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哲学 >> 政治哲学 >试析杨时对二程理学继承和进展

试析杨时对二程理学继承和进展

收藏本文 2024-02-09 点赞:23374 浏览:10640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宋明理学进展历程中,杨时传承二程洛学,开启朱熹闽学,他所创立的“道南学派”对后学影响甚为深远。在学术界,“道南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杨时并不为人们熟识,而在近几年福建学者对杨时的探讨逐渐增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杨时整个思想脉络的梳理使其思想更加系统化。由此,本论文拟主要浅析探讨杨时对二程理学思想的阐发不足,以而能较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杨时的哲学思想。杨时处于王安石新学的政治影响及儒佛道思想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不仅要明道还要卫道,面对新学的打压,思想内部各派的论争以及佛道思想的挑战,他力倡洛学,传学道南。杨时对二程理学主要以天地自然之理、人性本善、格物致知、体验未发四个部分进行阐发。他构建了自然之理的本体地位,认为理乃是万物之本,并且赋予“理”以道德实践的作用,将“理”贯彻于人伦道德的行为中,重视“理一分殊”的体用作用。他还继承程颐关于气的思想,同时吸收张载的气论思想,认为通天下一气,气形成万物,但最终受“理”的支配。在人性论上,杨时坚持了程颢的“生之谓性”论,又继承了程颐的人性至善思想,认为要循天理去胜心,以变化气质来高扬人性之善,行仁爱之道来进行道德修养。在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上,杨时调和二程思想的矛盾,以格物致知出发,求理明善,以外向格物与内向格心相结合,主张反身而诚地格物穷理以体认万物一理,以而达到万物一体之仁的境界。而这种物我一体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推己及物的方式,以物之理与性之善来重保仁心,为他的道德修养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在体验未发方面,杨时提出了独具特点的主静功夫大论,将程颐的未发已发思想转向未发体验,以体情感未发之气象来把握本体。他主要倾向于程颢在心体上做工夫来体道。杨时的主静工夫对之后罗以彦、李侗修养工夫的提出具有重要影响,也成为道南后学所推崇的重要旨诀。杨时的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继承洛学思想的精华,发扬二程精神,这影响了朱熹,开启了闽学,对理学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以洛学向朱熹闽学的过渡。另外,杨时的修养工夫论对王学归寂派及关学学者冯以吾都具有重要影响:聂双江依据杨时的主静论述,在本体上以体用来证良知,立体达用,通过“静”来行致知之功。而罗念庵简出,他承继了道南一脉的主静义理,在本体论上以寂然不动的心体为本体,以工夫为形式识本心。这二者与杨时所代表的道南学派的澄心而体认天理的思想论述一脉相承。冯以吾强调工夫修养,一方面是要以心体未发着手,静中体验未发;另一方面主张在思虑萌动处慎独诚意。这套工夫论与“主静”工夫相一致,可以说是对杨时体验未发思想的吸收和发挥。杨时的理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作用,他主要对二程思想进行杂糅,并试图调和二程思想,由此形成了新的道南学派的论述特点。杨时的思想论述具有保守性,且内在体现出一些思想矛盾,但他的理学思想在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修养工夫论各方面都显示了其思想的内在张力。关键词:理论文格物致知论文体验未发论文主静工夫论文

    摘要3-5

    Abstract5-9

    绪论9-13

    第1章 杨时生平及其时代13-19

    1.1 力倡洛学,传学道南13-14

    1.2 政治思想—王安石新学14-16

    1.3 儒、佛、道思想的冲突与融合16-18

    小结18-19

    第2章 杨时对二程理学的阐发19-43

    2.1 天地自然之理19-27

    2.1.1 四方四维的宇宙本体:自然之理19-21

    2.1.2 通天下—气:“阖辟往来,变由是生”21-23

    2.1.3 道德实践的形上依据:理一分殊23-27

    小结27

    2.2 人性本善27-33

    2.2.1 以“生之谓性”到本然之性至善27-28

    2.2.2 以“存天理灭私欲”到“循天理去胜心”28-30

    2.2.3 高扬人性之善,因循天理之正30-31

    2.2.4 求仁扬善的仁爱之道31-33

    小结33

    2.3 格物致知33-36

    2.3.1 “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向33-35

    2.3.2 求理明善与物我一体35-36

    小结36

    2.4 体验未发36-43

    2.4.1 心体未发而道心自见36-38

    2.4.2 “燕闲静一38-40

    小结40-43

    第3章 杨时理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43-49

    3.1 发扬二程洛学,开启朱熹闽学43-45

    3.2 对明代王学归寂派和关学冯以吾的影响45-48

    小结48-49

    结语49-5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