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中学教学 >> 中学英语教学 >谈述理论我国教育传播建立和进展

谈述理论我国教育传播建立和进展

收藏本文 2024-01-09 点赞:11167 浏览:4570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美国传播学鼻祖宣伟伯(Wilbur Schramm,施拉姆本人用的中文名)1982年应邀来华讲学,他的“教育传播理论”不是在美国,而是首先在中国公开发表,之后又通过余也鲁教授多方面支持与帮助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教育传播理论”。近年,根据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教育传播理论还在可持续发展之中。
[关键词] 传播; 教育传播; 宣伟伯; 余也鲁
[] A
[作者简介] 李运林(1936—),男,广东化州人。教授,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教育传播理论、协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创办协同教育研究院。E-mail:lyl13808880005@yahoo.com。

一、宣伟伯、余也鲁来华南

师范大学讲学的经过
1978年,我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后,国家多次组织省、部级领导干部出国参观考察。1979年,教育部组织广东、湖南、山西等11个省、市近20名教育厅、局领导到香港考察电化教育。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局长林川同志担任考察团团长,共参观教育机构与大中小学12天。整个考察过程中,林川同志都在思考与关注一个问题——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当在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研究中心和传播系参观时,系主任余也鲁教授介绍传播理论、媒介与教育的关系时,林川顿觉找到了答案,传播理论就是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林川同志出访回到广东后,马上找到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校长潘炯华和电教中心负责人李运林、李克东,要求他们安排出访香港中文大学,并邀请余教授来华南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1980年,潘及二李获批准访问香港,拜会了余也鲁,并代林川同志发出邀请,请余也鲁到广州作学术报告,如图1所示。余教授欣然接受了邀请,并提出他会到美国邀他的老师宣伟伯一起来,因此得有一些准备的时间。之后,余教授多次往返美国夏威夷,与70多岁高龄的宣伟伯认真准备来中国作的学术报告。
经过两年的准备,1982年4月中旬,宣伟伯、余也鲁一行终于成功来华。广东省政府安排他们住在当时的中南局接待宾馆——东山宾馆,接着在华南师范大学安排了为期七天的“教育传播”学术报告,如图2所示。参加学术活动的有来自全国大中小学与教育机构300多人,我国一批老一辈电化教育专家,如南国农、肖树滋、廖泰初和周君达等都参加了活动的全过程,如图3所示。七天中的七个报告均印发有中文的讲稿,由宣伟伯和余也鲁主讲,并配有录像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效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网www.udooo.com

果很好。广东电视台还作了详细报道。
广州学术报告结束后,宣伟伯一行还到北京、上海进行了传播学的学术交流。在北京,薄一波副总理接见了宣伟伯一行。
宣伟伯、余也鲁在广州的七天讲学仅是他们在中国开展教育传播学术活动的一个序曲,接下来,他们还在帮助中国培养教育传播人才,为建立教育传播学科专业等做了大量工作。有些是他们共同组织的活动,有些是余也鲁具体去执行的事情,下面列出几件:
1. 1983年2月至7月,余教授筹集了经费,邀请李运林、李克东作为访问学者前往香港中文大学,由余教授组织并主讲研修几门课程: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教育电视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后来还专门加了一门叫“怎样做好系主任”的课程。他早已在筹划与帮助国内开设一个“电化教育学科专业”。
2. 1983年8月,教育部终于批准了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我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余也鲁教授亲自来广州参加了该专业的开学典礼并作学术报告,如图4所示。同时他还为该学科专业设置了“三八”传播奖学金,每年为该专业学习优秀的女学生颁发奖学金。
3. 1984年,余也鲁应西北师范大学的邀请在兰州举办了教育传播学术报告会,并在会上作了两次学术报告,到会人员300多人,效果很好。后来他还在江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地作了多次学术报告。
4. 1985年及以后,余也鲁继续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多期访问学者进修学习班,有华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的骨干教师十多人接受了培训。其中有后来成为江西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系主任的魏奇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徐福荫教授等。
5. 余也鲁教授安排了多名美国的传播学专家来中国担任教学工作,如英健、安德逊等人先后在华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任教,并面向全国举办研讨班。
6. 余也鲁还多次筹集经费送国内十多名青年学者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如华南师范大学的吴社章、郭琴先后接受了余教授筹集的奖学金,在美国、澳洲取得了传播学的博士学位。现在郭琴已成为澳洲一位著名的传播学教授,在国内组织与举办了多期国际传播学学术交流会。
7. 余也鲁教授还多次安排国内电教学者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如安排李运林、李克东到美国西雅图、纽约、亚特兰大等地与当地传播学者进行交流,参加AECT的学术年会等。

二、宣伟伯、余也鲁的“教育传播”

