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杂志期刊资讯 >杨木杂志投稿,杨木期刊投稿,杨木杂志社,杨木杂志征稿,杨木期刊怎么样

杨木杂志投稿,杨木期刊投稿,杨木杂志社,杨木杂志征稿,杨木期刊怎么样

收藏本文 2024-02-12 点赞:34273 浏览:15054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杨木

百科名片

杨木,男,汉族。原名杨振昆,又名杨穆俊。祖籍昆明,1928年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党员。1966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

新华社国际部原副主任

个人简历

杨木,男,汉族。原名杨振昆,又名杨穆俊。祖籍昆明,1928年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党员。1966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历任记者|编辑,云南大学中文系讲师,系主任,云南大学东南亚文化暨华文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理事,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昆明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政协特邀委员,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秘书长。曾随云南省作家代表团赴缅甸访问,到新加坡|泰国进行学术交流,并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文大学讲学。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成长背景

杨木出生后不久,即逢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率部撤退到潮汕,国民党反动派在潮汕实行“白色恐怖”的“清乡”。杨木随母亲逃亡去泰国同父亲兄姐团聚。后又随母亲回家乡长期居住并上学。1944年从乡间初中毕业后转到汕头读高中,先后就学于岭梅|聿怀中学。1946年转学至广州广雅中学,在地下党员影响下接受革命启蒙教育。

学生时代

1947年9月考入中山大学英文系,后参加地下党的组织--爱国协会(即地下学联),成为英文系进步学生组织的骨干,任中山大学各院系联合会联络股负责人和中山大学外文系学生会副主席。曾被推举为中大3个学生代表之一向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要求增加中大师范生伙食补助费及贫困教工薪贴。地下党还组织他参加马列主义|思想著作学习,夜间张贴反蒋反美标语|文章。他还利用检测期去香港读“南方夜校”,听郭沫若|茅盾|邓初民|翦伯赞等人讲课并与他们一起郊游联欢。1949年解放军渡江后,广州出现“白色恐怖”,国民党出动大批军警包围中山大学,杨木奉地下党之命带领地下学联一个小组经香港偷渡至惠阳县大鹏湾加入东江纵队的后身--粤赣湘边区纵队并参加了解放惠州的战斗。尔后在东江文工团|东江地委宣传部|粤东区党委|粤东《工农兵》杂志社工作,屡次获得奖励:1952年评为紫金县土改工作模范,1950年获广东省群众文艺创作二等奖,1953年获粤东区党委直属机关优秀工作者称号。1954年初入党。1954年被机关选送,作为调干学生考入北京俄语学院,在校期间曾被评为“三好学生”,出席全国高等学校优秀学生代表大会。

新闻生涯

1957年被分配到新华总社国际部,这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从一个“万金油干部”变成“新闻工作者”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为此,他订立三项原则:①树立强烈的革命新闻事业心;②工作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学什么;③锻炼自己的身体及作风去适应新闻工作,特别是驻外记者的需要。近40年来,他已形成“严|苦|细|闯”的有自己特色的作风。他开始到新华社国际部工作时熟练掌握的是俄文,1960年后,工作需要他用英文,他就刻苦学习新闻英文写作,自编字典,以积累词汇。领导分配他搞国际体育|科技报道。他不懂也不感性趣,就跑去体委请教乒乓球教练付其芳|男团冠军容国团。他参加了1964年在南斯拉夫举办的第28届世界乒乓球赛,在保加利亚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伊朗和泰国举行的亚洲第七|八届运动会乃至在汉城举行的奥运会。他不但自己采写新闻,后来又成为新华社记者团领导成员之一。大型运动会往往要工作16天。每晚开完记者会安排翌日工作之后,他还要写每日赛情述评,凌晨3点才睡,7点起床,然后又投入新一天的工作。1964年起,他经常被派去参加国际会议或随领导人出国访问,先后去过36个国家。使他受到深刻教育的是随周恩来总理访问过罗马尼亚。1980至1986年,他任新华社曼谷分社首席记者,除负责泰国|柬埔寨报道外还兼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报道。这6年半,他`突击抓采访,认为只有深入采访并亲临第一线才能发挥新华社特色,加速报道时效,加强调研并广交朋友。他还致力于新华社中英文稿在泰国“落地”,争取多被当地报纸采用。他在分社订立了采访率|当天新闻率|报纸采用率,即采访|时效|落地的“三率”标准。从1980年4月起,天天登记|逐月检查总结并向总社报告,受到表扬。他规定,每天零点前,凡有重要外宾到泰国访问,分社记者必须有人到机场采访,回分社后立刻写稿发回总社,这才符合“当天新闻当天发”的要求。重视采访的做法也得到新华社记者。新华社记者是“无所不在先生”。杨木曾深入柬埔寨战地采访,前后达二三十次,参加过在新|马|巴黎召开的柬埔寨问题国际会议。1990年,联合国在纽约召开“亚洲热点问题专家圆桌会议”,他应邀参加。因此,他在柬埔寨|东盟问题的写作研究上颇有知名度,也广交了一批这些国家的上层人物及华人。他于1986年离泰国回国时,设宴饯行达40天,许多单位还派人(例如西哈奴克的主任)到机场送别。杨木在记者生涯中,最值得回忆的是几次冒险性采访。1981年起,他先后率领5个新华社文字|摄影记者组采访柬埔寨战场,经历过骑大象采访,旱季喝石头缝里的状似阴沟的脏水,雨季任凭大雨淋身等等。1982年底,记者组3人深入柬埔寨腹地吴哥--6号公路采访,来回步行37天。到了荔枝山碰到越军的追席,连夜急行军,杨木患了重感冒,后转为恶性疟疾,高烧不退,无药可治。抗越部队派了80多人救护队伍把他护送到泰柬边境的军医诊疗所。一路上历尽艰险,6天才到达诊疗所,体质受到严重损伤。病愈后他还坚持采访西哈努克等人。

