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为本以生为本,实现有效

为本以生为本,实现有效

收藏本文 2024-02-01 点赞:2853 浏览:709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从课堂实践出发,通过创设情境、质疑中探究、合作探究等有效探究的方式,阐述以学生为本以求实现探究教学功效的最大化。
关键词:高中化学;以生为本;有效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探究教学已成为各类优质课、示范课、研究课的一道亮丽风景。但也有很多教师没有以真正意义上理解新课程理念,对探究教学的实质认识不清,内容选择不当,目标不明确,只是简单模仿探究的形式,那么如何在课堂中以生为本,找到实现有效探究的途径呢?

一、以生为本,创设情境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要选取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社会经验、实验事实、有意义或有趣的事实、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创设学习情境。这些情境不仅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而且能把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价值和作用,诱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时,笔者创设了下列情境:
在某水域,船员发现河面上竟然漂浮着“水雷”:几个铁桶在水面漂浮,先是一部分冒出白烟,接着发生了剧烈的爆炸,窜出了的火焰。另有一只铁桶被船员们打捞上船,打算清洗后使用,但打开铁桶的盖子后,桶内又冒出了白烟,接触过桶内物质的双手感到剧烈的灼痛感。警方联系化学品专家确认此铁桶内的物质为金属钠,并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
看完后,学生议论纷纷,各种稀奇感油然而生,学习兴趣已经产生。见此情景,我立刻追问:“1.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浮在水面上,为什么?2.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3.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为什么?4.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为什么?5.铁桶用煤油浸泡,为什么?”在问题的激发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实验探究。于是笔者设置了如下的实验探究实验:

1.观察金属钠的保存方法

从试剂瓶中用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去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开观察断面颜色变化。
2.将切开的钠的表皮切掉并再切下一小块,将其投入盛有少量水并滴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中,观察现象

3.将切掉表皮的钠切下一小块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4.将切掉表皮的钠切下一小块并投入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怎么写www.udooo.com

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弄清了神秘“水雷”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在水里也会爆炸、燃烧,为什么要在煤油中浸泡等等原因。因此,一个或一组好的教学情境除了能够成为指引一堂课的关键之外,最主要的是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源头。

二、以生为本,在质疑中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之始,也是探究的立足点。我们常常会遇到个别学生质疑问难,但这些声音常因超出课时计划或被教师置之不理,或教师显示自己学识渊博而给出所谓的“严密而科学的解释”,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无论是置之不理还是直接给出“科学的解释”都会扼杀“怀疑的种子”,从而也失去了最佳的探究机会。那应该怎么做呢?
在进行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1第二单元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教学时,探究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材上的实验方案是用盐桥连接两只烧杯内的电解质溶液。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观察实验现象上,而忽略了为什么用盐桥,电解质溶液为什么是硫酸铜溶液与硫酸锌溶液。这与《化学2》中学过的铜锌原电池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就有一个同学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这次探究用的原电池装置与以前用的原电池装置有很大的区别?当时笔者就趁机提出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为什么本次实验用了两种电解质,盐桥的作用是什么?并且带领学生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探究了盐桥的作用。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下铜锌原电池(硫酸电解质)的实验,着重观察电流的稳定性,并让学生讨论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及改进方案。再让学生做改进实验:改用硫酸铜做电解质溶液,观察电流的稳定性。再让学生讨论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及改进方案。这样循序渐进地探究出了盐桥的作用。
通过在质疑中探究,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问,准确地掌握了所学内容,也培养了他们不依赖课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除了重视学生自发形成的疑惑之外,教师更应倡导质疑思想。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人工制造探究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才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立足点。

三、以生为本,在合作探究享

开展探究教学离不开合作学习。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学生能以自然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探究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探究化学问题为目标,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交流、讨论,构建自己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有不同的任务,每个学生不是独立的、只负责一部分活动,而是彼此依赖和支持。此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要提炼与整合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同时,教师也应从理解该知识点的准确性、理解知识的角度及表达规范性等方面作出评价,形成对该知识点的进一步认识,形成二级知识目标。同时也可提出组内未能解决或模棱两可的问题进行质疑与探讨,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让知识在探讨中升华。此外,还应将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为学生进行更广阔的合作探究提供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书本以外的奥秘,从而形成开展探究教学的有效整合点。

四、以生为本,在求异中生成

爱因斯坦说过:“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造性及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催化剂”。在课堂中如果我们只听到“一种声音”,那么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本真。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畅所欲言,以生为本,生成更多的探究资源。学生各种不同的想法,正是实施探究教学最好的生成资源,教师可立足某一有价值的探究点,开展探究教学活动。
在进行苏教版《化学l》“比较卤族元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教学时,一般的教学方式都是直接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设置分成多个实验:先在一支试管中加入KBr溶液,滴加新制氯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KI溶液,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而笔者是设计成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设计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结果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方案。在这些方案中就出现了一例创造性的探究方案:首先在一张滤纸的中心处,滴入饱和NaBr溶液,待湿润后再滴一滴氯水,接着在斑点处,再滴一滴NaI溶液,而后再滴一滴淀粉溶液,观察这些过程中颜色的变化。接着我再让学生比较这两种探究方案的优劣,为什么?学生很快答出:“上述整个实验过程用滤纸代替了常规的试管。”变间断性的实验为连续性的实验,既节约了时间,又使实验现象明显、有趣。
在这节课中,如果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按部就班,那么得出的结论也就是验证性的实验结论;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也就不会生成上述精彩的探究方案,也不会得出精彩的结论,更不会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包容不同的见解,在“求异”中生成“探究资源”,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高中化学课堂在进行探究教学时,应远离形式的浮躁,多作务实的探索,及时反思并改进,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并努力为学生学习创设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把科学探究的有效开展作为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形成全新化学教学的有效课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