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安全工程 >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运用

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运用

收藏本文 2024-01-16 点赞:14718 浏览:6050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人们越来越感到,由于片面强调建设开发,忽视城市环境质量,给城市发展造成了许多的后遗症。人们逐步认识到,单体建筑的优美造型与建筑群体之间缺乏协调,鳞次栉比的宏伟建筑群缺乏人类生存的心理亲情。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人们要求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城市,还需求高质量的生存空间、幽雅的环境、便捷的。
关键字: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
1、关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探讨与理解
古希腊智者派学者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观点体现了西方早期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到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思想又被人们用作反对中世纪神权统治的工具,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想又被称作“人文主义”思想。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想。
此理论体现在城市改造发展的过程中便直接是城市价值的判定从粗俗功利主义向理性人本主义的转变。工业革命之前,城市的价值是通过其物产、人文景观表现出来的。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的产业结构,加速了生产力的社会化,而且改造了城市,提升了城市的工业和商业的主导地位,人们对城市价值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经济层面上。这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恶化,误导人们以“生产第

一、生活第二”的原则去看待自身的生活、生存空间。

现代城市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作为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理念已成为国内外城市设计的主流,这是与过去种种以神、上帝或是权力、金钱等为指导的城市设计思想相比,是一个巨大进步。当代城市设计的主流是:理论境界更趋于“人性”,技术手段也更趋于先进和科学。
2、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
城市公共空间分布广、容量大,对城市环境质量和景观特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多层次、多含义、多功能等特点,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的结构体系,往往集聚人们的交往、休息、游乐、购物、餐饮、教育、健身、文化活动融于一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发生器和舞台,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这里积淀着世世代代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们不时地传达着所蕴含的高价值信息,是人们阅读城市、体验城市的首选场所。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更是城市形象工程的建设重点,是提高城市知名度的“窗户”。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些大城市在原有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基础上进行整治改造,使之旧貌换新颜。上海市的外滩风光带、浦东陆家嘴的绿地、大连市分布广泛的城市广场,都为城市的空间环境增光添彩。
3、我国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现状问题探讨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城市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人口增加,住房和市政基础设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起了很大变化,而且越来越强烈。
现状各个城市的景观往往千篇一律,城市中大量的高楼大厦和广告表现的是商人对利润无止境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是以掠夺城市宝贵资源来实现的。城市和谐的生活环境、整体的秩序和美丽逐渐离我们远去。
值得提及的教训,主要是:不少城市设计的出发点主要为了创造“形象”,因此出现重形式、轻功能;夸大尺度,无端地追求气派、排场,浪费土地和资金;设计中重物不重人。虽然经常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实际上往往过分重视建筑,很少研究人的实际需要和行为规律;粗鲁简单地对待历史地区和旧城区,“喜好”彻底改造和全面更新;不少城市在新行政中心设计中,流行的那种大尺度、大广场加“轴线对称式”的布局形式,恰恰是西方18世纪所谓“巴洛克”式城市设计的翻版。
面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建设工程中提出“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是很必要的。在城市公共空间组织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时时思考什么是市民大众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等根本性问题,并通过设计实践尽力予以解决。
4、以人为主体,组织为人所用的为人所体验的城市公共空间
4.1 设计理念
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是目的和结果,也不是设计迎合少数人的标志,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大众参与并不断展现其生活变幻的过程,新的设计并不仅是新的风格或新的形式,而是指新的内容和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将设计的重点放在创造良好的城市活动空间这一目标上,并制定相应的设计对策。如:
(1)以人为本,组织为人所用、为人所感受的高质量的人性空间环境;
(2)把提高环境的吸引力作为创造高品质空间序列的重要目标;
(3)强化空间形式特征及其结构关系,增强空间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4)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提高城市公共活动环境的生态适宜性;
(5)合理安排用地,强化交通组织,增强环境的功能合理性;
(6)制定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导则,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4.2 基本原则
市民大众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是多层面多方位的。但总括起来,就是人们希望通过各种行为活动获得亲切、舒适、轻松、愉悦、尊严、平等、安全、自由、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感受。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1)尽量创造条件使人们可以自由参与其中。通过一定的参与和情感介入,使自身的行为与环境有机会结合,从而显示自身的价值。这种身入其境的体验是最生动的人生表现。
(2)空间适度围合,形成积极空间,可以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和领域感。
(3)遵从边界效应规律,把空间的边缘部分作为设计重点,尽力提供阴角空间、袋装空间或相似度检测空间,公共场所的活力和生气往往自边缘空间中引出。
(4)当空间规模过大时,可适当化整为零,利用植物、地面高差、铺地、设施等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
(5)强化精品意识,在细部处理上精雕细刻,为人们创造舒适方便的条件。
(6)建设人性的公共空间,目的在于将市民大众引向室外活动,引向社会生活。长期坚持参加这些活动,接触自然,联系社会,可以出尽市民身心健康,增强城市活力。
5、结语
面对21世纪的到来,面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城市设计也面临着挑战。自从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不断地用日益强大的手段改造着城市的面貌,同时也不停地想象着未来的生活环境的形态。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全球范围的展开,“全球一体化和建筑风格的国际化同时威胁着当地形式的识别性和城市与建筑的表达方式”。因此,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的确立对于我们搞好城市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郭恩章.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对策[J].建筑学报,1998(3):38-41.
、祝莹.对城市设计几个问题的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2001,(2):65-67.
[3]、邹德慈.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摘自:毕业论文的格式www.udooo.com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5]、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6]、朱文

一、空间、符号、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附个人简介:孔祥宇,女,1983年7月11日出生,本科毕业于东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现为沈阳建筑大学10级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