主要成果

由于成绩显著,1983年获新华社长给予的晋升一级奖励并通报嘉奖。1984年获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全国共150名)。1987年,全国新闻专业职称评审委员会评他为高级记者。1989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成为全国新闻界12个参加大会者之一。他在新华社国际部期间,曾任中英文编辑|部主任发稿助理,1986年起任部副主任,1994年1月离休。杨木已出版的文集有《柬埔寨抗越风云录》|《来自柬埔寨丛林的报告》(英文及法文版)|《神秘的金三角》(内部发行畅销书)|《上海桂林--杨木散文通讯选集之一》。1995年夏去美国途径东经探亲旅游后写了一批游记,现正在写一些外国名人传记,从事著述。

杨木

杨木,男,汉族。1976年生于辽宁绥中,号大者,三省。自署自在居主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艺术委员会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新思想|新创意|新发展交流论坛常任理事。书画硕士研究生。绥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绥中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书画创作评审委员。自幼酷爱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2008年中国画院国画高级创作研修班学习。绘画刻苦钻研近现代书画大家傅抱石|张大千|潘天寿|王雪涛|宋文治|王成喜|崔如琢等多年,擅写意梅花,书法精于行草,兼习诸体。一直笔耕不辍。作品明艳灿烂中流露出一种清丽淡怡的气质,虽浓艳娇媚又不流于俗俚,常以高远之志求得翰墨留痕。书画作品及论文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社,诸多重要场所的主要位置多有悬挂陈列。

杨木简介

1993年 全国五台山杯青少年书画大赛书法荣获二等奖。作品在香港|日本等地展出。1994年 国画作品在辽宁省第一届青少年美展中荣获一等奖。1999年 绥中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书画大展,国画作品《长春图》荣获一等奖。 2004年 葫芦岛两税杯书画摄影大赛国画作品《高洁》荣获一等奖。2004年 “观世界” 中青年艺术家联展 北京2005年 北京墨尚杯当代新锐中青年书画家作品联展。2007年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2008年 作品入选经典当代全国中青年书画家精英人物展。2008年 中日韩书法联展。2009年 作品入围“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暨迎接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美术作品展”。2010年 (春华秋实)中国画·写意梅兰竹菊展金奖。作品《梅雪争春》被马来西亚籍华人永久。2011年 国画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建党九十周年”辽宁美术精品展。2011年 辽宁省第六届农运美术书法摄影展。出版专辑主要有《杨木中国传统书画作品学习展》,《中国书画大典当代中青年书画家杨木作品集》,《杨木书画作品集》。

杨木书画作品

杨木书画作品

植物之杨木

简介

我国北方常用的木材,其质细软,性稳,价廉易得。常做为榆木家具的附料和大漆家具的胎骨在古家具上使用。这是所说的杨木亦称“小叶杨”,常有段子般的光泽,故亦称“缎杨”,不是本世纪中才引进的那种苏联杨|大叶杨|胡杨等。杨木常有“骚味”,比桦木轻软。桦木则有微香,常有极细褐黑色的水浸线。这是二者的差别。

特点及分布

一种速生丰产树种,它具有适应性广|年生长期长|生产速度快等特点,我国南方及北方均有广泛的种植,杨木资源较为丰富。

产品

由于杨木纤维结构疏松|材质相对较差,其应用范围受到较大限制,目前主要用作实木复合地板芯板|建筑模板|底板|短周期工业原料材或道路|河道绿化树种。黄杨木 ·杨木细木工板 ·全杨木胶合板,LVL LVB 胶合板 ·杨木胶合板 ·全杨木漂白胶合板 ·全杨木漂白胶合板 ·全杨木漂白胶合板 ·全杨木家具用胶合板 ·全杨木家具用胶合板 ·全杨木CARB板式家具专用胶合板。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