专著首先在中国出版发行
宣伟伯、余也鲁在广州七天的学术报告和余也鲁在兰州的两次学术报告,后来经余也鲁整理成为九章内容的一本专著,书名为《传媒·教育·现代化——教育传播的理论与实践》。该专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电化教育丛书》的第一本在国内出版发行,目录如下:
代序 传播研究的开始、发展与前景,及与教育传播的关系
第一章 绪论:信息·教育传播·现代化
第二章 教学·新工具·人
——怎样克服对新教育科技的阻力
第三章 教师·媒介·效果
——怎样选择教学媒体
第四章 集中·分析·实效
——教学软件制作的路线
第五章 实验·理论·新事物
——介绍五个新事物传播的实验
第六章 广播·卫星·现代化
——介绍两个卫星教学实验
第七章 电视·画图·新学习
——电视在现代化教学中的新任务第八章 知识·媒传·大学
——现代媒传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九章 传播教育·政策·评价研究
——评价研究的重要性与方法
该书的“后记”中说:“本书的第二到第八章都是在广州讲学班的讲稿,只作了一些修订和补充,第一章和第九章是在兰州所作学术报告的两篇。”“我们又把西方与东方四十年来在传播教育与研究上的历史与发展合写了一篇回顾性的文章,刊在本书之首,当作序言。从这篇文章里,可以看见传学的研究与教育传播理论发展的关系。”
宣伟伯与余也鲁的教育传播观点与理论,通过学术报告在中国宣讲,同时整理为文字在中国的出版社公开出版,可以说,他们的教育传播理论专著是首先用中文在中国出版发行的。从该书的作者简介可以发现,该教育传播著作并没有在国外、境外出版。
该书的作者简介:
宣伟伯(Wilbur Schramm)在国内常被译为威尔伯·施拉姆,“宣伟伯”是他本人用的中文名,宣伟伯博士是传学研究者,传播教育工作者,也是集传学大成的一位学者。他编著的《传播论文集》(Mass Communication,1954年初版)与《传播的过程与效果论文集》(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1954年初版),都是传学研究开先河之作,到今天仍是大学传播课程的必备书。
宣氏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倡导媒介教学,为最早研究教育传播的美国学者。他所著的《大媒介与小媒介》是西方的“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总评。
宣伟伯原为伊里诺大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1956年到斯坦福大学传学研究所,担任J.M.白克讲座教授,先后共17年,不少当代著名传播学者都是他们的门生。过去15年中,他两次获Kappa Tau Alpha最佳传学研究奖;1972年获密苏里大学金章奖以志其在传学上的卓越贡献;1975年,夏威夷东西中心授予他“最高荣誉研究员”衔;同年,获英国开放大学颁予的荣誉博士学位。1978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传播访问讲座教授。
宣氏1982年夏初偕余也鲁教授一同访问中国,在穗、泸、京大学中讲学。
余也鲁教授6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随宣伟伯博士习传学,1967年自美来港,担任浸会学院高级讲师,创设四年制传理学系,并任社会科学院院长。
余氏为最早介绍传学给香港及亚洲的学者。1974年,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出任传播学讲座教授,兼任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及传播系系主任。1978年,创设研究院传播硕士班,担任班主任。余氏之教学与研究与香港传媒之现代化密不可分,现在传播部门工作者不少出其门下。
余氏曾主编英文《传播季报》,著有《杂志编辑学》、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udooo.com

《门内门外——与现代青年谈现代传播》,译述有《传媒·信息·人——传学概论》、《美国史纲》、《顽童流浪记》等十数种,并编有英文《亚洲的妇女与媒介》(Women and Media in Asia)、《香港传播资料索引》等书。
从两位作者的简介中可见,他们出版了很多专著,但《教育传播理论》的专著还没有在国外与境外发表过。《传媒·教育·现代化——教育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专著最先是用中文在中国发表,这是我国教育传播学发展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

三、我国教育传播理论的建立

(一)学习、掌握与运用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是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掌握与运用传播理论。
1982年,宣伟伯与余也鲁来华南师范大学讲学后,即做了安排国内青年学者到国外、境外学习传播理论的计划。1983年2月至7月,李运林、李克东作为访问学者到香港中文大学,在余也鲁指导下学习传播理论。在半年的时间里,参观访问了香港有关传播机构,在大学图书馆学习资源中心查阅了中外大量传播书刊、杂志。在余也鲁具体指导下,还制定了在大学开设传播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
1983年下半年回国后,根据国内的文化与教育的特点,按照大纲,整理相关资料,编写了一套可用于大学课堂讲授的《传播理论》讲义。1984年开始在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全国电化教育骨干培训班讲授。另外,还被邀在新疆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南省电教馆等作系统的专题讲座,均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该讲义几经修改补充,1989年《传播理论》作为《电化教育丛书》之一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介绍了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六个方面的基本理论:
1. 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传播的含义,指出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传播活动的发展史,人类历经了口头、文字、电子三大传播发展阶段,谱写了一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进而解析了传播的四大功能:探测、协调、教育与娱乐。特别值得研究的两大领域:大众传播与教育传播。
2. 传播过程的模式理论。首先是建立模式的理论,“建立一个复杂事物现象的模式,往往是首先把复杂现象分解为若干个组成要素,然后分别研究,找出这些要素的性质、功能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用理想的、简化的形式表示出来。”包括有语词的、图解的、数学的形式。然后分析了传播过程的要素,包括有传者、受者、信息、媒介、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等要素。然后介绍国外著名的十种传播过程模式。
3. 传播的信息理论。介绍了关于信息几个不同认识领域的概念理论: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是指消息、情况和知识;在信息论上,信息被定义为减少或消除某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在哲学本质上,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世界是由信息、物质、能量三要素构成,从而进入一个信息时代。可见研究传播信息的重要性。进而介绍了狭义信息的度量与广义信息研究的前景。
4. 传播的符号理论。传播的信息是用符号表征的,分别介绍了几种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理论。
5. 传播的媒介理论。“媒介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介绍了传播学者麦克鲁汉等人关于媒介的理论,剖析了各种不同媒介的特征与运用。

自考论文www.udooo.com

源于:论文发表网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