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分析地理目标导学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运用

分析地理目标导学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运用

收藏本文 2024-04-20 点赞:5816 浏览:1784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越来越趋于一致。据此,地理学科的教师也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注重“学生为主,教师为导”。
关键词:课程改革;五学课堂模式;目标导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取得较一致、清晰的认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
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地理学科的教师要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注重“学生为主,教师为导”。近年来,各地课堂组织模式多样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东庐中学“讲学稿”、重庆、河北、江苏地区“五步式”等。我县教育工作者在学习他人课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实际,通过教学实践并总结了“五学课堂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五学课堂模式”为我们教学提供了易于理解的理论基础,也易于在实际教学中操作与
引导教学过程。
我县的“五学课堂模式”就是高效课堂模式之一。课堂的高效,核心就是追求学生学的高效,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在展示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作为教师,要善于学习先进经验,将“不教而教,大教立心”的教育智慧贯穿于实际的课堂教学。
五学课堂结构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
比学—检测评学”,是课堂主要且必须的五个环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正确关系。五学模式强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然,打造课堂的高效,教师的“导”是关键,“导”的质量决定“学”的质量。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置身于所展示的情境问题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如何适当运用“五学课堂模式”进行有效教学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的的内容是否有的放矢、可操作、科学等,都是教师必须斟酌的内容。目标定向后,教师心中有程序,教学过程就有了重点,组织学生活动过程中就有了安排,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课堂的教学目标就能有效达成。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目标导学”这一环节,对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其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有较好成效。下面列举一些较适用的目标内容,为课堂的目标导学提供参考。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因为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各地区或国家的学习,实际上是“温故”过程,教师没必要“满堂灌”,因为学生基本能看懂、学懂,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目标。涉及国家与地区的内容,我们教师可以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都
按“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经济(农业与工业)”“城市”“交通”等方面的目标进行导学,让学生有条理、有目标地进行学习、思考,并适时进行答疑、解惑,让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起到引领作用。比如:复习“美国”这一节时,可按“五学课堂模式”理论,设置“目标导学”,并要求学生按内容要求,完成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目标:①美国的位置范围;②美国的地形特点;③美国的气候分布及原因;④美国主要的河湖;⑤美国自然带分布特征;⑥经济(农业带与工业区);⑦主要城市;⑧交通;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根据自己程度选择其中的几个目标进行学习讨论,并在课堂上能按
目标内容列表写出或说出,教师适当地纠正与鼓励,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教育理念,教师更多是起“导”的作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注意捕捉闪光点,使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目标在课堂的师生合作中得以解决。每一单元还可进行总结,再度认识各区域的差别与联系,整体性如此相近、差异性又如此明显,学习中大多有章可循,这种带有一定套路的目标,看似呆板,但因各区域实际内容不同,可选择不同数量的项目目标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比较、总结等。课堂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大选择性与灵活性,从而提高了地理课堂的学习兴趣及分析、归纳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
同样,在复习选修教材《自然灾害》教学中,课堂的温故过程一定要有所创新,可打破教材编写束缚,把教材第二章对各种灾害定义分别分解到第三章中国自然灾害中,大胆把教材教学按“五学模式”中的“目标导学”作用,归纳成“五个目标”进行导学,将各类自然灾害重新编排顺序,整合内容与项目,可按“目标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避免教师的包办讲解。可将教材内容分为:
目标1:“某一自然灾害的定义是什么?”
目标2:“分布特征(或发生的季节)?”
目标3:“成因有哪些?”
目标4:“对人类社会影响(危害)如何?”
目标5:“采取哪些防御措施?”
——按这五大“目标”,分别分析四大灾害类型(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中。按这种“目标”项目去导学,让学生充分享受导学带来的探究过程的实效性、规律性,为引领课堂其他环节的充分完成起了关键作用。这样,学生在心中有了目标,就能充分发挥主体“学”的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体现。
教师对洪水、寒潮、干旱等各自然灾害还可按不同区域设计出“目标导学”,让学生依据“目标导学”完成任务。如:
旱灾:
目标1:华北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
目标2:长江中下游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
目标3:华南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
目标4:云贵高原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目标5:西北地区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
*挑战目标如:北非热带草原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
寒潮:
目标1:东北、华北等地发生寒潮次数频繁的原因、对当地的影响、应对措施?
目标2:四川盆地发生寒潮次数多还是少、原因?
目标3:青藏高原发生寒潮次数多还是少、原因?
目标4:云贵高原发生寒潮次数多还是少、原因?
目标5:海南及台湾等地不易发生寒潮的原因?
*挑战目标:如,美国中部平原发生的原因、对当地的影响、应对措施?
洪涝:
目标1: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洪涝的季节及原因、应对措施等
目标2:黄河山东境内发生洪涝的季节及原因、应对措施等
目标3: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发生的季节及原因、应对措施等
*挑战目标:如,意大利波河下游地区洪涝发生的季节及原因、措施等
可让学生通过探究、疑问、交流、总结、展示等环节,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总结。如,洪水按成因主要分为: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暴水洪水,并重点考虑致灾因子中的自然及人文因子,自然因子主要考虑自然各要素等,从而让课堂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教学复习中,有关“自然带、雪线”的知识,也可自行设计目标进行导学:
目标1:天山山脉自然带及雪线分布
目标2:阿尔其山自然带及雪线分布
目标3: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及雪线分布
目标4:喜马拉雅山(珠峰)自然带及雪线分布
*挑战目标:南、北坡;阳、阴坡;迎风、背风坡;陡、缓坡的区别?
上述“目标导学”设置不仅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综合思维、分析归纳能力,同时又让课堂教学条理分明,延伸自然,还可运用到对“雪线、盐度、温度分布”等的教学中,使教师教学更具灵活性,有效地促进了教与学统一。通过“目标导学”及“五学课堂模式”其他环节的完成,不仅能完成《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内容和要求,能实现许多地理知识的掌握理解,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实现“学习有用的地理”,有助于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

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