显著不足,文章对大遗址旅游的相关论述进行总结,并运用层次浅析法及德尔菲法对大遗址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最后总结大遗址旅游的开发方式,为大遗址旅游的实践提供指导,避开对大遗址旅游的盲目开发。文章主体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总结了大遗址旅游的背景及作用,并对国内外大遗址旅游的进展及近况进行了总结。第二部分为论述基础,介绍大遗址旅游的相关概念及论述,并界定文章的探讨范围。第三部分介绍中国大遗址旅游近况,以大遗址旅游资源特点、开发近况及不足入手浅析。第四部分对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在分类基础上以系统角度出发建立大遗址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系统。构建评价模型。指标量化历程结合德尔菲法与层次浅析法,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将影响大遗址旅游的因子分为3类,同时结合大遗址旅游资源评分表,将大遗址旅游资源进行单因子、系统内外及总评分三个层面的分类,并得出不适于旅游开发的大遗址类型。第五部分主要对大遗址旅游开发原则及方式进行了探讨,总结出单体展示方式、综合开发方式及区域合作方式三大方式并对各方式进行了细分。第六部分以殷墟为实例验证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并发现殷墟资源组合欠佳,区域合作不足等不足,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殷墟旅游开发对策。最后一部分总结文章的成果及不足。关键词:大遗址旅游论文系统论文大遗址旅游资源评价论文开发方式论文

    摘要5-7

    Abstract7-12

    1. 绪论12-22

    1.1 探讨背景及作用12-14

    1.1.1 探讨背景12-13

    1.1.2 探讨作用13-14

    1.2 文献综述14-20

    1.2.1 国内外大遗址旅游探讨综述14-18

    1.2.2 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探讨综述18-20

    1.3 探讨策略及技术路线20-22

    1.3.1 探讨策略20-21

    1.3.2 技术路线21-22

    2.基础论述22-26

    2.1 相关概念辨析22-24

    2.1.1 遗产22

    2.1.2 遗址22-23

    2.1.3 大遗址23-24

    2.1.4 大遗址旅游24

    2.2 相关论述24-26

    2.2.1 可持续进展论述24-25

    2.2.2 遗址区域浅析论述25

    2.2.3 系统论述25-26

    3. 中国大遗址旅游情况26-33

    3.1 中国大遗址分布26-27

    3.2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特点27-29

    3.2.1 风貌残缺性27

    3.2.2 真实独特性27-28

    3.2.3 文化传承性28

    3.2.4 脆弱易损性28

    3.2.5 大型复杂性28-29

    3.3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开发近况29-30

    3.4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开发有着的不足30-33

    3.4.1 资金来源单一,社会参与不够30

    3.4.2 法律法规缺失,规划管理欠佳30

    3.4.3 大众化程度低,娱乐单调脱节30-31

    3.4.4 复原重建泛滥,景观破损严重31

    3.4.5 产业融合不够,区域隔离显著31-33

    4.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33-51

    4.1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分类33-36

    4.1.1 按所处的地理位置分类33

    4.1.2 按社会形态分类33-35

    4.1.3 按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分类35

    4.1.4 按大遗址有着形态分35-36

    4.2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系统36-38

    4.2.1 资源要素价值评价37

    4.2.2 资源组合评价37

    4.2.3 开发环境评价37-38

    4.3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评价策略及模型38-40

    4.3.1 评价策略38

    4.3.2 评价模型38-40

    4.4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评价结果浅析40-51

    4.4.1 影晌因子浅析40-48

    4.4.2 等级划分48-51

    5.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方式51-61

    5.1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51-54

    5.1.1 保护性开发的原则51-52

    5.1.2 政府主导的原则52

    5.1.3 真实性原则52-53

    5.1.4 可解读性原则53

    5.1.5 整体规划的原则53-54

    5.2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开发方式54-61

    5.2.1 单体展示方式54-57

    5.2.2 综合开发方式57-59

    5.2.3 区域合作方式59-61

    6. 实证浅析——以殷墟为例61-68

    6.1 殷墟旅游资源开发近况61-62

    6.2 殷墟旅游资源评价62-65

    6.2.1 殷墟旅游资源定性评价62-64

    6.2.2 周边区域旅游资源浅析64

    6.2.3 殷墟旅游资源定量评价64-65

    6.3 殷墟旅游资源开发倡议65-68

    7. 结论与不足68-70

    7.1 结论68-69

    7.2 不足69-7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