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政治教学 >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收藏本文 2024-03-18 点赞:34313 浏览:15850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新课标下如何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讨,提出了转变观念、创设情境、有效提问等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设情境 合理设计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钥匙,这个钥匙就是阅读方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发展学生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为目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逐步发展,阅读的内容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达到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作者情感共振,从而实现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构造,自我完善。
理解就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过去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从文本中提取信息,从中提炼文章主旨和段意,获得间接经验的手段。现代阅读在传统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思维,明确了获得审美体验的要求。理解是一种思维能力,而怎样理解,则是一种方法,需要教师的指点。我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做全面分析:他们想理解什么?想怎样理解?他们在理解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困难等等,为采取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并不断启发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我是怎样理解的?我抓住什么去理解?我为什么这样理解?我这样理解对吗?”让每个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是开拓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途径

如果说,情感共鸣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的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新课标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形象和崇高深远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开拓学生思维。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只美丽的大公鸡,它红红的冠子,华丽的外衣,脚穿一双金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便能充分感受公鸡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阅读训练要努力使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儿童的心中活起来,心中有了形象,阅读时才能再现文中的情景。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把学生想解决某个问题的愿望转移到研读课文内容上来。如《狼和小羊》教学中,让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想像当时小溪边的情景,然后抓住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把它们的鲜明的个性读出来:狼的声音粗一点,霸道一点,让人感受狼的凶残;小羊的声音柔一点,弱一点,让人觉得小羊的温驯,从而产生同情、怜悯小羊的思想感情。阅读不仅要眼看口读,还要耳听脑想,努力再现课文所表达的情境。这样,学生阅读的过程也就是语感生成的过程。

三、合理设计提问内容,是阅读学生能力提升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我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到若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
另外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量,促使他们多读多想,熟读精思,逐步学会思考问题。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我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想。例如教学《小兴安岭》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边读边想,把自己认为美的地方画下来,并说说美在哪里,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也可以把描述景象的句子画下来,还可以背诵给同桌听。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评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四、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的结合,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语文阅读内容应与现时代的生活相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做更多的工作,及时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新和灵活处理,保证阅读内容与儿童经验的一致性。例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udooo.com

如教学《落花生》时,有学生认为花生的确是外表不好看,它的利用价值很高。然而桃子、石榴不仅外表好看,而且也很有用,引导学生明白作者通过描述,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
又如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生立刻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如果教师还是一厢情愿地让学生在自己预选设计好的圈内打转,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都会受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会受到约束。我马上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有些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同学们总结出: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
总之,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跟新教学理念,积极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着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富有磁力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条件,才能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水平,使之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王金战.《学习哪有那么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