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安全工程 >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出现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出现问题与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2-24 点赞:8805 浏览:3398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研究项目: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暴力犯罪的预防与抑制作用研究,项目编号:SGH10152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专项研究课题:刑事和解的合理性及制度构建,项目编号:12YKZ039
白淑萍(1976----):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法律硕士。]
渭南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城乡分割;发展模式雷同;政府干预过多等。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也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城市化发展中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市场机制,弱化政府干预等。
关键词:城市化;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 Urbanization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also a lot of problems he arisen. For exampl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mode identical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overmuch, 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pa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must break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outstandi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ring the market mechani, speaking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actuality; problem; countermeasure
城市化的概念及我国的城市化现状
1.中国城市化的背景
城市化的概念由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1867年提出,其在经济学中的含义是指由于工业化而引起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强调的是一个动态演进和扩散的过程。城市化三大标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

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我国的城市化不仅表现为城市的扩大和向乡村的辐射,更主要的趋势是乡村自身的城镇化,即城市的扩展辐射与农村自身城镇化的双向运动。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最基本而又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是城市化发展的源泉及动力。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推动城市化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和谐城市: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提出,城市是人类最复杂的作品之一,从来没有完成,亦没有确切的形态,就像没有终点的旅程,它是过去,是现在,更是未来。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根据联合国预测数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udooo.com

据,2020年全世界城镇化率达54.9%,城市人口将超过42亿。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经说,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根据联合国预测数据,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53.2%,城市人口超过7.5亿,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扩张极大地推动世界城镇化进程。面对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如何构建新时期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布局与政策框架,是现阶段亟待研究的重大命题。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46%,离现代化标准差距仍然较大。21 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城市高速发展时期,据预测,到2030 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超过70%,意味着在未来20年左右时间里,中国将有4 亿以上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从而导致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众多既存矛盾及其解决,都将得益于城市化快速推进[3]。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来看,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瓶颈约束期,表现为“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里容易失衡、效率与公平需要调整和重建”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城市经济结构有待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有待打破、区域城市整合有待加强、一系列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因素等有待消除等问题。因此,新时期中国城镇化发展思路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与制度转型的三维角度构建中国城镇化的总体战略布局与制度政策框架,重点是解决内需开发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以及城镇体系的结构布局优化问题,难点是解决城市行政体制及其配套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关键领域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构建。

二、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浅析

因为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所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既呈现出世界各国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显现出自身的个性差异。在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城市的数量,还是城市的功能均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推进与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尤其是随之而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步伐的加快,使得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本身所累积的诸多矛盾日益凸现出来。概括地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分割,协调性较差
城乡差别概念:在长期计划经济“城乡分治”制度的作用下,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得以产生、固化乃至于不断强化。政府借助于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粮油供给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推行,逐渐形成了城乡有别的管理体系。城乡居民由于居住地域的差异和职业的不同最终演化成身份和地位的差异,即所谓的城乡差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本身具有区位优势和功能优势,其聚集经济效应的强化作用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城市一工业、农村一农业”的产业格局,最终使得城市和乡村演化成两个彼此相对独立的人为的封闭系统。由于城市的磁化作用,使得农村中原本匮乏的资金和人才被城市合理“掠夺”。城乡之间的公平问题作为市场经济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在我国表现得更为明显。
2.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
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肇始于重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其地域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培植上皆表现出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
首先,表现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的行政偏好。一是在城市选址和规划上的强烈行政垄断。政府包办了城市建设中的一切事务,而作为切身利益者的城乡居民几乎被完全排斥在外;二是绝大多数城市都是所在地政府驻地,政治色彩十分浓厚。相比之下,城市产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的经济因素反而退居次要位置。
其次,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的雷同成为普遍现象。出于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的考虑,大、中、小城市均希望借助各种游说手段为当地争得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并通过构建完备的工业体系,努力为政府官员创造更多的政绩。同构化的城市结构一方面强化了城市间的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定位的模糊性直接侵蚀了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