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学 >> 中医学 >试议紫癜补肾清热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试议紫癜补肾清热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收藏本文 2024-02-05 点赞:19378 浏览:7693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单纯西医治疗案例和补肾清热方联合西医治疗案例两种不同的治疗案例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和中医症状量化积分的变化,评价补肾清热方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不同的治疗案例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策略:所有69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均为来自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湖北省中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患者。4例病例脱落,最终对治疗组33例患者和对照组32例患者进行疗效观测及安全性评价。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案例组)予以单纯西医治疗案例,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组)予以补肾清热方加减配合西医治疗案例,共治疗并观察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量化积分、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不良反应。采取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浅析,并评价补肾清热方的疗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情况:第13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作用(P0.05);第25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作用(P0.01)。说明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痊愈5例,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临床痊愈2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6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两组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作用(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说明在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治疗后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始终高于对照组,且这种差距有持续拉大的走势,但差别无显著性作用。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4例,良效15例,进步12例,无效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显效1例,良效6例,进步20例,无效5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两组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作用(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方面。治疗组在肝功能不良等不良反应方面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中药在治疗本病时可减轻药物毒副作用。结论:补肾清热方联合西医治疗案例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能够升高血小板计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西医疗法的副作用。由此补肾清热方联合西医治疗CITP能够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关键词: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论文补肾清热方论文血小板计数论文

    目录3-5

    中文摘要5-7

    ABSTRACT7-10

    中英文缩略语表10-11

    前言11-12

    材料与策略12-21

    1 病例来源12

    2 诊断标准12-14

    2.1 西医诊断标准12

    2.2 西医分期标准12-13

    2.3 中医诊断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13-14

    3 病例筛选14-15

    3.1 纳入标准14

    3.2 排除标准14-15

    3.3 剔除标准15

    3.4 病例脱落及处理办法15

    4 治疗策略15-17

    4.1 基础治疗15-16

    4.2 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案例组)用药及药物调整案例16-17

    4.3 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组)用药及药物调整案例17

    4.4 特殊处理17

    5 记录指标17-19

    5.1 入组情况17-18

    5.2 疗效观测18-19

    5.3 不良反应19

    6 疗效判断19-20

    6.1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19-20

    6.2 临床疗效标准20

    7 统计学策略20-21

    结果21-28

    1 病例资料一般情况21-24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量化积分的比较24-25

    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25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比较25-27

    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27

    6 不良反应27-28

    讨论28-36

    1 现代医学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28-30

    2 祖国医学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30-31

    3 补肾清热方方药浅析及现代药理探讨31-34

    3.1 补肾清热方方药浅析31-32

    3.2 相关中药现代药理探讨32-34

    4 疗效评价34-35

    4.1 中医疗效的浅析34

    4.2 临床疗效的浅析34-35

    5 安全性评价35-36

    结语36-3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