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政治教学改革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技巧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技巧

收藏本文 2024-03-04 点赞:34168 浏览:15821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有机结合。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儿童时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却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离婚问题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婚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生活在离婚家庭的儿童将面临着学业、情感及社会的诸多困难与障碍。
在我国,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家庭结构异常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在不同家庭类型中以单亲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差异显著。家庭结构健全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不利,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比例较高。

(二)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即指家庭的环境气氛和情调。有研究表明儿童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和谐的家庭气氛是促进儿童行为发育的有利条件。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显著相关。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小学生活泼、开朗、诚实、谦逊、合群、求知欲及好奇心强;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

(三)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家庭不和与心理疾病、行为障碍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流行病学调查还是临床研究都已多次被证实。外国调查发现,父母经常争吵、亲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显著相关。紧张的家庭关系会给小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成为心理创伤的背景,从而使小学生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

(四)教养方式

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国内外许多研究都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如家长的过分严厉、要求过高,甚至简单粗暴、经常打骂,对孩子歧视、忽略、冷漠,要求不一致,缺乏理解与沟通,经常贬低、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除了过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以外,还有一系列因基本的心理需要无法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如烦恼、焦躁、恐惧、压抑等。这些消极的情绪如果长期不能排解,就可能导致各种精神疾病。
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而在行为问题学生中教育方式为的和尊重孩子的情况均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

(五)家长的榜样

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通过“言传”,即口头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身教”,即通过儿童模仿的心理机制发生作用。模仿是中小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前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在其《性格心理学》一书中曾经指出,模仿的产生,有赖于榜样的特点,同时也和模仿者本身的心理特点有关。一方面,榜样本身的可接近性、生动性、权威性与情绪性都能引起人们的注目;另一方面,模仿的产生也依赖于主体内部寻求榜样的需要。一般来说,家长通常都具有作为模仿榜样的全部特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正是按照这些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和麦克唐纳也通过实验证明,儿童社会行为的成熟模式的学习受儿童可引的榜样的影响多于强化方面的影响,换言之,儿童更倾向于注意成人做什么

源于:毕业生论文www.udooo.com

而不注意成人在说什么。因此,作为家庭中权威人物的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榜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六)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国内有专家对学龄儿童的调查发现,父母文化水平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呈负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愈高,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愈低,反之,父母受教育程度愈低,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愈高。就心理素质而言,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灵,很难说心理不健康的父母会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