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试述小学生谈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试述小学生谈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收藏本文 2024-01-06 点赞:5751 浏览:1803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意义

谈到阅读,大家往往会想到语文阅读,其实阅读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时,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小学阶

源于:论文 范文{#GetFullDomain}

段,培养学生的相关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就尤为重要。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积极、有效的数学阅读教学对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学习数学语言、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内涵

1.对语言文字的数学化感知。常见的应用题教学就是这一内容最为典型的表现。应用题是将一个数学过程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读懂”题目。何谓“读懂”?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文字内容进行数学化解读,还原其数学化面目,在此基础上找准数量关系,然后进行数学解答。
2.对具体物象的数学化感知。任何一个具体物象在不同场合、不同经验人的眼中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人的经验和目的在认知中起相当大的作用。在一棵参天大树面前,美学家注意的是它的枝形符合审美习惯,植物学家注意的是它的生物学价值,商人注意的是它潜在的经济利益。对于理性认识能力稚嫩的小学生来说,主动将具体物象数学化感知的可能性很小,重点在于能在提示导引下转变对具体物象的数学化感知。
3.对数量关系的数学化感知。数量关系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甚至可以说,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拟出待解的数量关系。数学公式,抽象化图形,几何定律等等都是数量关系的具体体现,我们通常说理解定律、理解公式是运用公式定律的前提,其实就是强调的对数量关系的具体化数学化感知。我们在教学中也常常遇见学生对公式定律滚瓜乱熟但是却不会解题的现象,也就是“阅读”数量关系能力欠缺的缘故。

三、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令人忧

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和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相称。有的学生在计算技能方面水平很高,但当他们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如低年级学生读“直接计算 2和3两个数的和”时,他们会准确无误地完成,而把它们放在文字题或应用题中时如 “2和 3的和是多少?或“树上原来有2只小鸟,3只大鸟,树上有鸟多少只?”,他们就不知道怎样去完成。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的文字说明都不能准确的理解。如在四年级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甲车间生产了三天,每天生产15台电视,乙车间前两天各生产了16台,请问乙车间第三天至少要生产多少台才能超过甲车间?”好多学生因为没有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至少……才能超过”,“前两天各生产天生产了……”而出现了错误。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数学文本。

四、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具体做法

1.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学会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数学课本上的定义、定律等虽然言简意赅,但不像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幽默。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凡事多问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
2.阅读与动手相结合。数学阅读要读写结合,手脑并用。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时,适当动笔圈化既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3.阅读与探索相结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对学习引起高度的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制造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操作的。
4.阅读与实践相结合。阅读可以学会知识,实践可以运用知识,学贵在用。在阅读时,教师可以把知识进行疏导、整理,弄清概念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难点,把握知识结构。
5.注重阅读过程的指导。(1)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范围、重点、目的、要求以及阅读时要思考的问题。阅读提示题的设计,除了具有启发性、指导性、探索性,有思考价值外,还要注意难度上的层次性,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提示题。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还可以自己根据阅读内容,确定阅读的目的和要求。
(2)分层阅读。从学生阅读时深入的程度和系统性来看,主要可分为粗读、间读、精读等。粗读是指对于学生已比较熟悉已经掌握的旧知、课文中容易理解的过渡性的导语等阅读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一带而过;精读是指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以及发现问题时,要把相关内容反反复复地推敲、揣摩,力求理解、领会,如果因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实在不懂的问题,应做出记号,便于重点听讲或质疑。精读概念,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定义中的字、词、句,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述或替代,能举出符合定义的实例,会判断某一实例是否符合概念,能对类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找出联系和区别,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精读公式、算理,能理解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说明计算的方法和理由。精读解决问题的例题,能看懂解题的过程,掌握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并探索不同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间读是指对一个名词、术语或一句话因读中有思而读一段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再继续往下读。这种读法无论是在阅读的速度还是在思维的难度上都介于速读和精读之间。
(3)分类阅读。阅读中要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类型,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感知、想象、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各类数学知识在阅读中的侧重点和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去感悟,形成技能。概念知识阅读的重点是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只在意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记忆,忽略教材中对概念形成和同化过程的相关表述。例如学生还没有理解“单位‘1’”、“平均分”的意义,就去阅读“分数”的概念,只会造成简单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因此,阅读中重点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理解“单位‘1’”、“平均分”,有了这些相关知识基础,再来抽象、概括和阅读理解“分数”的定义,学起来就事半功倍了。计算阅读的重点是明了算理、掌握法则。例如:学生在阅读“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时,重点要弄清“为什么×3= ?”并且能举出几个同样的例子,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以此归纳、概括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初步感受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问题对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综合性要求更高,阅读重点应放在分析、综合等思路的理解上,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对题意本身的理解,强化数量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对同类、不同类但有联系的题目进行比较和类比,找出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4)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阅读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阅读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边读边思考老师布置的阅读思考题,边读边思考每个字、词、符号和图表的内在意义,边读边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找规律、抓本质,而不能只去死记硬背公式、定义、法则或只是机械模仿计算的方法、分析的过程,只有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弄懂、学会知识,掌握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5)手脑并用的习惯。注意划划、算算的过程体验。划出概念、术语、公式、法则等,以便查阅和记忆;划出语句中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提醒自己;划出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质疑。画出直观的线段图、平面图形等示意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帮助自己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在算中比较找规律、在算中尝试探索、在算中验证推理的结论等。
(6)带着问题阅读。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学生阅读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总之,强化数学自我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